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饮新“革命”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忽略的“富矿”
  “这是用茶渣做成的空调过滤网、圆珠笔、锅铲、口罩;这是加入了茶的肥皂、唇膏、沐浴液……”日本茶叶专家大森正司在2012国际茶资源综合利用研讨会上一边切换着幻灯片,一边如数家珍地向业界同行展示了日本茶资源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而在研讨会场外,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56家茶企、科研单位也展出了上百种用茶制成的各种产品:速溶茶、茶酒、茶火腿、茶叶籽油、茶多酚含片、茶多酚防晒霜、茶袜、茶叶纸尿裤、宠物茶饲料……打破了茶千百年以来作为饮料的传统形象,所用的原料几乎都是毫不起眼茶的下脚料,却创造了远远超出原料本身的价值。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95%的茶是被喝掉的,只有5%左右用于深加工,而有的产茶国每年则有近40%的茶用于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我国的茶资源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缓解产能过剩
  近十年来。中国茶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巨大的茶叶产能与相对有限的传统茶叶产品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陈宗懋分析:2011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达3300万亩,茶叶产量达155.4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8.49%。其中,内销量是115万吨,出口量32.2万吨,内外销量合计147.2万吨,产销差额约8万吨。未来估计会有700万亩茶园陆续投产,每年产量也会增加28-30万吨,如果每年销量按5%增加,出口量增幅不大,内外销量与产量的差额将会进一步拉大,势必会造成产大于销的局面,这就需要通过茶叶的多方位利用来缩小这个差额。如果用于多方位利用的茶叶消费量能达到10万吨,我国茶叶产销就可以达到基本的平衡,茶产业仍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当前茶叶产大于销的特殊背景下,充分发挥茶叶的多方位利用是增加消费的重要手段。”他说。
  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茶叶科副科长陆德彪也表示:随着茶产业的繁荣,茶叶产能再不断释放,“供过于求”、“丰产不丰收”等问题将日益突显。改变过分依赖第一产业扩张的发展模式,解决制约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将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成新的增长点,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点“废”成金
  我国的绿茶产量约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3/5,其中的名优绿茶以春茶品质最优,通常只采春季一季。采后的茶树仍在继续生长,因而入夏、秋后就有大量茶叶停采留养在茶树上,任其自生自灭,导致了茶叶资源的功能性浪费。另外,在茶园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修剪叶、茶籽,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茶、碎茶、末茶、茶梗等下脚料及深加工、消费过程中留下的茶渣等废弃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中华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指出,在茶叶生产中,深加工副产物茶渣占原料茶的70%,夏秋茶和茶园修剪枝叶占茶园产出的50%。
  面对如此丰富的废弃资源,张士康提出了“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将废料物尽其用,变成高附加的新产品。他介绍说,近些年,研究院对茶废弃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比如,夏秋茶可以通过深加工技术制造茶饮料、功能性成分保健品,而留下的茶渣可以用作茶蛋白、茶膳食纤维、食用菌基料、饲料、肥料及环保产品的开发。”
  研究院旗下的茶叶食品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跃进向我们展示了所里新近研发的系列产品,“这些本身都是茶渣,运用抗异性处理技术做成的‘菌棒’,那几种菇类都是里面培育出来的。”她指着展示柜中的一袋袋茶菇说。“用深加工副产物为基料栽培出的食用菌具有发菌快、应用面广、味道鲜美的特点,而且基料成本降低了10倍,大大提高了效益。”
  一些茶企也渐渐把目光投向了废弃资源这处一度被忽略的“富矿”,从初、精制加工转向深加工。原来以生产大宗茶为主的浙江振通宏茶业,从去年年底开始涉足深加工领域,利用夏秋茶生产速溶茶粉,首条生产线年产茶粉2000吨,产值达1.5亿元。副总经理罗盈昌说,以前夏秋茶原料卖不了几个钱,基本上都是丢到沟里做肥料,很浪费,现在发展综合利用,多了一个增加收益的渠道,也为茶农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今年,我们的第二条生产线将建成,年生产能力将扩大一倍,预计产值可达5亿元。”
  跳出茶,来做茶
  2012国际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展会期间,杭州山地茶业展位前的抹茶与桑抹茶试饮活动每天都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流连。“这款抹茶很精细,有一半以上是1200目筛,冲泡也简单便捷,用矿泉水泡,几秒钟就可以泡出一杯清香的抹茶。”销售人员撕开一包条状的抹茶粉,倒进矿泉水瓶里。稍稍摇晃一下,一瓶抹茶就做好了。“试试看,这是泡得比较淡的,适合少儿、妇女饮用,如果喜欢浓一点的,茶粉的量可以多加一些。”执行总经理陈传莹给我们递来一杯抹茶水。“我们平时喝的茶,能在茶汤的浸出的成分多为水溶性的,而脂溶性、不溶性成分几乎没有,只能随着茶渣被丢弃。抹茶则是物理性状的根本性变化,最完全地保留了茶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说,一碗抹茶抵得上30杯绿茶。此外,抹茶中含有较高的茶氨酸。有利于脑细胞的发育,还有占约36%的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道、毒素的作用。”
  作为杭州的知名茶企之一,一直以来,山地茶业以生产正宗的、优质的西湖龙井著称,产品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入馆藏“十大名茶”。谈起企业的战略转型,陈传莹说,虽然山地茶业的西湖龙井在业界享有比较高的声誉,但传统的茶受季节、地域的限制与影响很大,都是零零散散、间间断断地做。“长此以往,就很难有大出息”。于是,为了超越传统茶业的限制,山地茶业选择了名优茶生产与深加工产品研发“双轮驱动”的发展方向。
  此次展会的参展企业,其“前身”大多数是从事茶叶初、精制茶企中的一员。在遭遇发展瓶颈之后,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跳出茶,来做茶,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延长产业链。福建厦门柯佳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有近30年历史的原料茶加工企业。2005年,它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把茶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研制出如婴儿纸尿布、女性卫生巾、婴儿洗发水、婴儿衣服洗涤液等妇婴日用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我们也做茶,但制法与常规茶不同,前前后后要经过12道工序,如采用恒温干燥,先将茶叶打碎,再进行半提取,让有效成分更容易地释放出来。”产品研发部总监柯明春抽出一片茶叶纸尿布说。“我们就是牢牢抓住茶叶天然、环保、抑菌、去味的特点来开发产品,像茶叶纸尿布,里面添加了独特的茶叶工艺层,宝宝用了,‘红屁股’(尿疹)的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而茶叶卫生巾则含有天然绿茶‘去味因子’,能有效去除经期的异味,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生。”   或将遭遇的瓶颈
  陈宗懋院士指出:茶叶多方位利用增值明显、前景广阔,是21世纪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杨心内容,茶产业除了依靠第一产业外,还要从第二产业的开发利用上获取更大的附加值。实践表明,通过茶叶的多方位利用可以获得10~100倍的效益。
  作为在传统茶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蕴藏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虽然科技的日新月异与活跃的工商资本在推动着它不断向前迈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然而一些固有的“顽疾”,如农残问题及新出现的障碍如终端产品单一、龙头企业少、企业实力薄弱等问题,或将成为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遭遇瓶颈。
  安全卫生,或成硬伤
  追求健康是绝大多数人饮茶的出发点,随着茶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食品、茶日用品将会在市场上涌现,走进人们的生活,因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以抹茶粉为例,或冲饮,或作为食品添加剂都是直接食用,农残的存在无疑会把农药吃进口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这就对用于深加工的原料提出了更高的安全卫生要求。陈传莹说,为了开发抹茶粉产品,山地茶业从绍兴当地一家日资企业手里收购了250亩的茶园作为抹茶原料茶园,一年只做早春一季茶,栽培、加工均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有机茶标准操作,而且每一批次的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力求茶叶品质的标准化,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健康茶。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也指出:从茶中提取功能性成分来生产相关产品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茶提取物的农残高效去除问题,溶剂残留及溶剂污染物问题也是茶叶深加工中亟需突破的。
  综观中国当前茶产业的现状,多数茶企还是以经营传统茶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为辅,而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的茶企尤其是茶食品、茶保健品加工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从原料到成品生产、加工都必须严格遵守食品、药品行业规定的要求。不过。由于茶叶深加工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就浙江省而言,绝大多数茶叶深加工产品缺少国标、行标和地标,只有部分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了企业标准,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评判缺乏统一的尺度,企业的生产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陆德彪说。
  终端产品,亟需丰富
  面对展会上琳琅满目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局长毛祖法说:从现今国内整个茶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来看,产品以原料居多,与老百姓直接见面的产品还不多,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陆德彪则认为:深加工产品单一、应用途径少,势必会制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浙江茶叶精深加工起步早,也初具规模,茶多酚和速溶茶是目前最主要的产品。他说:原先浙江生产的茶多酚大多出口美国代替麻黄碱作为减肥药的组分,后因新的减肥药配方未获美国FDA批准,使茶多酚的出口一度陷入低谷,售价也从最初的1000多1000多元/千克下降到现在的100多元/千克。
  但是在国内市场上,以茶多酚提取为代表的茶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与产品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获得了很大的市场空间。“速溶茶粉、奶粉和香精已经创造了‘香飘飘’奶茶的奇迹。松阳县的茶叶深加工也发展得很快,像我们在展会上看到的茶叶年糕、火腿、香肠等,都是在市场表现很好的产品。”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王岳飞说。毛祖法也对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浙江省目前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有100多家,开发了茶食品、保健品、饲料添加剂、日用品等产品。以后,产品范围还会扩大到建材、水产养殖等行业,可供老百姓直接消费的产品将进一步增多。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除了茶饮料之外,实现全省年综合利用原料茶5万吨,茶叶精深加工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世界最大的红茶供应商、第二大品牌茶叶经销商——印度塔塔茶叶有限公司,也看准了中国绿茶深加工产品市场的潜力,它于2007年与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携手,投资2000万美元组建浙江塔塔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把产品线由红茶伸向绿茶。质检经理彼当克·莎尔玛说:近年来,欧美的红茶速溶茶市场已基本饱和,而中国绿茶的消费却在与日俱增。近5~10年来。食品、饮料在应用茶多酚制成的产品比例上升了约10%。为了满足客户需要,来到中国投资开发绿茶深加工产品。“我们从浙、皖、闽、赣等省收购原料,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纯度在30%~80%之间不等的茶多酚,以B2B的模式销售,产品供不应求,每年销量可达15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约7.2万吨),单价为12美元/公斤。”他表示,今后塔塔还会根据市场需求涉足乌龙茶、白茶、红茶的深加工。
  龙头企业,亟待培育
  “要推动茶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非常需要靠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来推动。”毛祖法说。但是。当前大规模、具备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处于转型期或刚刚实现转型,资金实力、产品研发能力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
  陆德彪指出:以茶多酚为例,如果作为食品添加剂食用,只需通过卫生学检测,而生产保健品则要完成急慢性独立试验与功能试验,很多功能还须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规模小的茶企,因研发资金不足,就很难维持这些长周期和高额的研发、试验投入,致使企业放弃新产品的研发而转向生产技术工艺简单的产品,导致产品趋同,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的竞争。因此,龙头企业是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的中坚力量。他说:浙江不仅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还有以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字号”茶叶科研机构与研发力量,还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储备。娃哈哈、康师傅等大企业已成功打入茶饮料行业,浙江塔塔、振通宏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建有规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条件。“只要在产品研发、产业化方面给予引导和扶持,完全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将茶叶资源与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他说。
  所以,龙头茶企的培育,除了需要政府给予土地、税收政策及资金的扶持之外。还需茶企自身与茶叶科研院、校、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我们在参观展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茶企与茶叶科研院校所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科研单位的力量与人才,打造一支产品研发精英队伍,比如,经营医药保健品的山东德圣集团,便是通过与浙江大学茶学系合作,开发茶多酚胶囊,其一经上市,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浙大茶学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开发的茶多酚片,销量更是创造了3000多万片的好成绩。   国饮新“蓝海”
  茶保健品 高聚人气
  一棵茶树,从叶到根、茎、花、果中,都富含茶多酚、茶色素、氨基酸、茶多糖、茶皂素、生物碱等多种有效成分、功能性成分。其中。茶多酚是茶中保健功能最多、最齐全的成分,加之提取技术的日臻成熟,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多个领域。从当前利用情况来看,茶多酚在医药、保健品行业应用得最普遍,原料、终端产品都较为丰富,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茶多酚防治老年人慢性疾病。喝茶虽有益健康,但如果喝茶喝得不够。茶多酚达不到应有的浓度,效果就不太明显。”山东德圣集团奇康事业部总监刁立飞说。据介绍,该企业开发的茶多酚胶囊,曾在国家级医院中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它能有效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效率达90%。有着8年茶多酚产品生产经验的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茶多酚高端保健品,其开发的无糖无胶基“茶舒宁”清咽含片,截至去年年末,销量突破3000万片。
  山地茶业针对其抹茶系列产品,提出了“健康食茶主义”的概念,推出了加入了桑叶的“桑抹茶”。“桑叶中含有一种有效物质叫野尻霉素,能有效降低血糖,而与抹茶的结合,保健效果会更好。”陈传莹表示,下一步还会将银杏、枸杞等中药材加入抹茶中,开发新产品。
  时尚“茶”品厚赚“茶粉”
  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展会现场,茶食品展位上的人气总是最高的,而且以“80后”、“90后”居多。“茶本身就是天然的抗氧化剂、风味改良剂和营养功能助剂。”张士康说。因此,茶在食品、饮料行业的渗透与融合,为增加食品、饮料产品的花色品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目前业界热衷于将茶引入一些容易被年轻人所喜爱的休闲食品上,开发出茶冰淇淋、茶巧克力、茶爽含片、茶糕点、茶香肠等及茶汽水、茶酒等创意产品,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赢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张士康还向我们介绍了研究院新近的一项科研成果——“仿生肉”。这是利用茶叶深加工的副产物茶渣,提取其中的茶叶蛋白与动物蛋白结合,加工成具有肉类食品的质感、吃起来又不会太油腻的食品,如茶肉脯、茶酱卤等。
  除此之外,含茶提取物化妆品的研发与消费已然成为国际流行趋势,如唇膏、护肤润肤霜、祛皱霜等与茶有关的时尚美容产品在欧美、日本的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杭州小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茶妍活氧”护肤品套装便是茶叶美容品的代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产品以西湖龙井中提取出的茶多酚为主,另外还含有竹叶、银杏等等植物的提取物,能高效抗氧化、抗辐射,有效改善皮肤老化、松弛、干燥、黯哑、枯黄等,让女性的肌肤更美白。”目前,这一系列产品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女性,以后还会作进一步的细分,将陆续推出白茶、花茶等50多款产品。
  茶叶籽油 食油新宠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程启坤指出:世界上利用山地种植的木本食用植物油料主要是棕榈油、橄榄油和油茶油。与油茶树同属于山茶科植物的茶树,果实富含油脂和一定量的茶多酚,榨出的油,茶多酚含量高于油茶油,且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E、皂素等多种有效成分,而通过精炼的茶叶籽油色泽淡黄清香,于2009年底被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为新资源产品。
  浙江泰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6月在贵州湄潭县收购了800亩茶园,用作茶叶籽油的生产。副总经理谢明说:茶树籽是茶的副产物,基本都是被废弃不用,形成巨大的自然资源浪费,因而必须将其精华充分利用起来。他将茶叶籽油与橄榄油、油茶油作了一个对比:茶籽油的功能性成分比这两种油高出许多,橄榄油中茶多酚的含量为0,而油茶油中的含量不到1%,再比如不饱和酸和维生素E,茶籽油中含有的不饱和酸、维生素E分别是橄榄油的5~6倍、10~20倍。“我们的茶叶籽油是采用‘低温低水分纯物理压榨’工艺技术,经32道工序加工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极为丰富的天然成分精华。”他说。另外,经压榨后的茶籽废料还可以再利用,用作有机肥、饲料。或者提取茶皂素生产天然洗涤用品,比化工品做成的洗涤用品来得更天然、更健康。
  记者手记
  茶与中国人生活发生联系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而且它早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魂脉。在中华文明的“幼年时期”,茶是被当作药物、食物直接进入人体内,从而满足疗疾、充饥的原始需求。随着国人对茶之功用的深入认识及茶叶栽、制技术的发展,茶的利用方式逐渐转变成饮用,进而煮、煎、点、泡等饮用方式次第嬗变,茶已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流饮品,或饮,或啜,或品,或“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将食品送入口中咽下之“吃”),这一“喝”就是3000年。
  步入21世纪的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逐年攀升,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而饮茶方式也基本是前人至少是明清以来“撮泡法”的延续,只不过人们会根据不同种类或不同花色的茶来选择茶器、控制水温及确定泡饮程式,使得各种“茶艺”、“茶道”大放异彩。但是,国人在发展茶业、传承国饮的同时,也看到了传统茶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季节、地域、茶本身商品特性等方面的局限及产供需间的矛盾,制约了前进的脚步。因此,如何寻求破局及深入发掘茶叶新功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茶行业备受关注的议题,而以深加工技术为主导的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正逢其时。
  事实证明,运用茶叶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茶业资源,既源于传统茶业,又高于传统茶业,它变革了茶叶的传统生产方式、利用方式与经营模式,其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传统茶产业所无法匹敌的。而中国作为世界的茶叶产销大国、资源大国,发展茶资源综合利用,无疑对促进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它避免了资源浪费,让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对原料提出了更高的安全卫生要求,这对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有裨益。同时,它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催生了许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且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形成高产值的新产业,促进茶农、茶企的增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实现茶业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
  这一场“革命”还将继续……
其他文献
上期向大家推荐了三款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茶会里的茶席设计,运用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俗民风为设计细节的茶席设计的考量依据。如今尚茶成风,茶饮早已成为全球的宠儿。在欢乐的聚会里,一个凸显主题的茶席不仅能让人感受到茶会主人的真挚情意,更能为人们的沟通创造更和谐的平台。  节庆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标帜,茶席中摆设一二样有代表性的小东西,就可画龙点睛地将此节日的名目标举出来。但我希望不要总是买现成的东西来打发,
期刊
一颗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微观细节去观察宏观事物的冰山一角,总是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这个“蝴蝶效应”能调动人无穷的好奇,一些隐藏在下面的细枝末节,总能牵动事物核心,若隐若现,表象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只要稍微留心。就能洞悉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一叶落知天下秋,能“知秋”的这个人一定是个有心人,而“叶”可能就一叶茶。茶,在中国文化里是淡雅、脱俗、归真的代言之物,既是老百姓喜爱的消闲饮品也是文人墨
期刊
本篇的“茶会”指纯为了泡茶、喝茶的茶会,例如由茶道艺术家创作的“茶道作品”:创造一种特定形式进行泡茶、奉茶、喝茶活动,人们从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以及最终泡出的茶汤来鉴赏其想要表达的茶道内涵;由一至多张茶席联合组成的茶席式茶会:即“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专心的品茗,深刻的享用茶汤,都是我们要说的茶会。为了别的目的、不喝茶的不能算是茶会。  茶会为何必须建立礼仪规约?喝茶原本不是很随心所欲的一件事
期刊
“书上说各类茶有各类茶的制作方法,看得我头很晕,要记住它们真不容易,可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理出一个头绪?”学生问。  “你看的书本是就个别茶类的制造分别叙述,看来都差不多,但细看又不一样,要分别记忆确实不容易。你可以找一本不同写法的书,作者会就茶叶完整的制作过程先行描述,如依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分别详细说明,然后再指出如果这些工艺都要一一经过,制作出来的就是部分发酵的乌龙茶。如果要制
期刊
“透茗思考”源自台湾,将茶具外观的通透亮丽和喝茶之余的品茗之趣与茶渗醒悟之道融合,表达出对人生、生活的怡然自得。新颖的设计理念把中国古典元素和现代时尚艺术相结合,将至善至美的设计理念融入茶文化中,诠释传统美学和现代艺术的相得益彰,艺术典雅地呈现出时尚的生姿,在海峡两岸文博会上荣获创意大集“最佳创意设计金奖”。  透过浮华,以澈清之心品观人生,悠然赏雅,得三分甘香亦知足之意。  “映日山水”  以通
期刊
厦门的冬天来临前,际遇一段小阳春的光景,就这么只有一周余的时间里,不用一路风尘,也可以奔赴时光之约。  行囊里的闲云,肩胛后的美妙故事,在咖啡里与心灵相遇,青春的梦想总是如同美丽的风景,激情也似乎不总在远方。每场花事、一湖春水、乡间的石桥,又或者经历那些春秋风月、静美河山,才算有了苍凉,也才懂得咖啡里的味道。和山川草木发生的情感,那些青涩的开化;与飞鸟虫蚁酿造的故事,那些光阴中的醇厚浓荫;而后清新
期刊
第一轮品鉴  首先品评木栅铁观音、柴烧铁观音、山国饮艺金奖铁观音、鹿谷冻顶四种。每一种茶叶量约8克。以标准审评碗冲泡3分钟,泡二道进行品评。  曹俊华(宜兰大学茶友):  我喜欢木栅铁观音的原汁原味。大陆清香型的铁观音受高山茶流行的影响,味道虽青,但与绿茶茶香还是不同。我还是喜欢传统铁观音的浓郁。  吴志贞(花艺老师):  山国金奖铁观音有豆香,茶汤冷了把茶香锁住,反而更好喝。柴烧铁观音口感特征不
期刊
心饮茶人追寻的是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地摆出一席茶,并冲泡得体。然后能举一反三,转平俗为灵光,虽发挥而不离本源地摆席泡出让人舒服的茶汤。再来茶人心性趋于恒常稳定,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无畏惧地泡出感人的茶滋味。最后能更上一层楼脱去茶人痕迹,锐变成功,把历代祖师茶文化抽象精神延续下去。  ——袁安若《茶人启蒙课》  茶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近年来茶席在全国很多地方流行。但是大多数茶席只
期刊
矮纸斜行,壶静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叶在工艺、营销、包装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每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会引起一定的关注度,有人支持必然也有人质疑,但不管如何,最终大浪淘沙的是时间。近日,湖南农大退休副教授尚本清综合五大茶类工艺试制“伍韵茶”的消息便引起了网络热议,大家都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一种制茶新工艺的诞生呢?  为了对“伍韵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先后采用了尚教授推荐的85℃温水泡法和标准的红茶审评法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