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也更加关注,大学生必须要具备一技之长,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十分迫切,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制度以及社会用人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学生就业能力越强,越容易被这个社会所接受,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是确保学生成功就业、保持工作、转换工作时具备的能力。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胜任力,包括各项知识技能,也包括各种工作相关的特征。学生具备了就业能力之后,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这个责任,重视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准则,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1.1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十分激烈,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是关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毕业生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量低于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总数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样一来,大学生只有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在双向选择的就业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了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了21世纪之后,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精英化高等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因此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学历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应该切实掌握自己专业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复合能力以及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今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人才在具备了专业知识文凭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能够具备承担风险、克服周围恶劣环境的意志,才能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够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促进的意识,这些能力和特征就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
2.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研究分析国外一些国家单位招聘人才的方式发现,他们并不是招聘特定学科的人,而是积极找寻那些不相关学科的毕业生。比如:会计公司招聘历史、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软件公司招聘的确实具有一定IT素养,交流能力与团队工作能力都较高的毕业生。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学科要求越来越淡化,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远远高于学科的限制。我国在这个方面应该合理的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充分关注和重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在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2.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基础能力
大学生就业基础能力就是学生素质以及能力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有着直接联系。通常来说,身心健康、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会很快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即便是工作环境差,他们也会凭借坚强的意志渡过这些暂时的难关,进而步入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中,所以说高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之初,就应该从这些基础能力入手,结合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2.2.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专业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各领域人才需求,促进国家建设发展,所以高校在人才能力培养上,应该首先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每个学科当前的就业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以此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将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了当前就业现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学生技能培养目标和内容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特点制定,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3搞好各种实习,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
首先,高校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加强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生产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等方面建立有机结合,从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完成从知识型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其次,高校要积极与企业、社会等实践工作部门建立联系,全面推行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并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目的,制定人才培养的新策略,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大学生实际制度,建立大学生长期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以及工作领域,深入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况,深化校企业合作。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构建完善的学生科研平台,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立项以及活动另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先到环境艰苦的环境中历练自己,既能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为未来步入社会、参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性与自我发展的动力。
2.4增強自我效能,提升就业心理能力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是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效能这个说法最初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它是个体在进行某种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的水平以及完成这项活动的信念,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从性质方向进行分析,自我效能又是个体自我调整,从而到达维持行为和动机目的的行为,直接影响个体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所以,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则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在一个具体的认知行为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这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学生还必须通过与其他同学、其他因素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日的的比较是实现自我强化、提升自我效能的好办法。
结束语: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等等。总而言之,高校要关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完善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切实将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上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坤,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06)
[2]杨颜昌,朱丹,罗进群,赵英,吕菜丽.关于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
[3]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3(0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制度以及社会用人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学生就业能力越强,越容易被这个社会所接受,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是确保学生成功就业、保持工作、转换工作时具备的能力。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胜任力,包括各项知识技能,也包括各种工作相关的特征。学生具备了就业能力之后,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这个责任,重视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准则,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1.1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十分激烈,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是关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毕业生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量低于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总数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样一来,大学生只有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在双向选择的就业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了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了21世纪之后,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精英化高等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因此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学历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应该切实掌握自己专业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复合能力以及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今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人才在具备了专业知识文凭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能够具备承担风险、克服周围恶劣环境的意志,才能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够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促进的意识,这些能力和特征就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
2.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研究分析国外一些国家单位招聘人才的方式发现,他们并不是招聘特定学科的人,而是积极找寻那些不相关学科的毕业生。比如:会计公司招聘历史、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软件公司招聘的确实具有一定IT素养,交流能力与团队工作能力都较高的毕业生。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学科要求越来越淡化,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远远高于学科的限制。我国在这个方面应该合理的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充分关注和重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在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2.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基础能力
大学生就业基础能力就是学生素质以及能力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有着直接联系。通常来说,身心健康、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会很快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即便是工作环境差,他们也会凭借坚强的意志渡过这些暂时的难关,进而步入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中,所以说高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之初,就应该从这些基础能力入手,结合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2.2.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专业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各领域人才需求,促进国家建设发展,所以高校在人才能力培养上,应该首先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每个学科当前的就业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以此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将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了当前就业现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学生技能培养目标和内容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特点制定,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3搞好各种实习,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
首先,高校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加强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生产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等方面建立有机结合,从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完成从知识型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其次,高校要积极与企业、社会等实践工作部门建立联系,全面推行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并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目的,制定人才培养的新策略,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大学生实际制度,建立大学生长期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以及工作领域,深入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况,深化校企业合作。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构建完善的学生科研平台,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立项以及活动另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先到环境艰苦的环境中历练自己,既能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为未来步入社会、参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性与自我发展的动力。
2.4增強自我效能,提升就业心理能力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是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效能这个说法最初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它是个体在进行某种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的水平以及完成这项活动的信念,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从性质方向进行分析,自我效能又是个体自我调整,从而到达维持行为和动机目的的行为,直接影响个体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所以,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则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在一个具体的认知行为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这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学生还必须通过与其他同学、其他因素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日的的比较是实现自我强化、提升自我效能的好办法。
结束语: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等等。总而言之,高校要关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完善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切实将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上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坤,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06)
[2]杨颜昌,朱丹,罗进群,赵英,吕菜丽.关于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
[3]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