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法克斯—大西洋岸边的守望者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一个地方能同时看到港湾、鲸鱼和泰坦尼克号,这个地方就是哈利法克斯。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是个半岛,四面环海,只有一线连接北美大陆;首府哈利法克斯在半岛正南方。当地土著米克马赫人把哈利法克斯附近地区称为Jipugtug,意为“最大的港湾”。米克马赫人夏季来此享受大西洋的碧海蓝天,冬天到来之前,便迁入内地,以躲避严寒。
  最早来到半岛的殖民者是法国人,1710~1745年,他们在半岛的东北海岸修筑了固若金汤的圣路易斯要塞,防止英军从海上登陆。作为抗衡,英军于1749年把哈利法克斯作为半岛首府,并在此修建了乔治堡。1756年5月,英法七年战争爆发。在北美战场上,英军于1758年攻克圣路易斯要塞,然后势如破竹,一路攻到哈利法克斯,并在沿途修筑了5个城堡要塞,巩固战果。最后一个城堡就是在哈利法克斯重建的乔治堡;1790年,名叫CITADEL的新城堡成为英军在加拿大东海岸的指挥部。英国殖民者赶走法国人,同时向德国、荷兰等国家打开大门,鼓励各国移民到这里来。来此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早期登陆的苏格兰人很快就把这里当成了家,称之为“新斯科舍”(拉丁文,意为“新苏格兰”)。苏格兰人先后有过3次移民潮,分别在1763~1815年、1815~1870年和1870~1930年。3次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半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苏格兰”,苏格兰移民在这个新的家乡保留并发展了本民族文化。
  1867年7月1日,《宪法法案》(1867年)通过审议,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这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在随后的100多年里,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了现代的加拿大。
  从地图上看,大西洋的触须伸入陆地,哈利法克斯就像落在触须上的一滴露珠。哈利法克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天上的阳光温暖灿烂,大西洋的碧波总在荡漾。即使在“三伏天”,海水温度也只有十几摄氏度,在最寒冷的“三九天”,港口也不会结冰。哈利法克斯海港水深16米以上,是加拿大在大西洋唯一的不冻港,也是世界第二大自然深水港,是加拿大通向欧洲的门户。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北美大陆的历次战争,这里都被卷入:英法七年战争中,这里成为英国在加拿大东海岸的指挥部;美国独立战争中,这里是英国的军港;1812年战争中,这里是英美的战线之一。
  海事博物馆
  来哈利法克斯,港口附近的海事博物馆不能不看。里面陈设有各种精致的船模:货轮、木筏、观光船。其中,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和泰坦尼克号两个展厅最触目惊心。
  哈利法克斯是个悲情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利法克斯港发生过一场严重的爆炸事故。1917年12月6日早上,满载2300吨苦酸、200吨TNT炸药的法国货船“勃朗峰”驶入哈利法克斯港狭长的水道。与此同时,一艘名叫“伊莫”的挪威货船正从哈利法克斯港启程。由于船员操作不当,“伊莫”号撞上了“勃朗峰”的船头,“勃朗峰”瞬时起火,大火又引来许多人在岸上围观。“勃朗峰”上的炸药最终引发大爆炸,腾起的烟柱直冲云霄,有3000多米高,5平方千米的街区刹那间成为废墟;约2000人当场死亡,9000多人受伤。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相当于3000吨TNT爆炸当量,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爆炸事故之一,仅次于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相当于1.5万吨TNT爆炸当量)。海事博物馆放映的短片讲述了这次爆炸的前因后果,还展出城市废墟和船只残骸旧照,搜救、重建的报道,以及事件亲历者的回忆。
  泰坦尼克号是博物馆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展厅里有当年打捞上来的船体碎片、杯盘刀叉和一些私人物件,令观者唏嘘不已。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哈利法克斯是最早收到求救信息的港口,也是最早派出救援船只的港口。当纽约和哈利法克斯的营救队赶到现场时,他们找到漂流着的救生船和里面的705人,并先后打捞出328具遇难者遗体。幸存者被纽约方面接走,遇难者则被哈利法克斯接收。最后,150名遇难者被安葬在哈利法克斯城内的3个墓地里,其中包括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位年轻的小提琴手。在大船倾覆的最后时刻,他和其他乐手演奏了一曲“上帝就在你身边”,给绝望的落难者送上了最后的慰籍。据说,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也曾到墓地寻找灵感。影片男主人公的姓名就是取自一个刻有“道森”字样的遇难者墓碑。因为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道森”的墓碑前总是鲜花无数,游人如织。
  除此之外,海事博物馆里还有其他航海船只和大西洋航海史上重大事件的介绍,博物馆东门外散布着各式船锚。在码头旁停泊着一艘CSS Acadia号测量船,这是博物馆拥有的唯一一艘大船。它不仅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而且是“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发生后海港中唯一幸存下来的舰船。
  哈利法克斯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二战”中,这里是向欧洲同盟国运送物资的大本营,也是盟国在北大西洋的舰艇集结点和护航基地,飞机、坦克、燃料、食品等物资源源不断从这里越过大西洋,抵达欧洲。在德国U型潜艇的拦截下,许多船只和船员还没到达目的地,便葬身于大西洋。尽管如此,勇敢的加拿大人仍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哈利法克斯距离美国纽约很近,它到纽约的空中飞行时间仅为1小时20分钟。2000年9月11日,纽约发生恐怖袭击,举世震惊。当天,不少飞往纽约的民航飞机紧急降落在哈利法克斯机场避难。
  城市脉动
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器物
  去海港那天正值周末,码头上人来人往,一派节日景象。笔者好奇地跟当地人打听到底赶上了什么节日,他们笑着说:“有阳光的日子就是节日。我们夏季天天过节。”沿着海岸线,人们修建了木质栈道。每逢周末,不少居民来此散步,有人干脆赤足走在栈道上。
  港口有个帆船展,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帆船陈列其间。平时看惯了江河湖海里的帆船,总有“孤帆远影碧空尽”之感。走到近前才发现,这些木制帆船其实很大,里面有舱有房,要花些时间才能转上一圈。这么大的船开到海上,不过是几点帆影而已。遥想两三百年前,苏格兰人乘坐木船穿越大西洋,不知经历了几多惊心动魄,才来到了这片新大陆安家。
绿色圆屋顶钟塔

  在这座大西洋畔的城市,一切都显得新鲜。郊外,身着格子裙装、吹着风笛的苏格兰男子率领一支队伍从眼前经过。大家都以为这是一场正在举行的隆重仪式,其实不过是导游带团旅行而已。
  更吸引人的是哈利法克斯城堡。1749年,城中小山是俯瞰整个港口的最佳位置,英军在山上建造了带壕沟的要塞,抗衡法军。1790年,要塞重建,以保护英国的殖民领地。18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军扩建要塞抵御美军,但要塞很快在战火中被摧毁。1825年重建的城堡延续至今,这是一个星形关塞,也是北美最大的石头要塞之一。如今,和平年代的城堡已成为新斯科舍博物馆和兵器军械博物馆,展示古今历代器物和武器。士兵们头带熊皮帽,上身穿猩红制服,下配苏格兰格子裙,穿梭在城堡中,就像在举行一场奇异的服装秀。每天,士兵都会在军鼓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下列队换岗,开炮打枪,演练得一丝不苟。
  大帕拉得是1740年建造的市中心广场。广场右边有19世纪90年代建造的维多利亚样式的房屋。广场对面是1750年建的英国教堂,这是哈利法克斯最古老的建筑。还有一处不能不提的是绿色圆屋顶钟塔,乔治三世的儿子爱德华王子担任要塞司令时,从英国带给哈利法克斯一座钟,并修建了这座塔楼,让钟落户在西格得尔山麓,以便训练军人和市民遵守时间。钟从1803年至今一直在走,从不间歇。旧城街头常有民间小乐队出现,他们奏着古朴热烈的苏格兰乐曲,吸引路人停下脚步,随着风笛和手鼓一起摇摆。
  在加拿大,难得看见人们排队,但在哈利法克斯,游人在码头木屋前排起长队,只为品尝当地著名的Cow冰淇淋。在这里,不能错过的还有“Alexander Keith”啤酒,这种口感清爽的啤酒是哈利法克斯特产,蝉联过好几次全加拿大啤酒评选的冠军。在这里,当然少不了再来杯干白葡萄酒,就着滑嫩的扇贝、肥美的龙虾,吃一顿典型的哈利法克斯大餐。
  观鲸是来哈利法克斯必不可少的游览项目。港口有不少载客观鲸的船只,随便登上一艘就可以出海。船上有位海洋生物学专业毕业的导游,不仅能介绍沿途岛屿的风情历史,还会从海底拉起陷笼讲解有关龙虾的知识。关于这一带海豚、海豹和鲸鱼的故事,导游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令人惊讶。
  据说,在哈利法克斯附近海域生活着明克鲸、座头鲸和抹香鲸。其中,抹香鲸是地球上第二大哺乳动物,身长、体重仅次于蓝鲸;但因为人类的灭绝式捕杀,如今数量稀少,很难见到。这片海域还有白腰海豚、白喙海豚,以及港海豹和灰海豹。正说着,导游一指前方海面:“那里有鲸群!”游客们一片忙乱,四下巡视却不见鲸影。导游端杯咖啡悠闲地靠在扶栏边,大家探询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她笑答:“你们不是来看我的,鲸马上就浮出来了。”正说着,几头巨大的座头鲸在离船不远的地方露头举尾,沉浮波浪中。其中一头鲸宝宝几次把头探出海面,跟大家“打着招呼”。
  佩姬湾的灯塔
  哈利法克斯有400千米长的海岸线,沿着海岸线分布着不少历史悠久的灯塔,这些灯塔为捕鱼人指点方向,助其躲避危险的岩礁。其中最有名的是佩姬湾渔村的灯塔。
  佩姬湾小渔村靠在风景秀丽的圣玛格丽特海湾,1811年,新斯科舍省政府把附近320公顷土地批给村里的6户德国血统家庭,让他们在这片滨海荒原上安家。小村周围原始而荒凉,岩石、沼泽依旧保持着千百年前的旧貌。村民操持着200年前的旧业——捕鱼、捉龙虾。这里的餐馆无一例外地提供最新鲜的海鲜,除了本地特产龙虾外,圣玛格丽特湾的鳕鱼也极为鲜嫩。
  巨大的花岗岩直临大西洋。正是海潮初涨时,只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景色壮丽。一座貌不惊人的旧灯塔伫立在巨石之上,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灯塔全身呈乳白色,塔高 15米,为八角形。据说,这是世界上被参观最多、被拍照最多的一座灯塔。
  灯塔最早建于1868年,为木质结构;1914年翻修成混凝土结构。1978~2009年,灯塔下面开设了一个小邮局。这个邮局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灯塔邮局,游人可以在此寄明信片并加盖灯塔式样的邮戳。但因为海湾湿度太大,灯塔内部发生霉变,为避免影响游人健康,邮局在2009年11月关闭。
佩姬湾灯塔

  距离哈利法克斯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有座著名的卢嫩堡,在199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小城由法国人初建于1753年,在1756~1763年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卢嫩堡落入英国殖民者手中,并发展为一座城市。卢嫩堡整体结构摹仿了英国本土的城市规划结构,街道呈几何图案铺设,房屋街区均为直线型,留出大片空地建广场和防御设施。如今的卢嫩堡保存了原始的格状街区和木结构房屋。
  卢嫩堡这些建于18~19世纪的木质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而且像五颜六色的糖果般可爱。但它没有佩姬湾村里的灯塔名气大。从20世纪50年代道路修通以后,艺术家和摄影师纷纷驻扎或移居佩姬湾村,游客也与日俱增,以至于道路和村庄都有点不堪重负。有人提议,拓宽通往哈利法克斯的道路,开发村外荒野地区,以便让更多游人进入。县里的决议却恰恰相反:保持道路现状,维持荒野的原貌;同时,限制外来人员迁入,避免打扰村民的正常生活。
  灯塔近旁就是佩姬海湾。嫩黄、嫩绿的水草荡漾在水中,一只螃蟹横着身子游过,不一会儿便隐身于水草之间。海湾极静,空气清新怡人,让人只想懒洋洋地坐在湾边的石头上发呆。
  这一带的浮游生物和鱼群非常丰富。它们的存在吸引来小须鲸、露背鲸或领航鲸。各种洋流的交汇给圣玛格丽特湾带来不同寻常的北极物种和热带物种。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白乌鱼、白喙海豚和鳍足类动物都能在这里找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见濒危的大西洋棱皮海龟。这些喜欢吃水母的海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龟,能长到1.5米长、半吨重。整个夏天,这些海龟都在圣玛格丽特湾徘徊、游荡。
  佩姬湾岩石多,土壤在这里是稀缺资源;有些不屈不挠的植物还是坚持下来,把小渔村的野生世界变得生机勃勃。佩姬湾村的渔民懂得这些植物的不易,他们说,这些沼泽和岩石都很脆弱。因此,渔民们限制旅游业的规模,不愿破坏当地的生态。他们相信,家乡的发展应该由大自然来决定。
  【责任编辑】赵
其他文献
为加强林政和林木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全面提高林政和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北京市林业局组织研究、制定厉时一
据悉,有些单位的记帐凭证印有领款人签字栏,付款时,要求领款人在记帐凭证上签字。按照《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规定,记帐凭证只要求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帐人员、会计主
我们在不少地方看到,杨树生产育苗在选留种条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杨树为扦插育苗,生长快,技术难度小,生产用苗量大,不少苗圃、林场和专业户都把杨树作为主育苗树
近年来搞了冬、春毛白杨栽植对比,结果冬栽毛白杨成活率达到98%,而春栽毛白杨成活率只有86%。确实冬栽毛白杨成活率高、枝粗叶茂、生长快。冬栽虽气温低,而地温较高,栽上当年能长出新根
“我们必须作一个集体的决定来回答我们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2007年5月2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当日晚高峰,全市时
探索游牧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治国的思维选择是蒙古贵族不同时期的核心思考,成吉思汗依靠战争确立的蒙古汗国基本的经济结构与治国的基本方向,奠定了蒙古民族经济治国的原始思路;窝阔台实现了从战争到经济立国与富民强国的思维转向;蒙哥汗立足于道德的精神,提出了“以德治理经济”的主政思维;忽必烈通过多民族国家的经济治理,更多的体现了游牧民族在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中展现的商业天性与游牧精神的思维走向;具有民族共性的马政思维,体现了草原民族独特的经济视角。
昌吉是地名,昌吉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首府。清代昌吉地始建宁边城。巡检筑城一座三里五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日文同,西日武定,南日谐迩,北日燮遐。乾隆四十二年改设昌吉县。隶迪化直隶州管辖。“昌”字,宕摄开口三等平声阳韵昌母。乌鲁木齐汉语方言一般读[ts an^44],声母是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只有在读地名昌吉时“昌”读做[ts an^44],是一个例外。方言中凡是例外的总会有其演变的原因,或许是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或是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也有是社会的原因,社会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一项就是避讳。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经济的必要手段。“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会计工作在管理经济
春风五度总是情2003年2月28日,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务工作者用春潮般的掌声向即将离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镕基同志深情地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