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阶段应如何做好证据的收集\固定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w_jl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必须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即与案件事实有一定的关系,这个特征,在大陆法系国家被称为证明能力(证明力),在英美法系国家被称为相关性。但是,一般认为诉讼证据的证明能力与相关性并非完全相同,是指证据事实对案件事实的作用及作用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了某项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某项证据对待证事实产生证明作用的效果。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刑事诉讼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收集、审查、判断证据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的过程。离开证据就无法查明案件事实,谈不上用刑罚惩罚犯罪,也就无刑事诉讼可言。罪行法定原则的确立,使证据在诉讼中的地位显得更为明显。现阶段,刑事诉讼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侦查人员必须将以证据为核心的侦查观念贯穿于整个侦查过程,并且使所收集、固定的证据客观、真实、全面,经得起庭审的质证。这就要求侦查人员除严格依法办案外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收集、固定的证据必须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为了证实犯罪行为是否存在,所以证据的收集、固定,必须围绕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证据只有具备了犯罪构成的犯罪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四个要件,才是完整的证据,否则证据就可能因支离破碎而影响证明力。就贪污贿赂案件而言其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贪污、受贿罪构成的必备要素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具备这一特征如果又不是与上述人员勾结共同犯罪,就不能认定其犯有贪污罪、受贿罪。在客观方面必须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如果所收集的证据没有或不能证实行为人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这一主体特征,并且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又不能证实其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那么这一证据就不能证实犯罪行为的存在。这样的证据就不能达到证实犯罪的目的。
  二、证据收集应遵循的规则
  1、相关性规则。即证据材料必须与待证事实相关联,必须能够用以证明待证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待证事实包括:被告人的身份;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予处罚情节;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2、合法性规则。指证据材料的收集程序、来源等必须合法,而且必须符合法定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情形:证据材料必须符合法定形式,除了我国刑诉法规定的7种形式以外的事实或材料,均不得作为证据;收集证据材料的主体必须合法,侦查阶段收集证据材料的主体包括人民检察院和被告人的辩护律师,除此以外,任何人均无权收集证据;收集证据材料的程序必须合法,如刑诉法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应当个别进行,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勘验、检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鉴定结论必须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解释》规定制作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拍摄物证的照片、录像以及对有关证据录音时,制作人不得少于二人,提供证据的副本、复制件及照片、音像制品应当附有关于制作过程的文字说明及原件、原物存放何处的说明,并由制作人签名或盖章;向有关单位收集、调取的书面证据材料,必须由提供人署名,并加盖单位印章等;取得证据材料的手段必须合法。《解释》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一规定类似于英美法系国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仅仅规定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对非法获取的实物证据是否应当排除则持保留态度;作证主体必须符合证人资格,刑诉法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3、优先规则。《解释》规定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是副本或者复制件;收集、调取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或者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时,才可以拍摄照片或者录像。自侦案件中的证据多表现为书证、物证,因而在查办过程中,要认真遵循优先规则。
  三、证据的收集、固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与此同时,刑事诉讼法还具体规定了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询问证人以及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侦查实验等侦查取证行为的程序。要求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收集、固定证据。据此, 只有来源合法的证据才会被法律所认可。要使证据来源合法,在收集、固定证据时必须严格的按照程序规定的方式、步骤进行,不能图省事而减少环节,造成证据来源不合法,导致千辛万苦收集到的证据丧失证明力。
  四、证据要完整统一
  证据的完整统一是要求证据的指向具有一致性,在对同一犯罪事实认定上相统一,不能出现认定不一致现象。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证据的种类,还应十分注意把握所收集的证据具有合法性、准确性和法律证明力。注意各类证据之间相互印证补充使之形成统一。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注意做到认真细致,克服粗放式的取证方式,避免因忽视证据收集的细节造成证据的不完整或存在漏洞,使证据的证明力减弱,给诉讼工作带来困难。
  五、言词证据的表述要准确
  由于言词证据是通过语言的表述来达到证明犯罪的效果,所以在收集言词证据时,一定要注意记录时的语言表述,使整个记录表述准确,不因表述不确切而使人产生异议。现阶段言词证据在诉讼活动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贪污受贿案件诉讼过程中出现的退查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许多时候并不是关键证据、主要证据收集、固定有问题,多数是一些相关证据收集、固定不到位,特别是收集言词证据时,有的记录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记录不到位、表述不明确、关键词语用词不当等,造成因对词语的理解不同导致对证言认识不一,使证言丧失证明力。
  六、证据收集、固定应注意时间性
  时间对于证明犯罪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证据收集的时间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由于任何犯罪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以收集、固定的证据中确认的时间必须与犯罪实施时间相吻合。如果所收集的证据中确认的时间没有在案件发生的时间段内,证据就失去证明力。所以,在证据的收集、固定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对时间的锁定。二是对贪污、受贿罪行的侦查活动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过程, 有的证据可能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抓住了时间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对证据收集、固定一定要及时。
  七、证据的调取手续要完备
  在证据调取过程中手续一定要完备,必须在完整提取证据的同时,对一些可能会对所提取的证据产生影响环节加以规定。如:证据的形成时间、过程;证据的出处;证据的持有人或保管人及持有、保管的过程;证据的提供(提取)方式;证据的提供人; 证据的提取时间;证据的提取人要合法、手续要完备,程序要合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提取的证据真实反映事物的真实本质,才能让人信服。
  八、注重对无罪证据的收集
  在侦查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侦查观念的影响,有的侦查人员只注意收集有罪证据而不注意收集无罪证据,这种按有罪推定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证据收集,往往不能对全案有一个客观、全面的把握,极容易造成因不能对证据全面把握导致诉讼困难的被动局面。在侦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侦查初期所收集到的一些无罪证据常常是犯罪嫌疑人所订立的攻守同盟的一部分,对这类证据主动收集、认真分析、为我所用往往会成为攻克攻守同盟的有力武器,而且在攻克攻守同盟之后这些“无罪证据”就会成为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间接证据。而如果对这类证据不去收集,听任犯罪嫌疑人或律师在审判阶段用来证明其无罪,就会正中其下怀,达成其规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同时只有将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一同收集,再经过对证据的不断审查核实去伪存真,才能揭开犯罪嫌疑人精心编织的伪装,并且在找出真正的犯罪人的同时不使无罪的人被错误追究,从而保证法律的严肃性。
其他文献
庞德曾经说过:“正如民众对政策的冷漠预示着及其管理前景暗淡一样,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1]在我国大力推进法制进程的现今,舆论监督是众多监督手段中的一种。且由于舆论的及时性、广泛性、高效性等多方面特点,使舆论监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监督手段。但是也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利用舆论制造事端、妄图掩盖事实真相、妨碍司法公正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问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的案件质量是执法办案的生命线,司法实践或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自侦案件办案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探讨一下当前自侦案件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立案;案件质量    案件质量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生命线,它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形象、声誉,更关系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执法办案力度的不断加强,案件质量有较大提高,但不
期刊
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可分为侦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此保障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案件移送至检察院,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提起公诉前,触犯刑事法律的人被成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提起公诉后,被称为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的过程中,侦查阶段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阶段,起诉和审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侦查机阶段的成果,强有力的侦查是惩罚犯罪、实现国家惩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规定的强奸罪是指男性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的犯罪,而男性的性权利被女性直接侵犯的案子时有发生,但是往往由于没有法律的规定而不能立案,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强奸罪规定的合理性的广泛讨论。实际上强行发生性行为还包括女性强迫女性、男性强迫男性的情形,在同样是在性权利被侵犯的条件下,却只有男性侵害女性的才构成强奸罪,可见强奸罪对犯罪主体和侵害对象的的规定缺乏合理性。此外,强奸
期刊
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犯罪相比普通刑事犯罪来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与贪污贿赂等经济型职务犯罪相比,则属于典型的非经济型职务犯罪。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犯罪的危害性有时甚至远甚于贪污贿赂等经济型职务犯罪,其危害性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说:世上不法之事莫过于执法之人自己破坏法律。因此,分析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的规律特点及时查办,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仅结合我院近年来所查办行
期刊
摘 要: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但从目前侦查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的人员都比较少,侦查监督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在总结侦查监督工作经验的同时,很有必要探索新的侦查监督方法,并借助外部力量完善侦查监督工作,促进法律的公正实施。  关键词:侦查监督;证据;改进    法律监督权是宪法赋与检察机关的一项基本权力,对侦查机关的监督和制约是防止侦查
期刊
检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在检察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生意识,创新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思想与行动、改革与规范相统筹,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方法和途径是:  一、树立民生意识,努力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要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牢固树立亲民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民愤的概念,并分析其特征与局限性。进而分析民愤能给影响司法公正的原因及其对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影响,摆明屈从民愤会使司法丧失独立品格。最后文章从确保司法公正、树立法律信仰两方面浅谈解决民愤影响司法公正的方法,呼吁在司法实践中要摆正二者的关系,促进刑事司法公正。  关键词:民愤;局限;司法独立;司法公正    一、民愤的概念    对于民愤,《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人民大众的愤
期刊
摘 要:目前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困扰了刑事司法工作。这既有法律制度层面、也有证人自身和执法理念方面的原因。完善立法,建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完善对证人的保护制度,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改变证人不良作证态度、加强司法队伍整体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原因;对策    随着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系统修改,庭审方式发生了重大改革,新的庭审模式强调控辩双方在
期刊
毒品犯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严重的犯罪类型。其中,贩卖毒品的犯罪行为又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毒品犯罪行为,其他各类毒品犯罪行为归根结底几乎均可溯源至这一类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对贩卖毒品罪的表述是“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实施贩卖的行为”,它侵犯的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  司法实践中,贩卖毒品行为认定上困惑,不仅与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关,而且与犯罪行为实施者的身份有关,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认定上的复杂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