明清可能結構“V得來(不來)”“V得了(不了)”研究

来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對明清時期可能結構“V得來(不來)”“V得了(不了)”用法作了詳細考察描寫,並聯繫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討論明清以宋话法演变中通語與方言的互動關係.主要結論有:“V得來(不來)”產生於明中葉,是明清時期通行於南北的句法結構,在雙音謂詞使用上“V得來(不來)”明顯佔優勢;“V不了”元代產生,清中葉才在北方通語背景的作品中常見,同時出現肯定形式“V得了”;丽組结构与唐宋时期产生的“V得(不得)”此期在“許可”義表達上形成對立;從明清到現代漢語,“V得(不得)”“V得來(不來)”退出通語,“V得來(不來)”表示客觀可能用法消失,“V得了(不了)”又一直只用於北方,漢語以可能結構表達可能的方式衰落了.
其他文献
漢語轉折詞數量不少,能表達的轉折關係也豐富多樣,但各轉折詞功能互有重疊,不易區别清楚.本文嘗試從歷史角度釐清相關現象,文中首先區分10種轉折關係,並據以探討各轉折詞的歷
杜仲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杜仲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之一。长期以来,以野生资源为主,大量砍树剥皮的趋势严重,致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方甚至连采种母树都难以找到。近年来,通过
歎词和應答引導詞雖屬兩類詞,在話語中分別起到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共性和聯係.因此可以放在一起進行考察和討論.本文以東漢29种和魏晉南北朝(包括隋)65种漢譯佛經爲
2012年7月8日,第八届中国盆景展览筹备工作会议在安康召开,来自全国七十余个城市的一百余位盆景界代表与安康市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共同参加了会议,就第八届中国盆景展览会参展
給予結構(dative construction)通常被認爲是最典型的三論元結構,包含一個動詞,一個施事(agent)論元(A),一個主題(theme)論元(T)以及一個類接受者(recipient)論元(R).本文首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播种面积2000多万公顷,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播种面积也突破100万公顷,玉米产量占我区粮食总产量的45%左右
對於漢語史上先後產生又共存於中古的三個“見”字式:“見笑方家”“慈父見背”和“人見斷絕”,以往研究雖能說出它們的分别,卻道不明它們的聯繫,結果難免造成對“見”字用法
本文從類型學和語法化的角度研究動詞重疊形式所表示的時體用法之間可能的語法化路徑.針對以往研究中很少提及的動詞重疊所表達的將來時用法、完成體用法、短時體用法和完結
本文著重探討了句末情態成分“才好”的歷史來源、發展過程和形成機制,指出其前身爲唐五代時期產生的句末情態助詞“好”,由性質形容詞“好”主觀化和語法化而來;明代在詞彙
1、多角度开发。多角度开发,亦可称为多侧面开发,它的核心是从不同角度审视事实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事实信息从此一角度、侧面看无多新闻价值,可若从彼一角度、侧面观照,它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