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现状及思考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的现状,探讨促使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参加糖尿病教育的措施.方法 以2010月5月1日至2010年10月30日280名参加本院东区内科门诊糖尿病教育者及101名首诊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参加糖尿病教育频率、掌握糖尿病知识及糖尿病教育需求等情况,并根据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参加门诊糖尿病教育者60岁以上的占59.1%,20~59岁者占40.9%;病程5年以上者占66.7%,病程5年以下者仅33.3%.对首诊的101名中青年患者调查显示,曾参加糖尿病教育者仅16.8%,但95%有参加糖尿病教育的需求.结论 ①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接受的糖尿病教育远少于老年糖尿病患者;②应积极寻求有效模式,促使广大中青年患者参加糖尿病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 贫困伴随社会发展而存在,反贫困则一直受到人类持续关注。“温饱无忧”作为教育反贫困的内隐式历史逻辑取向,已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历史夙愿。基于对后扶贫时代相关文献梳理及田野实证考察,围绕教育与贫困的关系脉络,构建以“智能素养”为导向的中观、微观、宏观三维一体的教育反贫困新系统性逻辑分析框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生成将呈现人才标准转型、职业类型升级、学习模式变革、创造创
通过历史发展的视角介绍了学术医学职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正面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我国医学教育提供启示。
对我国普通高等医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指出医科院校毕业研究生质量跟踪应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需在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培养单位密切配合下进行;应重视对不同届别毕业生的对比,应注重指标体系和调查内容的时代特色、单位特色、学科特色;并对调查评价的时机与对象、工作组织、评价方式、参与者的多样性及结果判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就“基础生命支持”说课设计中教材的处理、教法和学法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环节为例,详尽地探讨了如何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来指导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三类空间——信息空间。新空间的出现对原有教育的业务流程、劳动分工和组织体系产生冲击,亦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紧扣问题导向和时代导向,针对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过程中展露的现象或问题,从“互联网+教育”理论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十大学术新命题,分别为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规律、联通主义学习的机理、教学新
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的指标是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影响该指标很重要的因素是科研方法和统计学知识.因此了解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需求情况,能为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其更好地为满足学生需求服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两类研究生的统计学知识薄弱,不同类型研究生对统计学知识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需关注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支持服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有别于国外口腔教育,具有自身特色和不足.通过与美国成熟口腔教育体系的比较,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中国口腔教育的自身优势.基于此目的,在学制设立、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继续教育、基础训练、临床实践、职业前景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口腔医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机能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在机能学实验课双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就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学生和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双语课件的制作、双语实验内容的筛选、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实验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摘 要] 当前,STEM教育实践正在兴起。一批优秀的学科教师开始走出教学舒适区,引领学校以及区域STEM教育发展。了解引领型STEM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专业能力构成和发展路径,可以为STEM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Z省6个区域10位优秀STEM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后发现:教师性别和专业背景不是影响引领型STEM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类型及其所在区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
目的 了解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现状.方法 以自编生物安全状况调查表,在中山大学2008年秋季入学的医学研究生中开展调查,从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实验室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生物安全应急技能等四方面了解医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状况.结果 医学研究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还亟需加强.结论 以中山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全面、有序地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