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理,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来访,他已成家立业,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算是一个小老板。谈到在校读书的几年,他不住地道歉,为自己当年的不懂事而内疚。确实,他可以说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班上的坏事,基本都有他的份,没少给我添麻烦。每次犯错误,免不了要给他一通说教,有时怒不可遏,语言上就会加大杀伤力。我问他当时的批评是不是很伤害他。他笑了笑说:“老师,当时您说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每次您生气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想把这段时间捱过去,等您说完了便如释负重,知道这件事结束了。倒是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睡觉,被老师带到办公室,您看了我一眼,叹了一口气,很久才说,回去想想吧,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当时您刚从医院照顾生病的母亲回来,一脸的憔悴。这次对我印象特别深刻,回去后想了很多,觉得自己确实混蛋,应该洗心革面了”。
他的话使我想起国内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主持人的一段回忆。他在高中时也有过不争气的时期,有一次学校刚放假,他在一个同学家聚会时喝起了酒。由于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一口气喝了很多,当晚回不了家就住在同学家里。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里,准备挨母亲一通骂,也准备了为自己开脱的理由。结果他回到家,母亲一句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在厨房里为他们准备早餐。后来哥哥告诉他,母亲昨晚一夜没睡,一早起来就下到厨房,切菜时不小心切到了手。母亲的无言,给他很大的震动,也许母亲像往常一样劈头盖面地骂他一通,他心里要好受得多。当晚轮到他一夜没睡,他发誓再也不能让母亲失望。以后每当他“不争气”或者有不争气念头时,眼前就会浮现母亲那无言的眼神,于是又会振作起来。
这两个事例让我反思。以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不满的时候,批评起来总是唯恐道理说得不够深,情感唯恐表达得不够真切,结果收效却不大。如果遇到一头倔牛,弄不好还会闹得不欢而散。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学生的问题,觉得学生太调皮,太不服教育,自己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倒是很少想想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者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者内心的自省才能发生作用。那种无效的教育,其实往往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忽视了适宜的教育环境的营造,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心灵的空间,从而搭建合适的教育平台而造成的。爱因斯坦在《我的回顾》中有一段话:“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的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当我们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到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空间和思考余地,而只顾履行自己教育者的职责,甚至是发泄自己对学生的怒气时,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理论,我们自以为的良苦用心,要么使学生两耳轰然,大脑木然,要么就是增加学生对你的反感甚或敌意,这样的批评教育,只会使学生丧失其上进的信心。中国的文学艺术,讲究含蓄,讲究“留白”,就像一首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批评,有时候也必须像音乐,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像诗歌,做到言有尽意无穷,使人回味;像绘画,“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只有这样,你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学生批评教育时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智慧。“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有理不在言高”“无声胜有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是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寒冷的北风脱掉行人添加的衣服,这是伊索寓言告诉我们的智慧。过犹不及,这是哲学教会我们的智慧。一幅画,你永远也不要将其涂满——涂满了的绝不是一幅好画!一首歌,你永远也不要把它唱尽——没有休止的音乐,就可能变成噪音。一篇文章,你也不要把什么都写到——你什么都写到了,读者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了。因此,作为教育者,你必须明白,你永远不能把道理说尽,教师的权威不是总能发挥威力。相反,“盛怒之下,口不择言”,言多必失,语多必怪,弄得不好,反而把自己的脆弱和烦躁暴露在学生面前,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懂得这一点,你就拥有了教育的智慧。
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教育学生,也必须有如此的境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学生对待老师的思想境界。而作为教师,尤其是教育的时候,则应该相敬如宾,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对待,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要求自己多受一点委屈,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余地,少一点苛责,少一点意气用事,即使是面对暴跳如雷,极不讲理的学生,也不因对方的冒犯而计较,不因暂时的无能而虚荣心受伤,而是能给足学生面子,给足学生时间,说话多留点余地,多给学生保留一些尊严。这就是教育者必须有的思想境界。
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心理修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会因个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掌握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动机和犯错误时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给受教育者搭建自我反省的心理平台。成熟的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施教时,不一定使用语言,他可以皱眉,沉思,以及辅以恰当的态势语言,甚至沉默,让学生在这无言中感到压力,从而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和内省,使教育产生效力。而如何使学生尽快的进入自我反省的心理平台,则取决于教师的心理修养。
总之,对学生批评教育时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同时也是给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留下无限广阔的美好空间,既避免了“盛怒之下,口不择言”把局面弄僵的恶果,又为自己赢得了观察学生的神态,从而窥到他的内心世界,进而更恰当地组织语言去说服教育的时间,也为学生提供暴露问题、自我反省和接受教育的时间,使我们的批评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
他的话使我想起国内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主持人的一段回忆。他在高中时也有过不争气的时期,有一次学校刚放假,他在一个同学家聚会时喝起了酒。由于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一口气喝了很多,当晚回不了家就住在同学家里。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里,准备挨母亲一通骂,也准备了为自己开脱的理由。结果他回到家,母亲一句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在厨房里为他们准备早餐。后来哥哥告诉他,母亲昨晚一夜没睡,一早起来就下到厨房,切菜时不小心切到了手。母亲的无言,给他很大的震动,也许母亲像往常一样劈头盖面地骂他一通,他心里要好受得多。当晚轮到他一夜没睡,他发誓再也不能让母亲失望。以后每当他“不争气”或者有不争气念头时,眼前就会浮现母亲那无言的眼神,于是又会振作起来。
这两个事例让我反思。以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不满的时候,批评起来总是唯恐道理说得不够深,情感唯恐表达得不够真切,结果收效却不大。如果遇到一头倔牛,弄不好还会闹得不欢而散。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学生的问题,觉得学生太调皮,太不服教育,自己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倒是很少想想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者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者内心的自省才能发生作用。那种无效的教育,其实往往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忽视了适宜的教育环境的营造,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心灵的空间,从而搭建合适的教育平台而造成的。爱因斯坦在《我的回顾》中有一段话:“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的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当我们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到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空间和思考余地,而只顾履行自己教育者的职责,甚至是发泄自己对学生的怒气时,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理论,我们自以为的良苦用心,要么使学生两耳轰然,大脑木然,要么就是增加学生对你的反感甚或敌意,这样的批评教育,只会使学生丧失其上进的信心。中国的文学艺术,讲究含蓄,讲究“留白”,就像一首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批评,有时候也必须像音乐,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像诗歌,做到言有尽意无穷,使人回味;像绘画,“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只有这样,你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学生批评教育时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智慧。“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有理不在言高”“无声胜有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是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寒冷的北风脱掉行人添加的衣服,这是伊索寓言告诉我们的智慧。过犹不及,这是哲学教会我们的智慧。一幅画,你永远也不要将其涂满——涂满了的绝不是一幅好画!一首歌,你永远也不要把它唱尽——没有休止的音乐,就可能变成噪音。一篇文章,你也不要把什么都写到——你什么都写到了,读者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了。因此,作为教育者,你必须明白,你永远不能把道理说尽,教师的权威不是总能发挥威力。相反,“盛怒之下,口不择言”,言多必失,语多必怪,弄得不好,反而把自己的脆弱和烦躁暴露在学生面前,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懂得这一点,你就拥有了教育的智慧。
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教育学生,也必须有如此的境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学生对待老师的思想境界。而作为教师,尤其是教育的时候,则应该相敬如宾,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对待,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要求自己多受一点委屈,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余地,少一点苛责,少一点意气用事,即使是面对暴跳如雷,极不讲理的学生,也不因对方的冒犯而计较,不因暂时的无能而虚荣心受伤,而是能给足学生面子,给足学生时间,说话多留点余地,多给学生保留一些尊严。这就是教育者必须有的思想境界。
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心理修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会因个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掌握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动机和犯错误时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给受教育者搭建自我反省的心理平台。成熟的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施教时,不一定使用语言,他可以皱眉,沉思,以及辅以恰当的态势语言,甚至沉默,让学生在这无言中感到压力,从而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和内省,使教育产生效力。而如何使学生尽快的进入自我反省的心理平台,则取决于教师的心理修养。
总之,对学生批评教育时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心灵的空间,同时也是给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留下无限广阔的美好空间,既避免了“盛怒之下,口不择言”把局面弄僵的恶果,又为自己赢得了观察学生的神态,从而窥到他的内心世界,进而更恰当地组织语言去说服教育的时间,也为学生提供暴露问题、自我反省和接受教育的时间,使我们的批评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