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这俩字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州日报》上看到苏北的一篇文章,他谈到自己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能进入另一种生活。之后从“另一种生活”里走出来,人便有一种甜美的、满足的感觉。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为什么阅读会给人带来这么一种感受呢?——这种“甜美满足”是任何别的东西所不能代替:金钱或者食物——都不能像阅读之后给你带来的那种微妙的满足感。这种感觉给人一种向上的、自信而晴朗的滋味。
  是的,一番沉浸下去又走出来的那种特别的心情,就是一种晴朗天空一样的让人心情舒畅的感觉。换句话说,心就像被打开了一般。
  可是,书如此之多,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翻阅呢?
  [例文一]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们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祝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凡新世界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但真正大的世界是书籍,它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有位养生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没有任何疾病。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以后风寒相侵,细菌感染,七情六欲,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凡书籍所记录、所研究的范围。所涉及的东西。他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拥有。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但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那样,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开辟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文章的主题思想言近旨远。读完本文以后,让人鲜明地感觉到,人要想进步,就要接近书,就要去读书。也就是说,要获得知识,人就应该以一种谦虚的姿态接近书,面对前人浩如烟海的文献,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不是以为现在就一定超过古代,自认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对一切都可以嘲笑讥讽,说一些轻薄古人的傻话。作者把人类社会比作“长河”,书籍比作“桥梁”,经两者一对比,渲染、烘托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深化了主题。
  读“无用的书”及其他 李志远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这“无用的书”。自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所谓“有用的书”,是指教科书和专业书之类。而“无用的书”,是指“有用的书”之外的书,主要是关乎精神世界的书,当然也包括一些与职业没直接关系的杂书。无疑。读“有用的书”,可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或带来即时好处。而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其意义主要在于塑造人的灵魂。或曰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这个角度说,读“无用的书”,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大有用。除此之外,读“无用的书”,还可拓宽知识领域,有益于提高职业技能,又可愉悦心灵,获得精神享受等等。应当说,读“无用的书”,委实不可或缺,且多多益善。
  令人遗憾的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众多的人,为物欲而浮躁。因浮躁而短视,只瞅见眼前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物,似乎都变成了地道的唯“物”主义者,对精神视而不见,甚至弃若敝屣。不少人,要么不读书,要么只读“有用的书”,无非为了升学、求职、评职称等的“现得利”,以满足吃、穿、住、行、 用的物质需要。可是,这么一来,精神领域里的理想、信念、民主、自由、公正、公平、爱心、宽容、和谐、尊严、诚信、慈善、以人为本等等,想必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弄得人将不人也说不定。到头来,秉持丛林原则,是无法与国际接轨的。所以,我觉得,不止青年人,中老年人也该多读“无用的书”。
  由读“无用的书”,想到了看“无用的报”。一如前者,眼下看“无用的报”的人,同样少之又少。当然,如今的不少报纸,虽然大多已从“一张报”跃升为“一本报”了,但其内容犹如一堆泡沫,“含金量”不足。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是住房、汽车、股票、健美、医疗、体育、娱乐节目、明星绯闻等有形之物的文字,想读“无用”的文章。徒有怅然和失望。想来也难怪,因报纸是,随行就市的,如果人们对“无用”的文章要求强烈而迫切,那么报纸的面目则很可能会有改观,可惜,眼下人们对这种需求的火候未到。仅就现状来看,“无用的报”,少归少,却也不是没有,比如,有些报纸依然辟有刊登“无用”之文的“副刊”,另外,也还有个把专登“无用”文章的报纸呢。然而,看了吗?常看吗?感兴趣吗?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因此,倡导一下看“无用的报”,并非疯言疯语。
  继之,还想到了听“无用的话”。可能不少人都有体会,现实中,谁若说点有关古今中外的高尚精神、高尚情操、高尚人格的话,立即会招致另一些人的不屑,认为是“无用的废话”、“唱高调”、“过时了”!而听到一些亵渎崇高的脏话、粗话、下流话,他们便眉飞色舞,感到“过瘾”、“解气”、“特爽”。’这是一种多么可怖而堪忧的不良习气啊!殊不知,多听“无用的话”,有助于摆脱低俗而走上高尚的精神殿堂。
  我想,什么时候,人们都在多读“无用的书”、多看“无用的报”、多听“无用的话”了,才可以说我们的精神品位有了可喜的提升。也才可以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的台阶。是不是如此呢?
  梁文道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些所谓的“有用”的书本上,人生不是只有“成功”这一个定义。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份书单就是一份人生计划。
  [例文三]
  阅读是一种宗教 曹文轩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岸的人。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阅读它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
  何谓经典?在我的印象中,在我阅读中,觉得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我把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说,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我想,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大家就看看今天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在我看来,大部分是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的品质的——它的忧郁感、它的悲悯、它的雅致、它的美感、它的圣洁、它的庄重和意境等等。大家去看看现在的少年儿童读物里边,经典的品质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不具备的。而这些文字往往都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和热闹,因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以享乐主义为一个主流思想的,而我认为这个情况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有删改)
  余秋雨先生说,他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接受_些过来人的指点。偏偏如今的一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我们不应过分去要求阅读名著的数量,茫茫书海,名著如林,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正所谓“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苏辙)。人类的大脑机能十分神奇,不要在乎表面上的记住记不住,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轻轻松松读下去就是了。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中队管理和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一、困惑:那些来自信息时代的挑战场景回放1:我们也有群新中队成立伊始,为了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越来越重视情境创设教学法的运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对情境创设法本质理解错误,文章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存在误区的分析,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境创设 要点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教学法的重要性。然而,许多老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创设生动的情境时,却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目的。有些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发展,高校计算机课程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新知识以几何增长速度在更新和改变,致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
近年来,江苏省阜宁县在紧牵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牛鼻子的同时,始终高举执法钢鞭子,强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2015年
摘 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本文首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原因进行了论述,进而描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渗透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件工作利器。所以,本文以计算机科
本文通过研究中小学教育游戏的大量重要文献后,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构架与研究。经研究分析提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案。 After studying a
殷礼中隐含着多重社会关系,并有明显的等级色彩。从花东子卜辞的占卜主体“子”所行祭礼、贡纳礼等仪式内容看,其地位在目前发现的几种非王卜辞占卜主体中“子”应最高,与商
作家出版社刚出版的描写辽西山村普通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七月》(作者胡希久),是近年来写农村题材的一部力作。它真实地再现了“文革”后期那个特殊历史年代农村生活图景,展示
编辑张婴音今年与我同属本命年的12岁儿子,生就一副猴相,聪明可爱,活泼好动,玩枪弄刀,调皮淘气。他那间10平方米的卧室里,各种兵器、枪具、飞机、汽车等玩具一应俱全。儿子每
25”平凡人的愿望,平常人的心,_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需要终身打造的, 我的孩子今年才上三年级,虽算不上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甚至在有些人眼里有些“讨嫌”,但我们一样爱他,因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