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情感解读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关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向来存在诸多争议。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一、别离的哀愁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其中,“走”“作别”说明这首诗是在写“别离”,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必须要离开。作者心中有满腔的眷恋之情与不舍之意,但表现得是那样的风轻云淡。别离总是令人哀愁的,但是在表达这份哀愁时,作者十分含蓄。他并未讲述过去的种种,也没有倾诉自己的不舍,只是将重点放在别离的那一瞬间,使别离时的哀愁无限扩大,离愁看似无形,实则铺天盖地,让人无处可逃。对于别离,作者的态度是超然的,是从容不迫的,是理性的,但是在那清冷的笔调之下,却有着难以掩盖的激情。事实上,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唯有“轻轻地来,轻轻地去,轻轻地招手”,一切尽在无言中。恰是这种无言、这种沉默,使得离别的哀愁更为浓郁。作者是安静的,是沉默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作者舍弃了一切喧嚣,只写静默的风景,这恰是“别离”最真实的写照,也是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最佳方式。情到深处,反而无言。作者的苦闷、不舍、牵挂、惆怅都隐藏在其中,看似无声,实则感人。
  二、幻灭的迷惘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再别康桥》中,作者描写了多种意象,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等,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美好却容易消逝。在离别之际,作者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可是所有的美好都会在自己转身的瞬间消逝。作者是那样渴盼着自己能够留下来,哪怕是“做一条水草”,但不得不离去。离去之后,曾经见过的风景自然也会消逝,连同自己生命里最美好的岁月。那些美好,作者曾经真实地拥有过,也正因为拥有过,在离别之时作者才会更加痛苦,更加茫然,生出这样的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自己确曾见过吗?曾经的过往,难道只是一场梦?若不是梦,为何不能长久?若是梦,自己又该如何寻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这一句开始,景象由实转虚,作者的视角也从外转为内,着重于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放弃了对外界的关注,使得幻灭的感觉更加浓烈。当所有的美好逝去之后,作者的内心开始变得无比空荡,往昔的种种似乎已经化为云烟,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迷惘。
  三、难言的寂寞
  对于过去的种种美好,作者深爱过,迷恋过,拥有过,最后却只能转身离去。离去之后,康桥的风景依旧美丽,却不再属于作者,留给他的只有寂寞。“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我”将要离去之时,一向喜爱呜叫的夏虫也屏声静气,生怕惊扰了“我”。“我”终究是要走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离去时是如此的安静,没有打扰任何人,离去的只是“我”,而所有美好的事物仍然留在原处。当“我”走后,河畔的金柳依然美丽,水中的青荇也依然碧绿,只有“我”不在此处了。对“我”而言,离别是痛苦的,但是“我”并没有将这种痛苦告诉给任何人,也没有让任何人和自己一起来分担这份痛苦。相反,作者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接受所有的痛苦,并竭力承担,作者是潇洒的、从容自若的,也是寂寞的。他正是通过描绘诸多优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的,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又与离别之后的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我”的身影更加孤单落寞。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在英留学的期间,他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享受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离别之际,徐志摩对康桥充满了深深的依恋与不舍,借《再别康桥》一诗,表达了这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细读《再别康桥》,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痛苦、哀愁与迷惘,也不难想象,在离别之后,作者会是多么的寂寞……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古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中的典故,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中的典故。  一、介绍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用典的目的  学生如果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难以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
期刊
记叙文是高中英语常见的写作文体之一,通常用于写人叙事。文章将结合实例谈谈记叙文写作的相关技巧,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升写作能力。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般来说记叙文讲究的就是要把事件描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刻画得立体形象,所以记叙文的开头部分,我们需要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有关人物和人与人之间的關系交代清楚,并且这些方面还包含着导致未来发展变化的因素,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整个过
期刊
诗词鉴赏是一个灵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不断地思考、分析,感受古诗词的美。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眼、口、脑、耳的协调作用,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
期刊
新课标的要义为三句话“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巧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任务”是指课堂上要解决的主问题,是核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情境”是指为学生完成任务所创设的环境,是关键,是学生完成任务的保障。  下面,笔者就以学习任务群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辛弃疾”为例,说说如何创设情境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期刊
直线与椭圆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热点题型,也是解析几何中的难点,解答此类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利用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等量关系,这樣的方法计算量大,容易出错,笔者另辟蹊径,巧妙引入参数,利用向量共线定理,建立相关的关系式,从而证明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化繁为简,提高运算的速度。
期刊
例談解答极值点偏移问题的方法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此,教师要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立足点和策略。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立足点  1.立足教材。德育和智育要方向一致,在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能力。教师需立足教材,开展德育活动。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需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
期刊
奔驰定理可以算是平面向量问题中最美的一个结论,因为奔驰定理的图形的形狀和奔驰的Logo非常相似,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奔驰定理,利用这个定理来解答平面向量问题,不仅能够节省做题的时间,还能确保解题的准确率。
期刊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将圆锥曲线知识与最值问题相结合,明显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求解题的思路。  一、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在利用平面几何知識解答圆锥曲线最值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几何性质,结合相应的几何图形来分析最值的情况,该解法与几何图形、平面几何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在解题时,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数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