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尼:空间城市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sc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上,一位名叫冬尼的中国姑娘在专业组建筑类的竞争中一举夺魁,她的作品《空间城市》凭借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获得了金奖。

  的确近年来,无人机摄影在建筑摄影领域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这些照片让观者有机会从“上帝视角”一睹习以为常的城市。但《空间城市》之所以独特,则要归功于冬尼那充满想象力的、驾驭无人机拍摄的方式。相比纪实类的无人机航拍摄影,冬尼动了一点心思,她所寻找的并非是写实的城市,而是“城市现实的影子”,并呈现了一份超越现实的思考和想象。
  这些照片的主要场景都是冬尼在东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拍摄的。城市里遍地是新的地标建筑,很适合制作夸张的抽象图案。当冬尼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城市时,她问自己如果把这些造型各异的建筑,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在空间中进行拉伸旋转,打破现有规整、有序、平面和单调,会怎样呢?这个问题的灵感来自建筑界的传奇人物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他提出了移动城市的概念,“城市应该建立一套复杂多变的建筑架构体系,由居住者来决定建筑和城市规划。”
  于是,冬尼将无人机获取的画面作为素材,从建筑结构中抽离出来一些几何图形,在空间中进行拉伸,强化视觉的纵深感。同时她也更依赖主观想象来营造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效果,按自己的视觉审美习惯重新排列组合出一座城市。
  “这是一种对规则的打破。或许,我的作品对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实用性有所忽视,但这就是一个即兴创作的过程,也算是一种尝试,它带给我更多感官上的主动权与乐趣,我想称之为‘解构的力量’。”冬尼说。
  今年,这组作品获得了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专业组建筑类金奖,评委艾达·穆鲁奈(Ada Muluneh)评价这组作品时说:“这组照片对建筑摄影进行了迷人的表达,当评委们看到这组作品时想问很多问题,这使我们乐在其中,这位摄影师非常好地展示了她的创意及出色的摄影技术。”

  请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冬尼:我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和视觉影像相关的工作,生活非常简单,和大多数人一样业余时间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一有时间我就会拍照、画画、打球,比较贪玩。
  你曾在鲁美攻读摄影专业研究生,与摄影是如何结缘的?
  冬尼:我本科就读于鲁美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也是在本校读的。我个人觉得自己能坚持摄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工作需要我学会用准确的影像传达想法给别人;二是我的专业也涉及到影像表现这方面;还有就是家里人大部分都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对我有很深影响。
  其实,我真正把摄影从爱好向专业过渡是在2012年,当时我有计划地拍了一些人物专题小品。可能有学习艺术的经历,我还是比较欣赏有表现力的影像和夸张抽象的造型,比如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Man Ray)的作品就非常打动我,他让摄影成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前一段,我很荣幸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人才培训班,和六位摄影老师学习“新闻纪实摄影”,还和十几名职业摄影记者交流,他们从摄影理念和拍摄方式上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拍摄思路。摄影创作是多元的,我还得多多尝试。

  请谈一下创作《空间城市》的灵感来源?
  冬尼:可能是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我对城市一直比较敏感和关注,也非常熟悉。当开始学用无人机俯瞰城市的时候,我在视觉上受到很大震撼。之后,去上海看完尤纳·弗里德曼的移动建筑展览,他提出的由居住者自己决定城市规划和建筑方式的观点启发了我,让我开始向往自由多变的城市形态,于是着手按照这个想法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拍摄准备。
  你选择无人机作为拍摄工具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从无人机视角观察城市,会有哪些特点?
  冬尼:我在2014年底开始接触无人机拍摄,当时主要的兴趣点还不完全在拍摄,而是突然发现可以变换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这对我来说太有趣了。虽然那时的无人机拍摄像素还不高,但偶尔拍摄的低像素内容还是可以打动人的。使用无人机,自由的操控体验带给我视觉感官上的放松,这不就是我的初衷吗?对自由快乐的追求。

  你希望这组作品传递哪些信息?
  冬尼:多变的、自由的城市空间,以及变换的建筑形态引发我们对城市问题的思考,对建筑在城市空間中存在的方式及其他相关的环境、能源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拍摄这组照片时,有没有遇到具体的困难?
  冬尼:很多问题 ,但是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应该都可以规避。最需要经常处理的问题就是要如何在无人机信号丢失或信号受到干扰的情况正常取景拍摄。而且,无人机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操作需要更加专业和规范。

  从画面可以看出,这组照片后期处理得非常精细,你做了哪些处理?希望画面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冬尼:这组照片传递的信息是比较主观的,后期主要是把抽象图形进行了拉伸旋转,强化了视觉的纵深感,希望画面是丰富生动自由的,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对于当下的建筑类摄影,你有哪些观察以及有哪些看法?有没有自己非常喜欢的摄影师或者项目?
  冬尼:关于建筑类摄影,我理解为用摄影的方式去解读建筑,而建筑本身则包含了色彩、结构、材料等。实际上,建筑类摄影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我的这组作品是通过对建筑结构的重塑来表达我对城市的自由多变的向往,其他摄影师可能更注重表现建筑的色彩线条、建筑的光影故事或者内容元素。有一组作品叫《不可能的建筑》也是比较超现实风格的,摄影师把建筑进行了重新拼贴并且有一些荒诞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作品。最近看一本关于建筑的理论书《物化的理念》,作者是坎波·巴埃萨,他以论诗的文字谈论建筑,书中的建筑摄影档案也很精彩。
其他文献
1970年代以前,一台相机使用一辈子并不罕见。但这样的相机一般是徕卡、禄来等质量精湛的德国相机,前苏联相机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并不多。  那时,苏联是世界第二相机大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给世人留下一两千个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数千万台相机。然而,苏联相机在国内口碑并不好,给人不够精致、傻大黑粗重、爱出故障的印象。实际上,苏联相机大量进入国内主要是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个时候苏联相机已经衰落到低谷了,质量的确不好
期刊
有了合适的相机与镜头就一定能拍出好照片吗?不一定,旅行摄影更是如此。对摄影师来讲,陌生的地方往往光色不定、风云难测,凡是讲究的摄影师,一定会选择一组滤镜助力。近日,我去了久仰的旅行圣地希腊拍摄,思锐滤镜帮了我大忙。  抵达雅典已是晚上,短暂一夜休整后,我乘坐游艇跨海来到梦中圣岛——圣托里尼。多年影视行业工作经验始终影响着我摄影的思考方式。很多资深的电影摄影大师都会运用不同的滤镜,丰富、渲染他们的大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良友》是我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综合性画报,它把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画报面世时间不长就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发行量从创刊号的7000册,陆续发展到4万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可小觑。1934年2月,在画报创刊八周年之际,为了答谢广大读者的厚爱,进一步扩大《良友》的社会影响力,良友创办人伍联德与总编辑马国亮等人商议,编辑出版了良友八周年纪念刊 《美术摄影专
期刊
罗曼·奈曼(Roman Neimann)是一位爱沙尼亚的商业摄影师与电影制作人,他的拍摄领域是极限运动摄影及商业广告。这两种拍摄领域对器材的要求都较高,而奈曼最擅长使用的是无人机,他说这能让他拍出“有神秘气质”的极限运动摄影作品。  2003年,奈曼开始接触摄影。他说自己并非刻意选择成为一名摄影师,而只是因为青少年时代“不喜欢上学,不知道自己在人生中想要什么”,便拿起了父亲的佳能EOS 500N胶
期刊
十二月的花城依然温暖,位于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正在举办“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本次三年展以“复相·叠影”为主题,但看到名字后,估计很多人会感觉有点迷惑,这次的主题该如何解读?它将为我们带来什么内容?把如此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作品一次性呈现,观者会有怎样的体验?  广州影像三年展的前身是“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由广东美术馆创办于2005年,宗旨是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
期刊
与“大时代”的潮流相比,“小时代”的风尚通常是短暂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经历者不再向后辈提起,它们也许会被历史的烟云掩盖。我国商业广告摄影在改革开放前后,针对少数供货群体,曾有过一些当时看上去还挺“撩人”的照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照片的拍摄水平并不高,但在当时,这的确算得上是一种“小时代”的风尚,流行了大约15年左右。  电视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前,商品的广告主依要靠纸质媒体进行传播,大型
期刊
当下,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正日渐扩大。它可以是军队侦察的鹰眼,是救援勘察的先锋;它也可以是摄影师手中的新拍摄工具,翱翔天际,窥探大地奥秘。甚至,它还可以担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任,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相信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无人机还会被开发出更多用途,突破人们现在的想象。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关注无人机中的民用消费级航拍无人机,这可能只是众多无人机类型中的一个类别,但在近十年,相比原来昂贵的直升机
期刊
2016年11月,BBC推出了自己历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一部纪录片《地球脉动II》(Planet EarthII,BBC曾于2004年推出该系列第一部《地球脉动》)。而BBC也将其定位为自己的顶级制作。  何为顶级?《地球脉动II》共拍摄2089天,涉及40个不同国家,主创团队共出行117次,后期制作3年。10年磨一剑,其在技术上也展示了前瞻性思维,视频不仅采用超高清4K摄影机拍摄,观众还可以看到大
期刊
航拍,曾经是一个“高门槛”的摄影领域,有了无人机之后,这个模式被打破了。有人把2015年总结为消费级无人机的元年;而在2016年,无人机让新闻摄影向前成功地跳了一格。2016年,新华社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经过正规培训,首期35名摄影记者取得了无人机“机长”的资质,“天空视角”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  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报道中,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是最早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
期刊
索尼新推出一只APS-C画幅用E卡口标准变焦头18-135mm F3.5-5.6 OSS。这只镜头最近对焦距离0.45米,放大倍率0.29倍,滤镜口径55毫米,重325克。它采用了步进对焦马达和OSS光学图像稳定系统,装在A6000系列的索尼微单TM相机上略大,但变焦范围大、对焦快,又有光学图像稳定功能,是一只适合旅行和日常使用的镜头。它的光学结构16片12组,采用了3片非球面和低色散镜片,成像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