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训练安排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最大特点是赛期长,赛事多,且赛事间隔不均等。如何在 系列赛事前形成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并能在较长竞赛期保持这一状态,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 的重要课题。试图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世界杯系列积分赛 竞赛期的时间安排、阶段划分、训练内容、负荷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训练安排特征, 以期为我国击剑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也进一步丰富运动训练理论。
  关键词:击剑;世界杯积分赛;竞赛期;训练安排
  中图分类号:G88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7-3612(2010)09-0115-04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 for the Elite Chinese Fencin g Players during the Point Accumulation Event of the Fencing World Cup
  YANG Tao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inyi Normal Institute, linyi27600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int accumulation event of the Fencin g World Cup are the long competition term, the high frequency of the events and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val of the ev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 competition m ode of the athletes before the competition and maintain the mode in the term isa crucial issue faced by the coaches and the athletes.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 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research the time arrangement, trai ning division, training content and means and the arrangement in the training lo ad in order to guide the Chinese fencing player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its trai ning theory.
  Key words: fencing; elite players; the accumulation points event of theWorld Cup; competition period; training arrangement
  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改革和完善运动竞赛制度是国际单项体育组 织的普遍做法。“国际剑联”也于2003年对竞赛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有的世界杯赛改为10站 左右的世界杯A级赛和5站世界杯大奖赛(个别剑种有时是6站),并将这些上半年的世界杯 分站赛与奥运会(奥运会年)、世锦赛(一般安排在10月份)等传统赛事一起纳入到年度系 列赛事中实施积分制,并在积分赋值和奥运参赛资格的积分办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使 竞赛形式、制度和格局都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对运动员的参赛及训练安排提出新要求。我国 击剑队面对赛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在参赛和训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也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运动成绩。为此,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 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总结其训练历程,揭示其训练安排特征,以 期为我国击剑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也进一步丰富运动训练理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优秀运动员特指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赛事中 曾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各种检索手段广泛查阅运动训练理论、击剑竞赛体制改革、击剑运动训练等有关研 究文献;利用2006-2007年进驻国家击剑队科研服务的机会,收集并整理各剑组的训练计划 、训练与参赛总结等有关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分别向国家击剑队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及优秀运动员进行专题性访谈,针对击剑竞赛改 革、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训练安排等细节问题进行咨询与探讨。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0数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了常规统计和处理。
  2 分析与讨论
  2.1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主要特点及竞赛期阶段划分
   2.1.1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主要特点 从击剑年度国际赛事分布显示:各剑种上半年的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有15站 之多,呈现两个赛事密集区,两个赛事密集区的间隔为7周左右;每个赛事密集区均是由世 界杯A级赛和世界杯大奖赛穿插组成,跨越时间为7~11周,且每两站赛事间隔不均等,多为 1~2周。显然,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呈现出比赛站数多、赛期长、赛事间隔相对较短且不均 等的特征。2.1.2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竞赛期阶段划分 调查发现,自积分制实施以来,我国击剑队根据上半年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特征和运动 员的竞技需要,一般将我国优秀运动员上半年的训练安排划分为两个大周期,每个大周期的 竞赛期的训练阶段划分呈现了新的特征(表1)。
  阶段划分赛前训练参赛赛间训练参赛赛间训练参赛赛间训练 参赛 周数3231
  主要任务促进竞技状态形成创优异成绩技战术修复与赛前调整创 优异成绩体能恢复、技战术修复、强化特长、赛前调整创优异成绩 赛前调整创优异成绩
  注:A代表世界杯A级赛,G代表世界杯大奖赛。
  从世锦赛冠军王磊在系列积分赛第一竞赛期的训练阶段划显示:除了传统的赛前训练外 ,还安排了3个间隔不等的赛间训练,各训练阶段依运动员所处的参赛时期及其训练时间的 长短也表现出不同的主要任务,明显地表现出“赛、练”结合的“板块”结构。显然,间隔 不等的赛间训练和“赛、练”结合的“板块”结构特征是积分赛制给训练安排带来的新变化 。
  导致赛间训练间隔不等的原因,研究发现: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剑联”安排赛事间隔的 时间是非均等的。另一方面也与运动员的参赛优化有关,由于积分制的实施需要运动员参加 较多的比赛,但若连续参赛又难以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为了调整运动员竞技状态, 各教练组通过赛事优化使运动员在整个赛期的参赛呈现出“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结合的 安排特点,这也就必然使赛间训练呈现出间隔不等的时间特征。
  而赛练结合的“板块”结构特征主要与争夺高积分的参赛目标有关。众所周知,争夺高 积分是积分制条件下运动员参赛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系列参赛的每站成绩都直接影响运动员 的世界积分排名,这就要求运动员对每站的参赛都不能懈怠,必须根据赛间间隔的长短、运 动员的前段比赛状况等因素,积极做好赛后恢复和赛前调整,并相机发展竞技状态,这就使 竞赛期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呈现出“板块”结构的安排特征。
   2.2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安排
   2.2.1 赛前训练时间安排 赛前训练的周数,亦即赛前训练时间长短的确定,对于能否完成赛前训练任务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关于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周数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赛前训练周数 一般不应少于4周,最长不超过10周,大多数项目的赛前训练安排在4~8周之间。那么对于 系列积分赛事的赛前训练而言,其赛前训练究竟需要持续几周,更符合系列参赛的竞技需要 ,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但从近年我国击剑优秀击剑运动员的赛前安排统计显示(表2):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 周数多为4~5周;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周数依准备期的长短也呈现差异,其中准备期长于 6周的大周期赛前训练周数多为2~3周,而准备期短于6周的大周期的赛前训练周数多为2周 。显然,系列积分赛事的赛前训练周数一般是2~3周,明显少于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时间。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系列积分赛事的准备时间较短和参赛阶段划分有关有关。研究 发现,由于世界杯系列赛的参赛数量较多,各剑组根据国际剑联在4月无赛事安排的客观实 际(个别剑种有时在4月末安排赛事),一般将系列积分赛事划分2个大的参赛阶段,其中第 一个参赛阶段的准备时间为2.5个月左右,第二参赛阶段的准备时间为1.5个月左右,在这 较 短的时间内,为了确保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一般难以安排过长的赛前训练。同时为了保持各 参赛阶段赛前安排的基本平衡以及运动员对多站比赛的赛前适应,不应对某一阶段或的某一 站参赛给予过多的关注。这可能也是“以赛促练、以赛带练”指导思想在参赛与训练安排上 的具体体现。
   2.2.2 赛前训练内容安排 从查阅我国优秀运动员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计划看,尽管训练时间相对较短,但赛前训练 内容仍体现了传统的赛前训练安排特征,即:一般运动素质及基本技术比例减少,强化个人 特长及技战术综合运用能力的内容增加,并积极安排促进恢复的有氧训练内容等(表3)。
  表3显示:技战术综合运用能力是赛前训练的重要内容,3周共安排11次自由实战和模拟 比赛,训练时间也最长。观摩训练课可以看出,教练员根据“扬长避短,灵活多变”的战术 要求,结合运动员及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在个别课上设置多种提高运动员技战术运用能 力的竞赛情景,并安排多次实战进行强化,最后还要通过模拟比赛检验运用效果。
  技战术训练方面,基本技术明显减少,而针对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来强化个人特长的 训练内容也明显增多。众所周知,随着击剑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越 来越小,在激烈的对抗交锋中,技术全面但特长不突出难以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所以 赛前技战术训练特别重视个人的“杀手锏”。
  体能方面,在加强专项耐力训练的同时,有氧内容的训练次数占较大比例。这主要是由 于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较大,为了保障训练质量,必须加强运动员的恢复性训练。
  另外,心理训练内容没有在训练计划中单独列出,但这并不是说心理训练不重要。从访 谈教练员和观摩训练实践看:各剑组都十分重视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只是将心理训练内 容融入到技、战术能力的训练中。比如针对想赢怕输、惧怕对手、焦虑重重、消极淡漠、盲 目自信或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赛前心理障碍,多次在训练中安排“决一剑”、“大比分落后” 等条件实战,目的就是让运动员学会在错综复杂、乃至不利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及 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沉着镇定地应对比赛。
   2.2.3 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 赛前运动负荷的控制,关键在于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大小的把握。从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 赛前负荷安排研究发现:赛前三周的周负荷动态变化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运动员是以 中量大强度、中量中上强度和小量中强度的组合方式,仅有少部分运动员是以大量大强度、 中量中上强度和小量中强度的组合方式,这可能与教练员安排赛前训练周数有关,有的教练 员将赛前训练周确定为2周,而赛前倒数第三周可能被列入准备期的冲量冲强度周。
  而在赛前训练最后一次最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上,优秀运动员的安排是比较一致 的,主要集中在赛前的第5~7天。这可能与击剑世界杯系列赛事一般在周末举行有关,教练 员为了与系列周末的比赛负荷一致,均在比赛前5~7天安排一次模拟比赛或大负荷的体能训 练,以适应一系列参赛的需要。
   2.2.4 赛前训练的方法手段 重复法、模拟法、完整法、变换法、比赛法是赛前训练的主要方法。模拟训练是赛前训 练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干扰因素的模拟、竞赛“对手”的模拟、比赛局面(包括领先、落 后和相持)的模拟、赛前准备活动和比赛间歇的模拟等。
   2.3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赛间训练安排
   2.3.1 赛间训练的时间间隔安排 赛间训练的时间间隔,也即赛间训练时间长短的确定,它直接影响赛间训练的具体安排 。从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的赛间训练时间安排统计显示(表4):赛间训赛时间间隔多为1 ~2周,3周及其以上间隔仅占较小的比例,呈现出以1~2周间隔为主导,3周及其以上间隔 为辅助的安排特征。访谈教练员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世界杯系列赛事安排 有关。国际剑联除了在4月前后安排较长时间的赛事间隔作为调整期外,大多数的赛事间隔 为1~2周,一般不安排3周及其以上的赛事间隔;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状态的 调整需要有关。由于运动员在整个赛期的连续参赛时常导致身心疲劳,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 状态继续参赛,为了调控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教练员一般在世界杯系列赛事期间安排1~2个 较长间隔的赛间训练。
   2.3.2 赛间训练周期安排特征 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赛间训练安排发现,由于世界杯系列赛事的赛间间隔不等、运动 员前段比赛的状况不同、特别是运动员当时的身心特点的差异,赛间训练的具体的安排也就 难以有统一的模式,但相同间隔的赛间训练却呈现一定的周期安排特征。
   2.3.2.1 一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安排 研究发现:由于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一般在周末举行,且赛程安排是2~3 d(大奖赛3 d ,A级赛2 d),除去旅途奔波和参赛时间外,1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实际上只有4~5 d的训练 时间,在这较短的赛间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安排主要是围绕前段比赛状况以及即将到来的 参赛需要,有选择地给予重点安排(表5)。
  表5显示,仲满4天的训练内容以技战术指导和适应性实战为主。针对这一安排访谈教练 员了解到,由于运动员在上一站比赛中或多或少存在些技战术不足,尽管不可能在短暂的赛 间训练给予完全解决,但也应尽可能地给予弥补或完善;而且比赛场地及其主要比赛对手的 适应,也应在赛间进行最后的准备。所以,在几天的赛间主要安排运动员的技战术个别指导 和适应性实战内容。
  从赛间负荷安排看,训练负荷以小量中强度为主,并与主动性休息相结合,明显地呈现 “调、练”结合的安排特征。访谈教练员可知,1周间隔的赛间训练负荷安排必须保障运动 员在比赛日能消除疲劳,负荷强度与量的把握以不疲劳为原则由运动员自己控制,特别在临 近比赛前要与主动休息相结合,以便保障运动员的充分恢复。
  显然,1周间隔的间训练安排呈现“调、练”结合,个别指导,适应性实战,小量、中强度 的安排特征。
   2.3.2.2 二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安排 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2周 间隔的赛间训练发现:由于2周间隔的赛间训练时间相对较长,与1周间隔的赛间训练相比, 训练安排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后1周的训练任务以赛前调整为主,与赛间1周间隔的训练安排有相似之处。 而前1周的训练任务以体能恢复和技战术修复为主,围绕这一任务,安排了多次体能训练课 和技战术指导课。访谈教练员了解到,由于运动员的连续参赛,体能消耗较大,而且在1周 间隔的赛间训练又不可能安排强化体能的训练内容,一旦有较长时间的赛间,首先要加强运 动员的体能恢复训练。同时,运动员经过连续的参赛,其在比赛中暴露的技战术缺点也应在 较长的赛间给予完善,所以纠正技战术不足也应作为赛间前1周训练安排的主要内容之一。 
  从负荷安排看,前1周的负荷安排较大,其中在第2天和第5天呈现双峰型的负荷节奏。这一 负荷安排一方面是强化体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技战术稳定性的需要,因为技战术修 复课后,技战术的稳定性必须通过高强度的实战对抗来巩固。而后1周的负荷安排逐渐减小 ,其中量的减小先于强度的减小,这遵循了赛前调整的一般规律。
  总之,赛间2周的训练安排呈现阶段性特点,前一周以体能恢复和技战术修复为主,中上负 荷;后1周以参赛状态调整为主,负荷安排逐渐减小,其中量的减小先于强度的减小。
   2.3.2.3 三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安排 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3周及其以上间隔的赛间训练在整个赛期虽然较少,但它是调整 运动员竞技状态不可缺少的训练安排。由于赛间训练时间较长,其赛间安排不仅具有赛间2 周间隔的训练安排特征,还体现了赛前训练安排的特点。从王磊赛间3周的训练任务看,赛间第1周与第3周的训练安排与赛间2周的安排相似,但 赛间第2周的训练安排体现了“强化技战术特长及其运用能力”的赛前训练任务,负荷强度 也较大。针对这一安排访谈教练员可知,一方面是由赛间训练的基本要求决定的,就是要紧 密结合比赛,完成赛后恢复、补缺及赛前调整的训练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再次形成良好竞技 状态的必然要求,由于赛间3周的训练安排多数情况是运动员经过了几站比赛,连续的参赛 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或多或少的有所下降,经过体能恢复与技战术修复后,必需再次通过实 战、强化特长等手段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体现赛前训练的任务要求。显然,赛间3周的训 练安排具有赛间2周与赛前训练安排的双重特征。同时,赛间3周的训练安排也预示着随着赛 间时间的延长,其赛间训练安排有向赛前训练安排甚至一般训练安排发展的趋势,且赛间时 间越长,一般训练安排特征会越明显。
  3 结 论
  1)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的训练安排,除了传统的赛前训练阶段外,还呈现出多次 间隔时间不等的赛间训练阶段,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呈现“板块”结构的安排特征。
  2)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时间一般是2~3周,一般运动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内容减少,而强化个人特长技术、实战、模拟比赛等内容增加,并积极安排促进恢复的有氧 训练内容。赛前3周的负荷安排依次是中量大强度、中量中上强度和小量中强度三种方式。 最大负荷安排多数集中在赛前5~7天。
  3)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赛间训练时间呈现1~2周间隔为主导、3周及其以上间隔为辅助 的安排特征。相同间隔的赛间训练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其中赛间1周的训练呈现“调、 练”结合,个别指导,适应性实战,小量、中强度的安排特征;赛间2周安排:前一周以体 能恢复和技战术修复为主,中上负荷;后1周以参赛状态调整为主,负荷逐渐减小,其中量 的减小先于强度的减小;赛间3周的训练安排具有赛间2周与赛前训练安排的双重特征,且随 着赛间时间的延长,其赛间训练安排有向赛前训练安排甚至一般训练安排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特维也夫,姚宋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
  [3] 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4] 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3 -6.
  [5]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6] 黄建国,葛武.高水平运动训练周期性理论的新动向[J].体育科研,2001,(9):24- 25.
  [7] 孙海平.孙海平指导谈训练[J].田径,2005,5.
  [8] 王村等.新赛制下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J].体育学刊,2004,2:115-117.
  [9] 练碧贞,刘玉林.CBA主客场赛季制准备期训练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3):401-406.
  [10] 王海滨.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备战大赛训练负荷安排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3:97.
  [11] 中国击剑协会,击剑竞赛规则[M],2001:32-34.
  [12] 李维仁.奥林匹克击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运用肌电测试系统来记录太极推手初学者与优秀武术运动员之间的肌电图(EMG) 的变化,然后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能够为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6名太 极推手初学者和6名优秀武术运动员进行太极推手运动,用肌电测试系统记录其EMG变化情况 。结果:太极推手过程中初学者技术动作不协调,表现为部分上肢肌肉、躯干肌肉和下肢肌 肉同时开始放电,而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为部分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
人们常说:一节好课总是在动态中形成,丰富而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常会有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不期而遇,邂逅精彩。直到今天,还是念念不忘那群让人狂喜不已的学生,那片片花絮如彩蝶
期刊
从2月6日波兰政府与团结工会间的“圆桌会议”开始,到12月25日罗马尼亚的齐奥赛斯库被枪决,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六国的剧变,就
摘要:在备战北京奥运周期中,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既有长促的进步,也有明显的不足,而这都源于对该项目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为此,在对备战2008年奥运训练的反思、国内外运动员训练比较和项目比赛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项目的特点、项目特点之间的关系、项目的本质中,探索项目的本质特征。以期为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训练理念指导。  关键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研究  中图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在高中教育过程中,体育是重要学科之一,良好的体育教学质量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特长生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本文在
文艺作品的创作,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而忽略了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虽然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是生活的翻版或摹仿,而是一种新的创造,
为了更好地研究镁合金轧制过程的织构演变,对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Explicit的用户材料接口VUMAT做二次开发,实现晶体塑性力学和有限元方法的耦合。对于单个晶粒,通过相关模
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效课堂是充分体现有效教
从武术史学、价值哲学、文化学、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武术的价值。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武术的价值系统进行研究,以价值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武术现象为研究对象进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