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对话”角度看中西医文化的比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y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西医是相互独立的医学体系,来源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在文化起源、思维方式、方法论以及发展走向等层面都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没有优劣之分。如今,哲学对话消解了独白主义的执着于主客二元,非此即彼的哲学探究形式,本文将从哲学对话的角度分析中西医文化的比较,两者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相互交融,产生新的东西,也称比较文化,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中西医 哲学对话 文化交融 比较文化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72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Philosophical Dialogue" Perspective
  LI Xiaoqi, CHEN Ju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system is independent, from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 cultural origins, ways of thinking, method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other aspects are different, with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 two, there is no good or bad. Today, philosophical dialogue digestion monologue dedicated to the doctrine of dualism, or the other form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of dialogu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two engage in dialogue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produce something new, also known as comparative cul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cultural blend; comparison culture
  1 “哲学对话”的文化交融
  1.1 哲学对话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把对话纳入到哲学中,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法在真知和异见中展开的对话,展示出真理,但在之后的发展中西方哲学在哲学主题和发问方式上都发生转向,从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再转向当代的语言学。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语言现象逐渐重视,将语言视为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而对话则是证明语言之所以为语言的东西。西方哲学一直用独白的形式在主与客、身与心之间寻找答案,纠结于如何结合这些分裂了的东西,各类的中心主义抗拒对话,崇尚独白。胡塞尔尝试弥补这些分裂,开创了还原法,目的就是要人们迷途知返,意识自己的真面目,回到开始主客分离的原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体现出“对话范式”的思想。解释学是以柏拉图的对话理论作为思想前提,以主体与客体、文本与解读、读者与作者、给予与接收之间的理解概念为核心,确立广义的对话哲学和对话范式。①解释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解释,理解也是两个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的活动,这在本质上都意味着两者主体之间的一种对话。②而对话存在于语言之中,通过对话怀疑自己,自己改变成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就可以得到发展。
  在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不管是其语言的形式,还是其阐述的内容,都体现了这种对话意识。③道家的著作中经常会提到很多对立的两极,他们都不主张一成不变的守着两极,不认为把握了其中一极就是把握了真理,而是认为一极压倒另一极是不好的。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事物都是彼此相对立而存在,只有两极互相参照,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对话就是对立的两极碰到一起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可以发展自身的和谐状态。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两个对立面最初是由一生出来的,然后他们平等对话,从而生出三,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就会衍生出万物。所以,在道家看来,通过平等对话,“水火不容”亦可变成“水火相容”。不惟如此,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的问题是以对话的形式贯穿其中,对于弟子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意简言赅,这体现出了他在教学和探讨中的平等对话的作风。而且,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体现了坚持不走向两极,主张走向边缘领域的对话思想。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认为不同思想主体在讨论与争鸣中,既不应依附别人,也不应各执一端,而是应该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新的思想。
  1.2 文化比较
  自西风东渐以来,对中西医文化的关系的越来越关注,有关于西医文化优于中医文化还是中医文化优于西医文化这样的比较时常地被提起来,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中。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是必然会发生关系的,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两者关系表现为放弃自己的立场或者坚持自己的立场,都是没有意义的。中西医文化的比较和对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者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真理,双方必须要了解另一方的不同见解,才能选择适合中医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两种文化的比较和对话不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态度。   在哲学对话这个角度上,文化比较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理解和对话。两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对话,是在于双方有着区别,而这差异并不是阻碍对话的绊脚石,而是对话的基础,再加上两者都处于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相互之间起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批评自己,怀疑自己,最后在交融中发展出新文化形态。中西医的文化是平等的,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要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不断发展自己,最后达到和谐相融。
  2 中西医文化的分殊
  中西医文化的对话是求和的思维,尽管中西医文化的差别多殊途同归,双方的对话不要求统一整合,对话中的“和”就是对话双方应该在共存中平等地彼此认同。而中西医文化的比较首先要相互了解对方的表述特点,不能用自己的概念来了解对方的。如果用自己的模式来套用和理解对方的,那么这种文化比较就会引发误解,彼此不了解又谈何对话。
  2.1 中西医的文化起源、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中医学的文化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具有医学人文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并且,以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为基本要义,注重人性伦理,强调礼制,这导致重血缘、重群体、重社会的观念。中国文化力求的是一种道德完善,而且中国圣者更是以“尊德性,道问学”为情怀。这是中国儒学和道教所秉持的主要思想,中医学深受这两学说的影响,儒道之学互补,是中医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立足于自然过程与生命过程及其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⑤注重思辨顿悟而不是逻辑论证,辩证逻辑在中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另外,中医比较注重实践以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在方法论方面,中医注重整体主义,整体主义以价值判断为预设,以境界的至高无上为诉求,以精神上的体验、感性的直觉为手段,并且侧重“主敬”、“静坐”、“慎独”、“正心诚意”、“求其放心”。⑥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西方在对待自然方面,注重追求严密的公理化系统来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这体现出了西方人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西方文化是以个体取向的价值观为内涵的,强调个人主义,讲究天赋人权,这就导致自由平等、契约等观念的形成。而且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觉,西方智者只是为了找一个问题的因果。在思维方式方面,西医以逻辑论证为主,广泛的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各种现象。西医的方法论是分析主义,分析主义是则以事实判断为前提,以逻辑上的牢不可破为目标,以逻辑的论证、理性的演绎为方式。⑦分析主义注重还原,将整体划分成部分,再对之加以分析。
  2.2 中西医的发展和走向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中医文化,西医在中国迅速传播,我国本土的中医在列强欺凌的背景下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危及到中医的生存。中医在这之后的发展,就只是用西医的方式来重新诠释中医,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中医的发展,而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和西医本来就是在不同的文化发展出来的医学体系,一般意义上,二者不可比较,但人们总是将二者分出优劣,导致中医抛掉自己原本的基础去套用西医的方法,所以中医的发展不明显。中医的发展只有在遵循自身特点的根基上修正与完善,坚持自己的理论体系,沿着自身发生、发展的固有轨迹前进。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医的理论在科学技术辅助下,发生重大的发展。例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生物膜、受体、蛋白质、酶及核酸等分子水平。研究方法从实验法拓展到实证论和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实证论和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医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新局面,与现代科学紧密相随,西医的每一进步都充满时代特点,善于吸纳不断出现的新的科学成果。西医的发展更是拓展到其他学科,形成一些医学心理学、医学气象学、医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
  中西医文化的分殊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绝不能非此即彼加以看待。我们在理解和阐释西医文化时,就要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说的那样,我们不会从一张白纸开始的,而是受到某种“前见”的制约,也就是受到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需要去理解的东西都内在镶嵌在历史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只承认理解者的历史性而否认被理解者的历史性,抑或相反。⑧因此,这种文化之间的对话要悬置中心、消解基础、回归双向互动、相互倾听。
  3 中西医文化的对话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存在一些差异,甚至对立的,但是这些差异并不是作为阻碍双方对话而存在的。任何文化都需要走出自己的封闭的领域,而要与其他文化形态进行对话和沟通,才能获得自身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己的封闭的领域中,是不能长期存在的,需要打开自己的内心,与其他的人进行对话和交流,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顿悟出一些自己没想通的事情,使得自己不断成长。各种文化形态也如此,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对话和交流中,就会突变出发展的途径。一般说来,如果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历史时期有很强的比较和对话趋势,这个国家或这个时期就会造成一种“世界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繁荣昌盛。例如西方古希腊文化是希伯莱文化和原希腊本土文化对话的产物,我国的盛唐文化是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对话后形成的产物。
  中西医文化的交流需要经历互补式的结合到融合式结合的过程,而目前中西医的互动停留在互补式结合这个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互补式结合阶段的表现之一,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但是,有时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还是分开来,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途径,这样的结合是在西医地位高,中医地位低的情况进行的,这种结合并不是以双方平等地位为前提的。在临床实践中,有些西医治疗病例是利用了中医观物取象获取的信息帮助治疗,也有些中医病例利用西医实体求原的数据配合治疗,现在这种互补式的结合,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会慢慢推进两者互补,阐明机理并获得新的医学认识,中西医文化得以发展。另外,中医文化的意象思维与西医文化的抽象思维也需要互补式结合,如果双方过于强调自己的方面,就会显得很极端,双方需要走出自己的思维,到边缘领域,与对方的思维进行交流和结合,意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与结合,可以发展出新的思维,也就是融贯思维,进而推进中西医文化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中西医对话,首先就是要平等沟通,中西医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双方都有表达自身思想、观点和愿望的权利,不能一方压制一方。中医文化在西医地位高的情况下,更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之处,以提高自身地位而抑制西医文化,对话的双方要从原来的不平等到平等之后,才会有对话的态度,之后,谈话才会投入,有时会表现出激烈的争辩,也有时表现出沉默的体会。其次,中西医文化追求不是对立的局面,而是走出对立的局面。双方都要有着“对话意味着生命,对抗意味着死亡”⑨以及“他者并不一定就是入侵者、挑战者或竞争者。他者完全可能是朋友、伙伴、同道、合作者或咨议人”⑩等这样的共识,每一方都要学会采取对方的视角,并且考虑到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什么与他们有关,目的是延伸一个人自己的视角,这有助于重新确立一个共同的世界。双方要走出自己的视域,到达边缘地带,而边缘地带就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图像,这个边缘地带的两极不是永远对峙的,而是克服自己的极性各自回头,形成由两个密切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 中西医的文化比较通过对话进行,采取对方的视角,各自走出自己的极地,在边缘地带创造出新的存在差异的中医和西医,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 贾英健.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学术研究,2006.1.
  ② 邱鸿钟. 医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医学与哲学,2009.6.
  ③④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
  ⑤ 胡军良.对话范式视域中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会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8.
  ⑥ 杨铮铮.简析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之相关问题.理论研究,2008.
  ⑦ 陈根旺.中西医发展的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背景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
  ⑧ 胡军良.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范式”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的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5).
  ⑨ 何光沪,许志伟.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⑩ 哈佛燕京学社.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这一课程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方法教育的重要任务。一直以来,各高校为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论述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次是结合中职学生的培养方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论述如何破
摘 要 文章以河南省某幼儿园80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的言语分量表和托兰斯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量表为工具,运用测验法,研究大班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班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呈正相关。其语言能力与流畅性、独创性得分显著相关,与变通性得分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 大班幼儿 语言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
王褒《洞箫赋》在枚乘《七发》首发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文学的写作程式。南朝始有音乐诗,然难出宫体文学的窠臼,重娱乐、尚写实而缺少与表演者情感的共鸣,甚至流于戏谑、轻佻
"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身份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年巴特勒提出消解身份的激进主张,但近几年日益寻求身份团结,转
电动汽车在中国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创新型轻质结构技术。在2018年4月24—27日的上海Chinaplas 2018国际橡塑展上,ENGEL通过自己的专家角首次在中国展示其复合材料技术。这
PVC(PW)/木粉复合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对于寻求实体木材的替代品和利用木材加工残余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塑料回收再生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PVC(PW)/木粉复合材料的优点主要是力
美利肯携手兰港石化开发含美利肯Hyper—form HPN-68L成核剂的高级聚丙烯(PP)树脂。新型55MFR反应器级树脂H9018为薄壁注塑成型技术而设计,为当前一次性餐盒所用的发泡聚苯乙烯(E
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与质量保障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在深入研究"保持大学生党员数量提高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建筑学
中职听障学习困难学生的重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改变中职听障学习困难学生自己的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习习惯重塑的过程。重塑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标准的重塑、学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