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携带的是文化,现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和那些汉字节目跑偏了,使劲增加难度,最后考的是记性,不是汉字本身,这样下去也就多培养几个死记硬背的人而已。”王宁不无忧虑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是当今“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章黄学派”是古汉语流派之一,以两位治学大家章太炎及其弟子黄侃而得名。王宁的导师则是黄侃的嫡传弟子。
78岁的王宁,从1958年走上讲台,从事文字教学至今已有47年。就当前的汉字问题,王宁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不存在汉字危机
《瞭望东方周刊》:清末民初,曾出现过废除汉字的呼声,比如钱玄同后来呼吁“废除汉字”,鲁迅不仅赞同,而且有“不读中国书”的说法。你怎么看清末民初的汉字危机?
王宁: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几千年来的汉字垄断。“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呼声很高,但并非主流。当时汉字只是在存废之间有一定的争议,还不能简单地说是遇到了危机,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普及。章太炎不仅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还认为,汉字不要垄断,关键是要普及教育,普及汉字。
《瞭望东方周刊》:你不认同“汉字危机”这个说法?
王宁: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以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推行拼音方案三大语文政策,初步解决了文化普及和教育普及的问题,汉字的存废之争已经不再尖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计算机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汉字能否进入计算机,又使汉字的“存废之争”再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发明成功,汉字进入了计算机,成为传播汉语信息的最有效载体,汉字的存废之争画上了句号。计算机在保存汉字,与纸质媒介保存汉字是有效的互补。
我认为现在汉字的问题不能叫做“危机”。汉字进入了电脑,能有什么危机?汉字没有进电脑才有危机;它不能和世界交流,才是危机。
为什么“提笔忘字”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当下汉字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内在就有文化问题,构造本身就有文化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传播本体所携带的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批判没有保护,大家了解甚少。我们也没有做好对汉字的阐释,缺乏对汉字字理的基本认知以及感情。传统文化缺失的时代,大家都没有写字的欲望。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将“提笔忘字”归咎为信息化。
王宁:提笔忘字是源于书写方式的改变,是文化危机造成的后果。电脑技术及信息化对汉字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把提笔忘字简单归咎于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你手写得少,汉字书写就存在问题了,就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比如说大家不手写信件了,也不从邮局寄信了,但是我还在手写文字,比如给我的老师写信,我从不用电脑打字。一是因为用电脑书写我老觉着别扭。另外呢,书写传播的不仅仅是内容和思想,还有感情交流。老话说“字如其人”,文字有情感的交流。
我们要明白汉字虽然没有危机,但是人们不爱写字,所以还是要提倡书写。
《瞭望东方周刊》:但现在如何来提倡书写?是否要重新提倡汉字书写的意义?
王宁:写好汉字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书写对一个人来讲应该是习惯问题。这不是书法教育,让大家都去当书法家,而是要培养一种习惯,怎么去做?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中的汉字教育一定要提高水平,提高它的文化性能。
有没有写字的习惯,有没有对汉字的亲和力,是教育普及阶段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信息化对汉字书写虽然有冲击,但是严肃的九年义务教育养成的书写习惯怎么能冲击得了?
而且,我们现在衡量人也需要有一个标准,比如招聘需要填表,字写得好坏,应当成为招聘的一个条件。我的母亲从天津女师毕业以后,去求职前,她就在家里练了半年的字,那时,履历表上字写得不漂亮,根本没法找到工作。现在求职只是问,懂不懂电脑、有没有什么证书……评价体系都变了。
文字携带的是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今天的汉字基础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现在汉字教育的方针是快速认字,识字年龄提前。小学一年级还不到,就要人家认识2500个汉字,但是没有告诉他汉字之美,汉字的文化,汉字怎么构造的。汉字的教学不应该是高速,而应该是高质、科学,有文化地进行。现在汉字基础教育走得太偏,汉字也被称为最难的文字,外国人看见汉字就怕。
此外小学老师讲字,乱讲的非常多。一些老师还编出很多故事来讲汉字,可是这个字不是这样的讲法。我们为什么要普及《说文解字》?因为《说文解字》就在讲为什么这个字这么写。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个例子详细说说?
王宁:比如,准确的“准”,它的繁体字是“凖”,在《说文解字》中它是水部,水为什么是准呢?孔子和孟子都讲,水是盈科而进,水永远是平的。所以古人在田里浇水的时候,一定是低的地方得到的水就多,高的地方得到的水就少,因为它要持平,因此你就要平地,地不平,水就不能够均匀,不准。另外,水和准在古代,声音非常接近,在声韵学来讲,水是灰部字,准是痕部字,它俩是阴阳对转的字,这两个字是同源字。这都是《说文解字》告诉我们的。
《瞭望东方周刊》:有没有更为形象的例子?
王宁:“独(獨)”字为什么从犬?“群(羣)”字为什么从羊?
《说文解字》讲得非常有意思。过去的狗有三种作用,守家的、放牧的、打猎的。放牧的狗一定是一只狗带着一群羊,所以说“群”字从羊,“独”字从犬。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因为这里的犬指的是猎狗,猎狗是不叫的,形容它悄无声息地追逐。为什么突然的“突”字是从犬?这里的犬也是猎狗,因为狩猎的时候,猎狗会先在一个地方藏着,看见猎物的时候,会突然跳出。 所以我们应该讲解字源字理,从文字里面看到文化,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文化。我现在教汉字构形学,即使是博士,也从这门学科开始讲起,这是汉字的基础。
电视节目在使劲让大家背字典
《瞭望东方周刊》:“汉字危机”说法的兴起,源于两档热播节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那么,现在关于汉字的电视节目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王宁:对。《汉字听写大会》刚刚开播的时候,我也曾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但随着节目的深入,我发现已经走偏了,越来越依靠字的难度、生僻程度来取胜。这些电视节目在使劲让大家去背字典。这考的是记性,而不是汉字本身。
西方的字母文字有规则,比如英语单词的复数,有的加“s”,有的加“es”,有的要看词尾,这些拼写规则加在一起有一百多条,并且也没有越来越难的问题。你看我们现在的汉字节目能难到什么程度,难到古代器皿名称等永远都用不到的字,都在考小孩,那小孩只能选择背字典。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建言没有起到作用?
王宁:开始我提过意见,但没有任何作用。电视台主要看收视率,也不会去考虑很多的汉字教育的问题。而且这个事情是社科院在做,社科院研究字的人不是很多,特别是汉字教育他们很隔膜。
电视台的汉字节目在产生“汉语热”后,应返回到基础教育上。虽然说到底汉字节目是一种游戏,但是有关知识教育的问题还是不能太胡来。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建言什么?
王宁:我建言这个节目要另设两个奖项,一是奖励书写漂亮的,一是奖励书写笔顺正确的。
当然你还可以考学生字理,考虑到电视语言,不一定要学生说,你可以出一些选择题。比如“太”字和“大”字——“太”本身就是“大”,最大叫做“太”,“大”和“太”在古代是一个音,它为什么要加点呢?就是因为“太”和“大”要变成俩字,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区别符号。
你可以考学生,“太”字的一点是干什么的?可以提供答案选项。慢慢地,正确答案越来越多,字理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如果把一些最简单的东西的内涵发掘出来,电视节目就有深度了。关键是要让人们注意到汉字真的很可爱。
再比如说“水”,中国人认为纵的东西就是顺的,所以从川的字,都有顺的意思。顺利的顺,驯服的驯,训导的训,都是这个意思。这样的理念你可以把它变成题目,然后学者可以写点东西以配合汉字的传播。
汉字和拼音文字不一样,它要用意义去理解,而且它是系统的,它里面有文化。但是汉字节目并不往这边走,而是一个劲地增加难度。其实,并不是记住了并把它写出来,你就知道汉字的魅力了。
《瞭望东方周刊》:电视节目也是应试教育的继续。
王宁:比应试还难!汉字传播不可以这么随便开玩笑,参赛学校要做这个事情,就要培养几个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会变成以前的奥数。
把最美好的传统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汉字基础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什么?
王宁:汉字基础教育不能像其他科学那样去改革,一定要继承,有继承才有改革,而我们现在忽略的是继承。对于传统语言文字学来说,它的危机在于,它必须现代化,否则这个学科就完了。章太炎、黄侃都是很现代化的人啊,你看台湾地区使用注音符号,包括ㄅㄆㄇㄈ(同汉语拼音b p m f),其中有11个是章太炎先生设计的,因为如果不用ㄅㄆㄇㄈ,你就和国际接不了轨。
所以汉字基础教育要跟现代接轨,所以我才会去关心汉字规范,去做《通用规范汉字表》,也才会关心小学识字教学。
《瞭望东方周刊》:你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王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我的理想就是在基础教育里面,把中国最美好的传统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育部管着的,而且是一种集中式的管理,做到这个应该不是很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是当今“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章黄学派”是古汉语流派之一,以两位治学大家章太炎及其弟子黄侃而得名。王宁的导师则是黄侃的嫡传弟子。
78岁的王宁,从1958年走上讲台,从事文字教学至今已有47年。就当前的汉字问题,王宁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不存在汉字危机
《瞭望东方周刊》:清末民初,曾出现过废除汉字的呼声,比如钱玄同后来呼吁“废除汉字”,鲁迅不仅赞同,而且有“不读中国书”的说法。你怎么看清末民初的汉字危机?
王宁: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几千年来的汉字垄断。“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呼声很高,但并非主流。当时汉字只是在存废之间有一定的争议,还不能简单地说是遇到了危机,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普及。章太炎不仅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还认为,汉字不要垄断,关键是要普及教育,普及汉字。
《瞭望东方周刊》:你不认同“汉字危机”这个说法?
王宁: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以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推行拼音方案三大语文政策,初步解决了文化普及和教育普及的问题,汉字的存废之争已经不再尖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计算机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汉字能否进入计算机,又使汉字的“存废之争”再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发明成功,汉字进入了计算机,成为传播汉语信息的最有效载体,汉字的存废之争画上了句号。计算机在保存汉字,与纸质媒介保存汉字是有效的互补。
我认为现在汉字的问题不能叫做“危机”。汉字进入了电脑,能有什么危机?汉字没有进电脑才有危机;它不能和世界交流,才是危机。
为什么“提笔忘字”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当下汉字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内在就有文化问题,构造本身就有文化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传播本体所携带的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批判没有保护,大家了解甚少。我们也没有做好对汉字的阐释,缺乏对汉字字理的基本认知以及感情。传统文化缺失的时代,大家都没有写字的欲望。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将“提笔忘字”归咎为信息化。
王宁:提笔忘字是源于书写方式的改变,是文化危机造成的后果。电脑技术及信息化对汉字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把提笔忘字简单归咎于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你手写得少,汉字书写就存在问题了,就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比如说大家不手写信件了,也不从邮局寄信了,但是我还在手写文字,比如给我的老师写信,我从不用电脑打字。一是因为用电脑书写我老觉着别扭。另外呢,书写传播的不仅仅是内容和思想,还有感情交流。老话说“字如其人”,文字有情感的交流。
我们要明白汉字虽然没有危机,但是人们不爱写字,所以还是要提倡书写。
《瞭望东方周刊》:但现在如何来提倡书写?是否要重新提倡汉字书写的意义?
王宁:写好汉字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书写对一个人来讲应该是习惯问题。这不是书法教育,让大家都去当书法家,而是要培养一种习惯,怎么去做?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中的汉字教育一定要提高水平,提高它的文化性能。
有没有写字的习惯,有没有对汉字的亲和力,是教育普及阶段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信息化对汉字书写虽然有冲击,但是严肃的九年义务教育养成的书写习惯怎么能冲击得了?
而且,我们现在衡量人也需要有一个标准,比如招聘需要填表,字写得好坏,应当成为招聘的一个条件。我的母亲从天津女师毕业以后,去求职前,她就在家里练了半年的字,那时,履历表上字写得不漂亮,根本没法找到工作。现在求职只是问,懂不懂电脑、有没有什么证书……评价体系都变了。
文字携带的是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今天的汉字基础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现在汉字教育的方针是快速认字,识字年龄提前。小学一年级还不到,就要人家认识2500个汉字,但是没有告诉他汉字之美,汉字的文化,汉字怎么构造的。汉字的教学不应该是高速,而应该是高质、科学,有文化地进行。现在汉字基础教育走得太偏,汉字也被称为最难的文字,外国人看见汉字就怕。
此外小学老师讲字,乱讲的非常多。一些老师还编出很多故事来讲汉字,可是这个字不是这样的讲法。我们为什么要普及《说文解字》?因为《说文解字》就在讲为什么这个字这么写。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个例子详细说说?
王宁:比如,准确的“准”,它的繁体字是“凖”,在《说文解字》中它是水部,水为什么是准呢?孔子和孟子都讲,水是盈科而进,水永远是平的。所以古人在田里浇水的时候,一定是低的地方得到的水就多,高的地方得到的水就少,因为它要持平,因此你就要平地,地不平,水就不能够均匀,不准。另外,水和准在古代,声音非常接近,在声韵学来讲,水是灰部字,准是痕部字,它俩是阴阳对转的字,这两个字是同源字。这都是《说文解字》告诉我们的。
《瞭望东方周刊》:有没有更为形象的例子?
王宁:“独(獨)”字为什么从犬?“群(羣)”字为什么从羊?
《说文解字》讲得非常有意思。过去的狗有三种作用,守家的、放牧的、打猎的。放牧的狗一定是一只狗带着一群羊,所以说“群”字从羊,“独”字从犬。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因为这里的犬指的是猎狗,猎狗是不叫的,形容它悄无声息地追逐。为什么突然的“突”字是从犬?这里的犬也是猎狗,因为狩猎的时候,猎狗会先在一个地方藏着,看见猎物的时候,会突然跳出。 所以我们应该讲解字源字理,从文字里面看到文化,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文化。我现在教汉字构形学,即使是博士,也从这门学科开始讲起,这是汉字的基础。
电视节目在使劲让大家背字典
《瞭望东方周刊》:“汉字危机”说法的兴起,源于两档热播节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那么,现在关于汉字的电视节目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王宁:对。《汉字听写大会》刚刚开播的时候,我也曾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但随着节目的深入,我发现已经走偏了,越来越依靠字的难度、生僻程度来取胜。这些电视节目在使劲让大家去背字典。这考的是记性,而不是汉字本身。
西方的字母文字有规则,比如英语单词的复数,有的加“s”,有的加“es”,有的要看词尾,这些拼写规则加在一起有一百多条,并且也没有越来越难的问题。你看我们现在的汉字节目能难到什么程度,难到古代器皿名称等永远都用不到的字,都在考小孩,那小孩只能选择背字典。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建言没有起到作用?
王宁:开始我提过意见,但没有任何作用。电视台主要看收视率,也不会去考虑很多的汉字教育的问题。而且这个事情是社科院在做,社科院研究字的人不是很多,特别是汉字教育他们很隔膜。
电视台的汉字节目在产生“汉语热”后,应返回到基础教育上。虽然说到底汉字节目是一种游戏,但是有关知识教育的问题还是不能太胡来。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建言什么?
王宁:我建言这个节目要另设两个奖项,一是奖励书写漂亮的,一是奖励书写笔顺正确的。
当然你还可以考学生字理,考虑到电视语言,不一定要学生说,你可以出一些选择题。比如“太”字和“大”字——“太”本身就是“大”,最大叫做“太”,“大”和“太”在古代是一个音,它为什么要加点呢?就是因为“太”和“大”要变成俩字,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区别符号。
你可以考学生,“太”字的一点是干什么的?可以提供答案选项。慢慢地,正确答案越来越多,字理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如果把一些最简单的东西的内涵发掘出来,电视节目就有深度了。关键是要让人们注意到汉字真的很可爱。
再比如说“水”,中国人认为纵的东西就是顺的,所以从川的字,都有顺的意思。顺利的顺,驯服的驯,训导的训,都是这个意思。这样的理念你可以把它变成题目,然后学者可以写点东西以配合汉字的传播。
汉字和拼音文字不一样,它要用意义去理解,而且它是系统的,它里面有文化。但是汉字节目并不往这边走,而是一个劲地增加难度。其实,并不是记住了并把它写出来,你就知道汉字的魅力了。
《瞭望东方周刊》:电视节目也是应试教育的继续。
王宁:比应试还难!汉字传播不可以这么随便开玩笑,参赛学校要做这个事情,就要培养几个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会变成以前的奥数。
把最美好的传统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汉字基础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什么?
王宁:汉字基础教育不能像其他科学那样去改革,一定要继承,有继承才有改革,而我们现在忽略的是继承。对于传统语言文字学来说,它的危机在于,它必须现代化,否则这个学科就完了。章太炎、黄侃都是很现代化的人啊,你看台湾地区使用注音符号,包括ㄅㄆㄇㄈ(同汉语拼音b p m f),其中有11个是章太炎先生设计的,因为如果不用ㄅㄆㄇㄈ,你就和国际接不了轨。
所以汉字基础教育要跟现代接轨,所以我才会去关心汉字规范,去做《通用规范汉字表》,也才会关心小学识字教学。
《瞭望东方周刊》:你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王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我的理想就是在基础教育里面,把中国最美好的传统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育部管着的,而且是一种集中式的管理,做到这个应该不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