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问题引领,渐入佳境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向量》一章的核心知识点,是后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该定理蕴涵着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学科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提问;有效;引领
  [?] 教材分析
  从教材角度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几何问题向量化的理论基础,是《向量》一章的核心知识点,为后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该定理蕴涵着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学科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四2.3节《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第一课时,前面已学过的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共线定理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角度
  (1)学生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和线性运算,初步了解了向量的形式,具备主动探究平面向量之间关系的基础.
  (2)根据学生物理中已学的力以及矢量的经验,对向量及向量的分解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将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而本节教学内容为此提供了契机.
  (3)向量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向量不仅考虑大小,还要考虑方向,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所以这节课对学生而言,要在不是很熟练运用向量的运算的基础上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并能利用定理去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能用基底表示平面内的向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进一步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共线定理,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验定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钻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理,为后面的坐标表示及坐标运算打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 教学流程
  基本流程:(1)问题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应用问题;(4)课堂小结,总结问题;(5)作业布置;(6)板书.
  (一)问题情境,循序渐进
  问题1:平面内,有非零向量e,则该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是否都能用e表示?
  学生1:不能,由向量共线定理可以知道只能表示与e共线的向量.
  设计意图:回顾前一节课的向量共线定理,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一维(共线)向二维(共面)思考,锻炼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问题2:如果能用已知向量表示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那么至少要几个已知向量?对已知向量有何要求?
  学生2:至少要两个,而且两个不共线,还有一个不为零向量.
  下面的学生窃窃私语,有不同意见!
  学生3:两个不为零向量,如果是零向量就共线,说不共线,就是非零向量.
  教师:非常好,考虑得很到位!
  教师追问:几个关键词?
  学生4:两个,不共线.
  教师:大前提?
  学生4:平面内.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由简单到困难,但又是有共同之处的.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联想类推,从而猜测出平面中向量的关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强调关键词,利于学生后面清楚、准确、简练地表达定理.
  教师继续引导:通过对问题1、问题2的理解与总结,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问题3.
  问题3:用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怎么表示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学生们对问题3进行分组讨论,再由小组推荐学生与其余学生交流,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已知向量e1,e2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是平面内任一向量(图1).
  学生5:第一步:把三个向量移到共起点(图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e1,=e2,=a,
  第二步:过点C作直线OA,OB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OA,OB于M,N(图3),所以= . 令=λ1e1,=λ2e2,则=λ1e1 λ2e2.
  教师:很好!谁来总结一下作法?
  学生6:第一步:共起点,目的是利于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二步:分解,利用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目标向量进行分解. 在物理里面其实是力的分解!
  教师:不错,学生6总结得很细致,也很到位,看来大家对前面几节课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了.
  教师继续提要求:那刚才同学们把向量a用e1,e2表示出来了,能不能给出证明呢?
  学生们思考几分钟后,学生7主动站起来回答.
  学生7: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 ,因为与共线,与共线,由向量共线定理可知,存在唯一的λ1与λ2,使得=λ1e1,=λ2e2,得:a=λ1e1 λ2e2.
  教师:很好!下面我改变a的大小和方向,请大家观察λ1与λ2的变化.
  教师在几何画板上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运动中量的变化,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8:λ1与λ2可以为正,可以为负.
  学生9:还可以一个为零,这时候是共线的.
  学生10:两个都为零,就是零向量了.
  教师:对,现在大家对λ1与λ2中的“唯一”有更明确的了解了吧?
  有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11:老师,e1,e2也可以变化吧?   学生12直接站起来回答:对,就是说基底是不唯一的,只要不共线就会有很多对基底来表示a.
  教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的讨论,而是反问学生:他们的观念准确吗?
  学生们在仔细思考后,纷纷表示赞成.
  教师:很好,大家要相互学习,多思考,多质疑,多总结,这样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为清楚!
  设计意图: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作图能力,利用已学的向量的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共线定理,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做到精简、清晰地表达定理. 再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看出作法,也能通过对a方向、大小的改变,突出a为任意向量,存在唯一一对实数λ1与λ2,从而对概念的认识更为直观、清晰. 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发现e1,e2作为基底不唯一,这是意外的收获,可见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惊喜.
  (三)建构数学,完善概念
  由前面大家的推导,我们给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 λ2e2.
  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哪两个定理?
  学生众:向量共线定理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师:很好,哪位同学讲一讲?
  学生13:向量共线定理是一个基底,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两个基底.
  学生14:其实就是一维和二维的区别.
  教师:学生14概括得更为准确,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三维的.
  课堂练习:书本76页练习3.
  设计意图:系统规范地给出概念,通过对一维与二维进行比较,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让他们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今后空间向量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初步运用,强化理解
  变式1:若E为AC上靠近A的三等分点,G为DM的中点,试用基底a,b表示.
  变式2:若=m,=n,用m,n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概念,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问题. 变式1通过对多位学生解题过程的展示,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封闭图形转化为基底的形式. 变式2突出基底的不唯一,具体题目中要选择合适的基底. 解答本题运用了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2 设e1,e2是平面内一组基底,如果=3e1-2e2,=4e1 e2,=8e1-9e2,求证:A,B,D三点共线.
  设计意图:要证明三点共线,也就是要证明共起点的两个向量是共线的. 回顾向量共线定理,提问三点共线的公共起点有没有特殊要求. 总结这类题型一般解题规律,三点共线问题转化为向量共线问题.
  (五)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关键词?有哪些收获?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关键词:在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基底表示向量,还学会了怎么证明三点共线;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临近下课,学生思维开始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 请学生自主小结,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体会化归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回顾前一节课内容的同时自然流畅地层层引入本节内容. 通过抛出问题,请学生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探究知识,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交流进行针对性辨析、讨论,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的基础上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作图过程,请学生总结作法,完善概念,最后得出定理. 整个定理的引入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反应积极,有抛砖引玉的功效,对概念的认识一个比一个精彩,使概念的理解更为完善,而且给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后面例题和变题的练习中,巩固概念,体会化归思想在平面向量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在教学中时刻不忘提醒学生注意定理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定理的形成和论证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亲历定理论证的严谨与规范,让学生在有效内化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严谨科学的行为习惯和治学态度.
其他文献
Memory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daily life and study. Do you know how to improve memory quickly? Here are some good ways for you.  Firstly, when you study, you should focus on it and don’t think about
亢健美  出生日期:2006年2月6日  座右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就读学校:河北省衡水市志臻中学  指导教师:张超  My Favorite TV Program  My favorite TV program is The Readers.  The Readers is an excellent TV program created by Dong Qing. It is popul
摘自:www.thoughtco.com  原著:Grace Fleming  华中科技大学 侯冬意 编译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develop great study habits. If you’re starting a new school year, or you just want to improve your grades and school perf
[摘 要] 解析几何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解析几何中遇到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解决解析几何学习中的困难,是提高其圆锥曲线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解析几何;数学;困难;因素;对策;双曲线;概念;性质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曲线的教学,让学生能从
[摘 要] 不可否认的是,近代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而明、清两代的数学家在翻译这些著作时取了一些高度概括的中译名. 子曰:“必也正名乎.”一个概念的名称必然是高度概括其本质的,如果能从命名的角度看待这些概念,那对学生在概念的理解和识记上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本文将从笔者在必修1中的两个概念课教学片段和反思中,体现再译中译名的得失.  [关键词] 概念教学;中译名;数学文化  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的重点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本文是作者对一节优质课中情境教学的反思,并就此粗略地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
[摘 要]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思维的容量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基于问题的数学课堂应该从3个方面对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思考,即问什么,何时问和怎么问. 这三个问题涉及我们对设问目标、提问时机与提问技巧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学生  课堂提问是我们组织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如何借助于提问来促进课堂教学走向高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向思索与实践.  问什么—
1. One day, Tom received a letter from a foreign country. 有一天,汤姆收到了一封国外的信。  2. It reads: Today is my fifth day to the state of Israel. I went to the border of this country and Jordan. I had a swim in 
[摘 要]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有着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 高中学生本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不仅可以为单调的高中数学课堂增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 数学史;文化;融入;等差数列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
[摘 要] 比较分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与湘教版,可以揭示两种版本教科书呈现“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过程与特点,为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与高中函数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研究表明,这两种版本教科书在整体编排上基本一致,但在“知识呈现方式”“引入方式”“结论给出方式”“习题的配置”等环节各具特色. 教科书修订与教学建议如下:人教A版较湘教版而言,在编排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