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个人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智慧,我有一种智慧,因为吸收了别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各有收获。细细品味此言,这不也是对读书最直观最生动最完整的诠释吗?
  读书的过程,自是能动的过程、对话的过程,读书人一方面在谛听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则必然会有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或颔首认同,或心存疑虑,或不敢恭维,从而在磨合、捣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视野的拓宽、智慧的累積、思想的升华。
  在读书的境遇里,读书人与作者的心理位置是平等的,于是读书人便心际坦荡地与作者有了精彩多元的对话。读书人融入作者的情感血脉,在那里尽情地吮吸;读书人将书籍视为矿藏,抡起对话的锤子,叩击思想的火花。步入豁然开朗的意境,读书人总是失声叫绝,与作者乐在一起;在难以有思想共鸣之时,读书人亦是不慌不忙,一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妙语对话,一番求同存异的宽松交流,读书人与作者相视而笑,绝无尴尬意。
  读书该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在脉脉温情里,读书人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思维轨迹、思绪况味,莫不了然于胸,故而独尽“进得去,出得来”之神韵,在对话的平台上、在交流的栈道上,与作者无事不叙、无理不论、无情不抒。
  当情感的宣泄难以自已时,读书人自会油然地将属于自己的那份领悟、那份独白,似雪片般地悠然泻在书山一角,形成读书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留下读书人与作者对话的履痕印记。
  (选自《人民日报》2001年7月20日,有删改)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纪念文章,也是一篇雄辩说理的议论文。文中事与理、情与理高度融合,情因理而深切,理因情而有力。我们可以用逻辑思辨的方法来学习。  问一问:是什么?  “是什么”是关于事物本质的问题。《纪念白求恩》,我们需要纪念的是什么?白求恩同志的感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梳理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要通读全文,边阅读边标注值得注意的信息,理一理文章的层次,最后再进行总结
大家简介  王开岭,1969年生,山东滕州人。作家,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编。先后创作散文、思想性随笔、文学评论150余万字。代表作有《跟随勇敢的心》《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等。其作品入选文学典籍,大、中学读本和各类语文试题,其著作被中国校园公认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  一  5月的一个周末,伴随着早晨晴好的天气,我们来到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报告厅,采访著名作家及资深媒体人王开岭
没有人记得他,1900,像一个曲名一样容易被现实遗忘,像头顶的天空一样容易被视而不见。  他的存在也许就像一首曲子,旋律响起,却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的怀想。他的存在也许就像澄蓝的天空,整个雨季不见,却仍记得清晰。  我们触摸不到那音符,我们接近不了那天空,就像我们,无法完整窥见1900的内心。  1900从未上岸。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是他一生的轨迹。人们大都难以解释这样的固执与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篇首巧妙地设置题记,不仅可以阐释文意,揭示内涵,开宗明义,而且能营造诗意的阅读氛围,从而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的亮点,触摸到写作情感的脉搏,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如何巧拟题记,让题记在作文中闪光呢?    一、引用式题记,彰显文化底蕴    恰当引用语言凝练、蕴藉含蓄的名言警语、诗文佳句作为题记,能使文章立意新颖、深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良好的语言素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示
早就听说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落成,一直想去看一看,特别是想去看看王氏宗祠,但因为学业之故,总是未能成行。这次,借暑假空闲之际,我终于有机会到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怀古寻幽,瞻仰先贤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泰州人,我最骄傲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哲学学派“泰州学派”诞生于我的家乡。“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其“以人为本”的平民哲学,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那一年我11岁。  我第一次收到了一封真正属于自己的信——白色的信封上用纯蓝色的墨水分明地写着“党苗收”。这是一封只有我才能拆看的信。我真激动——我总是看重自己的第一次。因为不久前我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所以这封信一定是读者写来的。这我一眼便觉察出了。信封下边写着的那排字是一个地址,那是山东的某个乡村。而我所在的地方是河南。  我激动地、认真地拆开了这封属于我的信。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五年级男生写来
你们不过是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可不知为什么,我那位“旧时同窗”竟从美国用航空信件再三托付我,将你们捎过去。  你们不过是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可不知为什么,我一下车,那位“旧时同窗”竟早已在站上等候你们了。刚见面,“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你们不过是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可不知为什么,我那位“旧时同窗”从我手中将你们接过去后,竟把你们“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你们不过是几
自然!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我们不能越出她的范围,也不能深入她的秘府。不问也不告诉我们,她便把我们卷进她的漩涡圈里,挟着我们奔驰直到倦了,我们脱出她的怀抱。  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  我们活在她怀里,对于她又永远是生客。她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秘密宣示给我们。我们不断地影响她,又不能对她有丝毫把握。  她里面的
【习作巡诊】  童年忆趣  钱宇淏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自然乐趣无数。乡下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成天被管着,而是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可以任意游玩。  在乡下,最有趣的就是“过家家”了。我们一行人拿上小铲子、小镰刀就往外跑,找一块空地,挖一个直径大约一尺的“锅”,再去河里打点水倒入“锅”中,放入干土搅拌,然后放入大家摘回来的野花野草。可这一锅“素菜”也需要点“肉类”呀。于是,大家在土里寻找起来
我们一起走过姹紫嫣红的春,一起走过铄石流金的夏,一起走过层林尽染的秋,一起走过冰封雪舞的冬。真的好想你们,琅小六(3)班的同学们。  现在,大家虽已各奔东西,但以前的一幕幕又回放在我的脑海里。  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同学们冲出教室,男生们追着、跳着,要不就聚在一起玩猜拳;女生们则三三两两漫步在操场上,有时仰望操场上高大的梧桐,有时低头说笑。我們一起走过活跃的课间。  上公开课时,班里小手林立,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