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介绍一些成功的实例开始引入交通经济带理论体系的含义、介绍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现状,并对该地区发展交通经济带的可行性和意义作出阐述,最后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交通经济带;恩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1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87-01
一、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临宜昌,西接重庆,辖六县二市,内有800里清江贯穿全州。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但碍于关山阻隔,交通闭塞,各种经济优势尚未形成,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滞后于其他各地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总量小。横向来看,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仍然落后于本省其他各地区;纵向来看,有些经济指标的增速也低于其他地区,导致经济指标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逐步下降。
(二)产业结构落后。2000年,恩施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3.2:28.8:28.0,第一产业比重比湖北省平均值高出27.7%,第二产业比重比湖北省平均值低6.5%,
(三)第三产业比重比湖北省平均值低6.8%。第三,产业贡献率低。2001年,恩施州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3.6%、15.7%和59.7%。对GDP的贡献率横向比较,第一产业比湖北省高出15.9%,第二产业比湖北省低33.6%,第三产业比湖北省高16.7,这说明恩施州州域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一产业拉动。
二、建设交通经济带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为恩施经济发展增速。交通经济带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一系列要素的重新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方面,作为投资过程,它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大的提高了综合运输能力,缩短了各地的时空距离,加快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产业不断积聚和扩散,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恩施州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是服务业的结构比重将显着上升,运输业将昌盛起来,旅游业也必然随之旺盛,该地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也会得到促进,房地产行业会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而迅速升温;其次是产业技术结构得到促进,交通的改善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最后,有利于参与交通经济带沿线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更好地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适应性较强、配置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有利于促进恩施州的地区城市化进程。恩施州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期,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人口集聚。交通经济带的建成,一方面,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会“吸引”人口向干线地区集聚。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实现了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对恩施州地区建设交通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加强恩施州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恩施州地区道路交通建设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制约,面临工程技术难度高,建设投入资金大等诸多问题,致使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这成为制约恩施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发展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对促进恩施州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构建立体交通网。新建成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基本形成了一个连接宜昌、湖南湘西以及重庆地区的立体交通体系,但是在此基础上还应继续构建更加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其次要加大地区内部交通网络的辐射密度。着手改造升级区域内县市间低等级公路,形成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市间区域交通大网络,使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变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咽喉之地为交通枢纽,从而以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使恩施州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达到经济能够由内部辐射到全省全国。最后要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只有提高恩施州地区劳动力水平,才能够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转变思想观念,对于提高恩施州地区人口素质至关重要。政府应花大力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设法革除潜藏在当地群众头脑中的陈旧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错误行为方式。
(三)发展教育、加强培训,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教育支持体系。确保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必须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恩施州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
首先,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群众的职业教育。扩大在恩施州农村地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其次,对当地领导干部进行技能培训,更新其观念,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水平,加强管理和协调能力,提高反应和协调效率,营造一个能够有效应对变化的新的领导环境;最后,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要大力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一如既往的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谌森(1987— ),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
作者單位:
[1]张文尝,金凤君.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李俊杰,冯珊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经济带评价与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3]刘延平,阮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李俊杰,冯珊珊.试论湘西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的评价和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
关键词:交通经济带;恩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1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87-01
一、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临宜昌,西接重庆,辖六县二市,内有800里清江贯穿全州。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但碍于关山阻隔,交通闭塞,各种经济优势尚未形成,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滞后于其他各地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总量小。横向来看,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仍然落后于本省其他各地区;纵向来看,有些经济指标的增速也低于其他地区,导致经济指标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逐步下降。
(二)产业结构落后。2000年,恩施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3.2:28.8:28.0,第一产业比重比湖北省平均值高出27.7%,第二产业比重比湖北省平均值低6.5%,
(三)第三产业比重比湖北省平均值低6.8%。第三,产业贡献率低。2001年,恩施州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3.6%、15.7%和59.7%。对GDP的贡献率横向比较,第一产业比湖北省高出15.9%,第二产业比湖北省低33.6%,第三产业比湖北省高16.7,这说明恩施州州域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一产业拉动。
二、建设交通经济带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为恩施经济发展增速。交通经济带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一系列要素的重新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方面,作为投资过程,它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大的提高了综合运输能力,缩短了各地的时空距离,加快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产业不断积聚和扩散,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恩施州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是服务业的结构比重将显着上升,运输业将昌盛起来,旅游业也必然随之旺盛,该地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也会得到促进,房地产行业会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而迅速升温;其次是产业技术结构得到促进,交通的改善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最后,有利于参与交通经济带沿线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更好地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适应性较强、配置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有利于促进恩施州的地区城市化进程。恩施州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期,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人口集聚。交通经济带的建成,一方面,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会“吸引”人口向干线地区集聚。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实现了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对恩施州地区建设交通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加强恩施州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恩施州地区道路交通建设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制约,面临工程技术难度高,建设投入资金大等诸多问题,致使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这成为制约恩施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发展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对促进恩施州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构建立体交通网。新建成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基本形成了一个连接宜昌、湖南湘西以及重庆地区的立体交通体系,但是在此基础上还应继续构建更加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其次要加大地区内部交通网络的辐射密度。着手改造升级区域内县市间低等级公路,形成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市间区域交通大网络,使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变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咽喉之地为交通枢纽,从而以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使恩施州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达到经济能够由内部辐射到全省全国。最后要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只有提高恩施州地区劳动力水平,才能够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转变思想观念,对于提高恩施州地区人口素质至关重要。政府应花大力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设法革除潜藏在当地群众头脑中的陈旧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错误行为方式。
(三)发展教育、加强培训,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教育支持体系。确保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必须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恩施州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
首先,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群众的职业教育。扩大在恩施州农村地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其次,对当地领导干部进行技能培训,更新其观念,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水平,加强管理和协调能力,提高反应和协调效率,营造一个能够有效应对变化的新的领导环境;最后,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要大力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一如既往的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谌森(1987— ),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
作者單位:
[1]张文尝,金凤君.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李俊杰,冯珊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经济带评价与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3]刘延平,阮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李俊杰,冯珊珊.试论湘西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的评价和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