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ieq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教师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对教学进行预设。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体会。
  一、 在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准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组织素材
  1、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1)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教师预设时多花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
  (2)筛选学习素材。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积极采用;淡化学生已经历或熟悉的内容的教学。
  (3)重组学习素材。对于编排顺序不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基础的学习素材,就要大胆地调整。替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素材。如“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课本中的素材与乡村学生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家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2、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更需要家长助一臂之力。有位家长针对孩子对数的顺序概念模糊,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和孩子玩插牌游戏,家长手中拿着几张牌,牌的顺序是1、2、3、5、6、8,让孩子把4、7、9的牌按顺序插进自己的牌中,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对数的顺序认识很见效。
  (2)加强互联网及报纸、电视等媒体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一般活动模式是:“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等活动过程。“引发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 “探究新知”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问题而设计的,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 “应用知识”应注重层次性,首先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预设多种可能
  尽管教师在教学预设之前认真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但这种预设毕竟是带有教师主观性的设计蓝图。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都能在预设时预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程序,要灵活调整教学行为, 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1、调整预设程序。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脱榫。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发言,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预设方案是:(1)出示两个相近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从而引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2)课件演示,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3)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当进行到第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坐在位上脱口而出:“我知道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童言无忌,童言最真。这时,教师不是死搬原先预设不放,而是智慧地调整了教学思路。教师面对学生说:“请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学对老师笑一笑”。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发出骄傲的微笑!学生有的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的说是预习课本知道的,“那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及时肯定:“老师非常欣赏同学们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数学知识。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吗?”同学们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主动参与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证明中去,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想。
  2、调整教学任务。衡量一堂好课,不是看环节安排多么严密、时间分配多么恰当、教师教得多么华丽,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学了之后是否有发展。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但也要力求让学生在探索中, 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会。到最后虽然一节课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没有做完,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远不是做几道练习所能及的。
  3、调整学生思维。教学“找规律”,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超市门口挂了一些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有两盏灯笼被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教师提问:“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一个学生说:“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面对如此回答,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奇特,如果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就更好了。认真观察灯笼的摆放,谁能发现出什么规律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回到数学上来。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失去了“数学味”。当然,这种引导,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又要给出学生思维的方向。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
期刊
【摘要】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作为长期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肤浅地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关键词】 小学德育;生活;责
期刊
【摘要】 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创设期望的情境,激发情感机制,使学生对学习有激励感。  【关键词】 教学情景;适时指导;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可以按自己的能力、需求学习,学习者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自己控制学习
期刊
一、思路集中点  《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变”为线索,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揭示道理。有花园的变化,由优美迷人变得寒冷萧条再变得鸟鸣花放;有巨人的变化,由开始的自私冷漠变得宽容善良,懂得分享;还有巨人心情的变化,由开始见到孩子们的生气到缩在屋子里的苦恼,再到看到孩子哭泣时的心软后悔,最后到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快乐。一系列变化又构成了一系列对比,这一系列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是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
期刊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那么按道理说,学生们学习语文会很好学、很乐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的不良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彻底转变观念,由以前
期刊
教学的运行过程是学生、教材、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大要素协同运行的过程。魏书生说:“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成功,第一重要的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语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教育家爱弥尔也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可见,教师要把教材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虽说“教无定法”,但应有个前提,那就是无论采用哪种方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本文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出发,探讨了语文教师人文、道德、业务、创新等素养对新课程实施的影响,指出了语文教师素养对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创新素养    一、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中学语文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探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取得理想的探究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的兴趣。卢梭认为: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