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结合“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教学工作实际,针对特定教育群体——农民,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增强“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了教育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本文对“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32-04
  “送教下乡”是河北省2009年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的新举措。“送教下乡”把从业农民招进校門,把教室设在田间地头、果园、畜舍,培养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在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职、普生源极度失衡的情况下,“送教下乡”的开展,拓宽了学校招生渠道,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有效解决了招生难和学校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我校2011年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申请成功,也得益于“送教下乡”而达到在校生数量要求。据初步统计,全省60%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开展了“送教下乡”,彰显了“送教下乡”在全省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背景
  (一)我校校本教材的现状
  随着“送教下乡”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校组织专业教师根据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结合学生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状况,自主开发编写了二十余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校本教材,及时、有效地解决了“送教下乡”教学的燃眉之急。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没有经过严密组织和审核,自编教材编写定位与“行动向导、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有较大偏差,未很好地体现出校本教材应有的职教特色。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编校本教材的很多内容是从不同版本教材中剪贴拼凑而来,有的就是教师的讲义转载复制,致使自编校本教材内容章节间前后不衔接,该有的内容缺失或内容重复,甚至存在错别字,有的关键字、词、标点符号错误连连。
  第二,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学生学习基础情况了解不深不透,致使自编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不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难度、深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差甚远。
  第三,印刷质量不高,版式编排不精美,选用的纸张不规范。部分自编校本教材的标点符号、字符间距与行距、注释等都存在不统一问题,字迹模糊、图形不清,图表编号前后错位等。如畜牧兽医专业的有些专业教材上的图形与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相符,学生阅读理解困难,学习起来不知所措。
  第四,自编校本教材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教材体系仍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未能有机融为一体,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二)涉农专业学生构成特点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构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初、高中毕业生直接升入职业学校,既通常所说的在校生,另一类就是“送教下乡”的农民学生。在切实落实国家免费和资助政策的前提下,“送教下乡”面向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周岁中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退伍军人等,采取自愿报名、学校统一录取、注册入学的方法,纳入当地年度中职招生计划,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待遇。“送教下乡”学生长期在农村生产一线,是农村科技致富参加者,也是建设家园的主力军。他们既有文化基础,又有生产经验,既有学习热情,又有学习需求,长期的生产劳动使其认知特点与在校生相差甚远。突出表现为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虽然很多农民在农村搞起了生产项目,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生产的技能和知识,他们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劳动果实难找市场。
  (三)涉农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校内调研、专业教师的走访和对有关职教资料的分析,对比我校涉农专业课程设置,尚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导致不少学科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主观臆断,安排不科学。
  第二,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不通畅,知识理论性强、陈旧。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新规范的变化,所学技能落后于当前农业生产实际。
  第三,课程价值取向与学生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忽视了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第四,课程实施以理论为主,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强化实训和实践的要求,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化,缺乏新颖性。
  (四)教材使用现状
  涉农专业选用的教材通常都是国家、省部委等统编教材,如缺乏相应教材则选用高职教材。这些教材一般都统一化,内容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并且过深过难,教材设计过于单调,教材版面设计不够生动,且教材的更新周期过长,知识更替缓慢。统编教材与农民学生需求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送教下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校本教材开发分析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立足校本需求,以教师为主体,吸收相关人员参与,并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
  校本教材是指职业教育活动中,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吸收有关人员参与,为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教与学素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   从本质上说,校本课程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拓展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并共同开发教与学素材,这些素材就构成了校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随着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送教下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一,国内职业教育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改革——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而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课程模式主要是:三段式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开发等模式,这些课程模式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较早,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CBE、MES和“双元制”等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都有各自的形成机制,从理论基础到方法体系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教材开发建设,要坚持“需要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理实一体”的职教理念,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合理整合专业课程,探索模块化课程组合,增强专业课教材的实用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的办学宗旨。最终能够实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校本教材开发不仅要考虑学校现有条件,还要深入调查学生需求,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全面分析“送教下乡”教学标准,领会校本教材编写要求,把握校本教材编写特点,在充分体现“行动向导、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同时,还要坚持校本教材的严肃性、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等原则。
  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程序
  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修改、充实和完善才能开发出成熟的校本教材。
  (一)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组织机构
  第一,组建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该组织由教学主管校长、专业系部主任和专业教师组成。校本教材编写小组根据各专业发展的现状,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完成对校本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计划、教材内容等的筹备工作。编写时可邀请当地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生产能手共同参与,密切合作,共同探讨,以确保校本教材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作为承担送教下乡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双师素质”和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对当前的生产形势和技术应用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必须选择实力强、经验多、有过基层农业生产实践经历且文采好的教师参加编写工作,以确保校本教材编写质量。
  第三,聘请当地涉农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并参与教材的编写,以便弥补教材编写中技能、技术、实训内容具体操作部分的不足,尽最大努力与农业生产实际接轨,以实现“送教下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一边致富”的目标。
  第四,聘请农业高校的学者、教授作为校本教材编写顾问,指导编写工作,保证校本教材編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深入调查,丰富校本教材的内涵
  参加校本教材编写的教师要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学生的需求,做好编写前的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知的理论知识和应会的操作技能,为高质量地编写校本教材做好充分准备,把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为教材的编写积累第一手资料。
  (三)完成编写与修订工作
  第一,校本教材编写不同于书写教案,主编要做好校本教材编写的整体规划,在宏观课程体系框架内合理规划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注重把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融入校本教材中,同时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交叉等问题。对参编成员要提出统一要求,在教材风格、编写提纲、编写方法、图文要求、媒体使用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统一规定,使大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做到对编写教材的理解一致,编写方法一致。
  第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特别明确体现哪些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哪些是应该理解的,哪些是一般了解的内容。编者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要认真研究,积极论证,充分把握重点与非重点,使重点部分内容详细,非重点部分简单明了,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第三,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进行编写。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无误,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快速理解并记忆;对难以理解的概念,要列举一些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或运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进行验证,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与运用。
  第四,技能训练内容的编写要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精炼、形式活泼多样、色彩鲜明、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按照“行动向导、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把“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贯穿在教学中,主动适合农民学生边讲边练、边学边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特点。
  第五,校本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看得懂、学得会、趣味性强、版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学习材料。
  第六,实践检验并修订。校本教材完成后,首先由一线教师审核并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对教师和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修订,不断完善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最后由学校审核定稿出版。
  讨论与建议
  针对“送教下乡”面对的特殊教育群体,应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为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及学生特点而自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在开发编写中要强调融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更注重贯彻“学做一体化”的思想,关注培养“知行统一”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农民急需的技术和知识,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艺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理论知识于实际操作中,按照农民的知识现状和认知规律,教授实用技术,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教材编排上,注重版式新颖,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特色鲜明。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校本教材的定位不准,教师组织编写能力参差不齐,致使校本教材质量难免出现瑕疵。为解决自编校本教材质量不高的缺陷,省职教研究所已组织编写两批、69本“送教下乡”专用教材应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各中职学校为体现各自办学特色仍有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必要。为促进校本教材更好的开发建设,仅提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开发机制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虽存在不同,但二者依然有许多相通之处。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而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送教下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中职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内培外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增加教师外出进修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与文化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中去,丰富生产实践经验,进而造就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同时,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教师自主进行教材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注重学生的生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生产需求,又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应“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实际,拓宽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不仅满足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需要,而且考虑满足学生农业生产实际与转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型”并且是农村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四)加強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入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完善校本教材开发机制,在政策上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送教下乡”校本教材的开发,成立专门机构确保专款专用,从政策与经费上为“送教下乡”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保障,使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成为加速“送教下乡”大发展的助推器。
  总之,校本教材开发需要通过学校的多方引导、教师的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尝试、行业的积极参与、众多中职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职业教育专家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材开发建设得更好,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刘彩霞.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6]蒋士会,陈朝晖.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责任编辑:谢良才)
其他文献
【正】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接受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的思想基础是他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农村。他认为这是他所凭
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石油需求快速增加,能够替代石化柴油又能减少环境压力的生物柴油得到广泛关注,不少城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大规模上马这一项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
期刊
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时,没有考虑油藏长期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采用不变的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分阶段
在油藏裂缝和砂体各有明显方向性、且渗透率沿二者方向显著增大的情况下,注采井网必须避免沿裂缝和砂体两个方向中任何一个方向可能发生的水窜水淹。松辽盆地1999年发现的海
摘要:从大职业教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大多属于职业教育。其发轫、探索之艰难,办学成就之辉煌,为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78-03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几经反复,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认真考察中
【正】 邓小平同志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鲜明地提出了“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审美关系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逻辑发展杨存昌尽管在具体的阐释上还存有差异,但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特殊的对象性关系中这一论说,已为当前美学界广为接纳。审美关系本体论是
文摘是检索机构检索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作者的论文被及时检索,按照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要求》和国际标准ISO214—1976(E)的要求,特做以下重申,敬请作者注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