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不为“武”?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武术,首先要从“武”字开始。这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心理。
  翻阅古今汉字工具书籍,对“武”的解释清一色为:止戈为武,或从戈从止。并将这种传统解释纳入所有的武术教材之中,广为流传。然而,随着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入,对“止戈为武”的质疑也随之而来,一些新的解释便应运而生。如樊云庆研究认为:“武”字的本意是,“人拿着兵器走或跑着去打仗,取勇敢向前冲之意”。于省吾则认为:武,从止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而徐清祥更有想法:“武”的原义是威武示威,象征着一个武将或武士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警戒凶恶的人。三种认识,按照古汉字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去分析,依照祖先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去研究,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
  为了更好的解释和理解“武”字,笔者特意考查了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对甲骨文中的“武”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型”被“戈”字所代替,使字的象形具体化,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矛与盾。“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大动干戈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质疑,动干戈或大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再查《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止,下基也,像草木出有址,故以上为足,凡止之属皆为止”。丝毫未见“止”与制止、止息之意。很显然《左传·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以至影响到今日。
  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至于有人将造“武”字归结为传说中的仓颉,也许有它的合理性。大意是这样的:仓颉在观看审讯一起偷盗案时,发现审判者威风凛凛、义正严辞,而偷盗者魂飞胆散,无地自容。于是,仓颉根据刑罚不如威慑的规律,创造了“武”字,还特地拿掉了“匕首”,安在“头”(止上的短横)上。所以“武”字没有“撤”,其含义是威慑,它与打仗、动兵不同。这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没有权威性。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现在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最后,想提示的是:研究武术或“武”字不仅局限于“止戈”,甲骨文中的练武字像和“斗”字;金文中的“暴”字和“伐”字;古籍中的“象舞”和“武舞”;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象形字等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责编:锦衣卫)
其他文献
龙应台,台湾女作家,自1985年登上台湾文坛以来,作品主题大多以政治为主,但也有以亲情、家庭为主题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在“人生三书”
以广西举办跨国体育赛事为连接纽带,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以中国—东盟这一特殊区域跨国体育赛事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广西为中心,以跨国体青赛事为链接,提出在以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是海子心灵世界真情流露,将一个年青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自然地表现出来。但诗人在现实中受到现实挫折,面对命运大胆地倾诉,并祈祷和呼吁幸福生
穆旦是中国新诗在30、40年代的一面旗帜。一方面,他受到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影响,诗歌主题表现出浓厚的现代性意识。一方面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殊革命战争环境,抒写集体理性、
张小娴,1969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开平。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主修媒体学,曾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担任编剧,同时开始了她的文字工作。是继亦舒之后香港最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
本文调查了长春市滑雪旅游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于八十年代初期发表的小说《人生》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青年面对人生课题及其生存境遇,展现出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与生存际遇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灵魂搏
汪曾祺先生对《聊斋志异》中的精怪故事——《石清虚》进行了重新改写,注入了现代性的元素。本文从“以人代物”、“去丑存美”、“化奇为实”三个方面阐释了改著对原作的继承
在创作初期,莫言便对中国的生育问题给予了关注和思考,而且思考随着创作不断加深。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揭示出了隐藏在生育问题背后的社会政治和伦理关系,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
无形的“攀登”,自然令人心动,有形的攀登,也是人神驰往之.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寒假,我忽然热血来潮,去攀巢湖南岸银屏山区的一片山.rn那山都不很高,也不甚深.当晚先求宿于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