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亦有道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年前走上三尺讲台,我满怀热情,在这片教育的土地上播撒我的教育梦想。然而,岁月流逝,激情渐渐褪去,我放慢了脚步,甚至徘徊不前。突然之間我似乎有了职业倦怠,没有了课前的精雕细琢,没有了课堂上的推陈出新,亦没有了与书为友的心情,更离开了书香的浸润。一度我以为,自己的教育生活就会这样波澜不惊——直至一颗石子的不期然落下,荡开涟漪……
   轻轻翻开《师道逶迤》,一个个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这本书讲述了一群杏坛园丁行走在逶迤的教育道路上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矫作煽情,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撞进我的眼睛,震撼着我浮躁的心灵!
  大道至简,师爱无痕
   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映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如果将这缕阳光投在一个曾经灰暗的心灵里,折射出的将是无比绚丽的光芒。
   韩汝芬,一位82岁的老人,退休后致力于智障儿童的教育。她要求智障学生捡小豆、捡芝麻,用有趣的游戏训练他们的大脑;她自学电子琴,用美妙的音乐启迪他们的智慧;她带领学生去扫墓,用感恩教育丰富他们的心灵……韩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如同甘露洒在这些孩子成长的土壤里,她用爱心开启了智障儿童的春天!
   面对着智障的学生,韩老师都能润物无声,我辈当如何?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是呀,“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们的孩子是璞玉,需要我们耐心地雕琢;是顽石,需要我们似水地荡涤。如韩汝芬老师一般,用爱滋养孩子们的生命,定会折射太阳的光芒!
  大道至简,厚积薄发
   初为人师,多次听过高林生先生的评课。欣赏他在台上气定神闲、旁征博引,艳羡高老的博学和睿智。
   2011年,在苏州的一次观摩会上,我再一次领略“中国教坛第一名嘴”的风采。高老的点评铿锵有力,令我醍醐灌顶,“目标清、思路清、语言清”的苏派教学撞击我的耳朵。会后,我鼓足了勇气冲到高先生身旁,提出自己对一堂课的疑惑。高老赶火车要离场却没有拒绝,他一边下楼一边询问我的看法,并条理清晰地指出那堂课的不足,使我受益匪浅。和高老的合影至今留存,感念高老对小语教学的热忱,对青年教师的关爱。
   高林生先生热爱古典文学,倡导“本固而道生”。他为民主路小学成立了“博雅读书社”,带着教师诵读古文、品味经典。先生对教师们采取了“学讲”方法——先自学、读通,然后交流,讲解自己对作品主题、表达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先生再进行补充指导。
   我也十分钦佩高老的徒弟张忠诚老师。凤凰论坛里的解读贴、“徐州小语教研团队”里的教学随笔都曾给了我很多启发。然而,当他讲解《涉江》不佳时,高老毫不留情面地对他进行了批评。张老师在高老的鞭策下,熟背了《涉江》,讲解了《宋玉对楚怀王问》《滕王阁序》……厚厚的古文学习材料,承载了先生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见证了张老师的步步前行,更验证了“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真理!
  大道至简,淡泊名利
  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当苏教版小语教材蜚声全国时,主编张庆先生却在古稀之年仍忙于阅读、探究;李蒙钤先生在退休之后,婉拒高薪聘请,义务为特教中心进行培训;错失评特级教师机会的高林生先生云淡风轻,笑看风云……
   著名学者潘光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教师的事业是纯净的。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而是最富有爱与责任的人。
   我的身边有这么多的“三平”教师,他们是那样平凡、平和、平常。我们学校的王玉祯主任,2013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班上的家长、学生舍不得让王老师退休,他们挽留王老师继续任教,直至他们毕业。校外很多机构慕名要聘请王老师,王老师家里还有一个刚满月的小孙女要照看。然而,王老师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在很多教师还在为所谓的考试成绩“奋斗”时,王玉祯老师带着学生读书、说书、写“书”。王老师说:“我不能只看到眼前学生的成绩,不能只享受成绩带来的荣耀,我看到的是学生的将来。”
   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罢《师道逶迤》,掩卷长思。文中的诸位教师在徐州这片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他们朴实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们执着的教育追求与探索,他们在这条逶迤的道路上漫漫求索,令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为之动容、为之震撼。我羡慕文章的作者,有如此的机会追随这些老教育家的坚实脚步,渐渐成长;我也庆幸,庆幸我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危险关头邂逅了“杏坛精神”。
   师道,我们皆为行者!做一个敢为人先的行者,做一个研精毕智的行者,做一个不懈追求的行者!纵然道路逶迤,但我们拥有这样一批可亲可敬的领路人,何惧!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求是小学语文教导主任,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目的对1个并多指(趾)畸形家系中同源盒D13(HOXD13)基因进行分析,探讨该家系中HOXD13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个并多指(趾)畸形家系的资料,依据家族史、临床体征和手足X线检查进行临床诊断;采集家系中部分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序列分析法对HOXD13基因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该家系4代35人,其中患病者12
幼儿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决定着普及“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主要存在“外铄”和“内塑”两种模式,即专业环境、成长机制、专业支持的规约,以及专业自我、专业素养、专业效能的选择。幼儿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应从“外铄”与“内塑”两个向度上展开,采取“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从外部为起点打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名师的典范与引导、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共建专业实践或专业学习共同体等;由内部为起点加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提升育人素养、积极地进行心理机制的培育与自我调适等。
·策划人语·  听课,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我在”“思在”。   听课笔记,不是课堂场景的简单“复制”,不是师生活动的机械“记录”,而要以高品质“对话”的姿态,敏锐地从琐碎的细节中“披沙拣金”,咀嚼细节背后的教育理解、儿童认识与学科价值,这就倒逼着我们要从“散点”走向“聚焦”,从“碎片”走向“有序”,从“记录”走向“研究”。“研究”意味着三个视角的“介入”:一是聚焦,即围绕最近关注的主题、问题、话
简要介绍了语言类别模型(LCM)的缘起,以及该模型的理论基础、理论扩展与应用。围绕语言类别模型(LCM)相关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该理论的优势和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方向,同时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探讨未来语言类别模型(LCM)本土化研究的价值与可能的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方言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元体现。陕北方言作为一种宝贵的语言资源,其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要素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及发展传承性使其成为拥有特殊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陕北方言还是承载陕北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媒介。调查、研究陕北方言及其蕴含的地域民俗文化,发掘其价值,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清两代是文人园林发展的繁盛期,物力渐繁的社会生产力与复古模拟的文艺思潮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的园林建造程式化的泛滥和崇尚富丽奢靡的风气。李渔力革其弊,提出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造园主张,强调不拘成见,自出心裁,推动文人园林向精致化、文雅化、意趣化、宜居化的方向发展,追求典雅精致,充满文人雅趣的园林审美趣味。通过其别具手眼的造园实践进而探讨其造园思想的美学背景,发掘蕴涵的园林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思想,对于营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领略明清文人园林的自然人文之美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
宋代苏州社会稳定,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兴建园林之风盛行.朱长文生活重心在苏州,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苏州中下层文人,他所修葺的堂园一体的乐圃寄予了长者之思、雅士之情与出处之志,庭园既是其必需的安憩之所,也是其实现人生理想的奋斗基地.中下层文人建园自居正是在仕进理想受阻时,对自己学识的精进与人格的坚守.所以,宋代苏州中下层文人的庭园理想是安逸与竞争并存的理想,是包含遮风避雨的屋舍、顺心适意的园居生活、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以及实现人生追求的希望在内的四者统一.
1937年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即便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动乱年代,日本外务省、文部省、东方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和部门依旧向中国派遣了数量可观的学术型留学生.他们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和任务来到中国,然而其在战争年代的留学生活充满了诸多变数,参军入伍者有之,潜心学术研究者有之,部分留华学生还与留守北京的学者有交往,同时某些人不乏骄奢淫逸的生活.留学结束后,他们就职于中日两国的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成为全面抗战时期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支活跃力量.根据中日双方现存档案、日记、回忆录、著作等文献史料,对全面抗战时期
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也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地方方言的发展演变都不可避免地镌刻着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使用陕北方言、自弹自唱、说唱结合的“陕北说书”是陕北方言鲜活的载体,更是构成该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黄土高原赋予了陕北说书特殊的“声音”,这是一个地方口头传统区别于“他者”的显著标签。本文尝试以陕北说书演唱的小段里经常出现的方言词语为例,结合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发掘方言词汇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呈现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文化,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