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淌文明:从巴颜喀拉山走下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zhimin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孕育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幸运,还是不幸?幸或不幸,都蕴含在千古流淌的河水中,成为民族的底色。
  无数次,我以济南为中心,去探索黄河文明的密码。山东自不必说,从入鲁第一市菏泽到东营黄河入海口,这条不过一百多岁的河道,早已嵌入齐鲁文化的骨髓。然后,我逆流而上,去5000多公里上的一座座城市、荒野,黄河的形态如此丰富,恰似艰难跋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静谧、咆哮、绝望、呐喊、希望、奋斗……去的地方越多,又越无法看清楚这条河。
  也许,不必去远方,我们身上的血液,便浸透了黄河的千般嘱托。

高原上清澈的少年


  如此安静。
  天不亮就出发,从青海西宁一路南下,手机中海拔软件里的数字不断上升。过了日月山,告别农耕文明,一下子滑进广袤的草原。这是文成公主曾走过的路,山峦跌宕,草场丰茂,天和地交融在一起。
▲俯瞰龙羊峡,苍茫的茶纳山和莽原之间,水如明镜。

  高速公路改变了行走的方式,洞穿一座山只需要几分钟,雄浑的巴颜喀拉山也一闪而过。草原像一张大网,把黄河、长江、澜沧江的童年聚集在一起。不断闪过眼前的无数水流,让人眼花缭乱。
  如此之近,三条大河的源头,像一个阔大的幼儿园,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耍。后来,他们越走越远,再也没有相见。东营、上海、越南胡志明市,三座遥不可及的城市,成为他们的终点。三种同源又不同宿命的文化形态,伴随他们始终。
  也许是一种悖论,玉树境内的黄河,清澈得让人心疼。而长江则不然,通天河裹挟着浑黄的气势,穿越山峦,肆虐而去。时值雨季,唐僧晒经台附近,激荡的长江让人想起黄土高原峡谷里的黄河。
  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5个泉眼溢出清水,汇聚成卡日曲。卡日曲进入星宿海,出青海后进入甘肃,贴着四川边缘的若尔盖草原静静流淌,再次返回青海,抵达贵德。
  我曾站在四川一侧,贴近黄河。静美的草原上,黄河蜿蜒曲折,平静如一枚树叶。然而,就是这片宁静的草原,曾是当年红军三过草地中最艰苦、最悲壮的地区之一,无数人在这里献出生命。历史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叙事——如今,随着水量的逐渐稀少,沼泽褪去,草原浮现。
  青海贵德,是万里黄河的一个奇迹。
  在这里,经历了草原的舒缓流淌,再次来到高山峡谷,黄河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从西宁进入贵德,沿途经过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山之奇特,景致之美,叹为观止。
  青藏高原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冲击,不断往复着盛大崛起和受压崩塌的程序。黄河,选择了不断降低身段,重复以柔克刚的节拍。两者交融的地质公园,有周期走势,有轻重缓急,有高峰低谷。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多彩的山石,奇崛的丹霞地貌,讓人目瞪口呆。突兀的山石之间,突然冒出一弯细水,清澈晶莹。此时的黄河,完全颠覆了其流淌的大部分色彩,安静地被丹霞地貌环抱。
  过了黄河大桥,是贵德县城驻地河阴镇。这座位于“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的“九曲”之尾,“十八弯”之首的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这里设置河关县,隶属金城郡,始纳入汉朝版图,屈指算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天下黄河贵德清”——离开贵德,黄河便真的“黄”了。
  在青海贵德县和共和县之间,龙羊峡水电站将黄河拦腰截断。
  龙羊峡长40公里,河谷宽9公里,黄河穿越其间,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连绵不断的莽原,中间是一片宽阔平坦、肥沃丰腴的盆地,使整个峡谷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到了峡口附近,突然峭壁陡立,两岸距离仅有30多米,岸高150多米,是修建水电站得天独厚的地方。
  水电站最大坝高178米,坝底宽80米,坝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这座万里黄河第一坝,将清澈的黄河水拦截在高山峡谷间。
  龙羊峡碑铭云:“龙羊高峡,黄河奇景,广漠夹岸,清流潜行,徒壁万仞,巍然天门……”站在刻有《龙羊峡碑铭》的高处俯瞰,灰黄的群山莽原之间,一道碧蓝的水面舒展了高原的天地,龙羊峡,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黄河是文明的摇篮,大大小小的支流和黄河一起塑造了文明。比如几个著名的早期中华文明遗址: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临汾陶寺文化遗址、榆林石峁遗址。在青海,作为支流的湟水河的文化意义,甚至超越黄河本身。
  这条河穿越西宁,塑造了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西宁旁边的丹噶尔古城,别有特色——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这里相依相偎,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在这里交织汇合,汉、回、藏、蒙古和土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小县城湟源,便有了“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和“小北京”之称。
  古城里,有一座诗人昌耀的纪念馆。昌耀以一人之力,将当代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些激荡的河流,至今还流淌着昌耀的诗句: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
  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宁静的夏天,请给我一支兰州


  济南有一座黄河铁桥,竣工于1912年11月16日,是津浦铁路桥。至今,这座铁桥依然矗立在黄河之上。
兰州的城市标志中山桥,黄河对面是白塔山。
  比济南黄河大桥早5年,兰州在黄河上建了一座铁路桥。同样是与德国合作。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相较于北郊的济南黄河铁桥,兰州中山桥位于市中心,可以看作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标志和名片。
  这座桥历经百年,陪伴着兰州岁月更迭,历史变迁,已如烙印般打在老兰州人的骨子里,任兰州市如何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少座高大上的大桥陆续华丽地横跨过黄河,都无法取代这座老桥在兰州人心中的地位。
  夜晚的中山桥,灯火通明,人山人海。黄河从桥下咆哮而去,两岸高楼林立,河畔茶肆鳞次栉比。黄河与城市之间如此亲密,唯有兰州。诗人郭晓琦夸张地说:“没有黄河,兰州将一无是处!”也可以说,没有兰州,黄河的风采将黯淡不少。一座與黄河亲密无间的城市,让下游的郑州、济南羡慕不已。
  过了中山桥,就是白塔山。相传,成吉思汗为完成统一大业,致书吐蕃乌斯藏地区的萨迦派法王,希望通过会议,和平统一藏区。萨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行至兰州时不幸病逝。蒙古在1226年冬灭西夏国后,将兰州纳入其版图。为纪念这位死去的喇嘛,在白塔山山巅建佛塔一座,并修有寺院,白塔山由此得名,并成为宗教胜地。
  白塔山和中山桥一样,成为兰州的标志。
  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来到中山桥附近,乘快艇游览黄河之后,寻得一处茶肆,点一杯“三炮台”,坐下来静观黄河拍岸。
  “三炮台”,是兰州的特色。
  “三炮台”又称八宝茶,以茶叶为底,掺有白糖(或冰糖)、玫瑰花、枸杞、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使用的连盖的茶碗和底座小碟三件头,西北人称为“三炮台”。
  一杯“三炮台”,一条黄河水,西北特色的闲适无比惬意。
  在兰州,找不到“兰州拉面”,遍布大街小巷的只有“牛肉面”。“董小姐,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歌里的兰州烟,同样唱出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中国摇滚重地。
  这是一座现代大都市,是对中国大西北的恩赐。
  黄河送给了甘肃一座大都市,这还不是最慷慨的。最慷慨的,是它送给了宁夏一个粮仓——塞上江南。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执行理事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回族自治区终于拥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塞上江南”有了文化之魂,极大提升了宁夏知名度。
  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沿黄河自西向东向北,串起一串城市。
  中卫处于“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塞上地区,既有北国风光的雄浑壮美,又兼江南景色的纤细秀丽。黄河滋养的卫宁平原,展开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800里长卷。
  沙坡头,是中卫独特的风景。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通车。这条连接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铁路干线需在腾格里沙漠中穿行140公里,而中卫沙坡头则是必经之路。
  为了将沙漠里的流动沙丘固定,保障铁路的行车安全,科技人员先后进行了大面积的平铺麦草压沙和三角形、格状、带状等不同形状的麦草方格治沙试验,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打造了治理黄沙的1米×1米麦草方格固沙方法。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或稻草扎成1米×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有了麦草方格的“镇压”,沙坡头的沙终于“老实”了,包兰铁路自开通以来60年从未被流沙阻断。
  古人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借助天然的沟渠和高度差距把黄河水引入宁夏各地的农田,让黄河为宁夏服务。狂暴的黄河,在宁夏却温顺而丰腴,可谓是“天下黄河富宁夏”。经过历代不间断的开发利用,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终于成型,“塞北江南”传享千载。

咆哮万里触龙门


  我曾两次驾车穿越陕西,一次是沿关中平原,在西安停留后直奔800多公里外的西宁;一次是自银川东归,穿越陕北。
  对西安的印象,始于贾平凹小说中的西京。先看的《白夜》,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夜郎常在古城墙上吹埙,呜咽带有鬼气。再看《废都》,西京城里颓丧的文人,伴随着庄之蝶和他的女人们的故事,描摹出了西安城的一抹侧影。
  黄河自宁夏进入内蒙古,然后南下,沿晋陕边界南下,切开黄土高原。
  这一段黄河全长725公里,大部分是陕西和山西的界河。由于黄河的深切,形成壮观的峡谷景观,被称为“晋陕大峡谷”,李白谓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这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部分,黄帝安葬于此,中华文明肇始于此。以壶口瀑布为代表的黄河姿态,一度成为我们民族的象征。雄浑的《黄河大合唱》,在最危急时刻,唱出了一个民族最昂扬的身姿,在这里,黄河升华成一种文明的血脉基因。
  行至陕西省吴堡县,我静立于黄河岸边。对岸就是山西,一条黄河,分开秦晋。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在陕北转战了一年的中央纵队,从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
  咆哮的黄河,终点是小浪底。2019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我来到小浪底。
  正好赶上开闸泄洪,进行调水调沙,急流飞瀑喷涌而出,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景,裹挟着大量泥沙的河水,从库底飞泻而出,冲向空中。
  小浪底的存在,对下游意义重大,黄河口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亦有其功劳。毫不夸张地说,小浪底工程改变了下游尤其是山东段黄河的命运。
  一度,黄河断流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件大事。1972年到1996年的25年间,黄河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其中,1987年之后黄河更是连年频繁断流,并且时间不断提前、范围不断扩大、严重程度逐年递增,直到1997年,终于爆发了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断流,断流河道上延至开封附近,占黄河下游河道总长的90%,沿线的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开闸放水也未能阻止断流的发生。   这一年,黄河断流226天。山东因黄河断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5亿元,沿黄河2500个村庄130万人吃水严重困难。
  1998年12月,水利部等部门联合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这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首开先河。1999年3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份调度指令,10天后黄河下游按计划全线恢复过流。
  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的小浪底工程,成为保证下游水量供给的重要阀门。
  站在小浪底高耸的大坝底下,水流激荡蒸腾的水汽,降到身上成了黄色的粉尘颗粒。手机上也蒙了一层沙粒,一条新闻蹦了出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宣布,从1999年8月到2019年8月,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所谓“咆哮万里触龙门”,小浪底,便是黄河新的“龙门”。
  自此之后,黄河再次安静下来,却又将灾难带给了无数黎民。

作为中华文明对应物的洪灾


  开封,柳园口。
  和山东的黄河没有太大区别:浑黄的河水,高悬的堤坝,远远躲开城市。
  宋以前,黄河远离开封,自孟县、延津、滑县一带向东北流入渤海。金明昌五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河道南徙,经开封城北折向东南夺淮入海。此后,黄河变得暴躁不安,河道南北滚动无常,时而经城北咆哮而过,时而在城南泛滥成灾。
  明代,黄河再次决口,河道重新迁回城北。此后,开封一段的河道基本固定下来。自此,柳园口成为黄河上的一处重要渡口,现在是河南省最大的航运渡口。
  黄河跃出邙山,进入平原,流速锐减。在开封,形成了著名的悬河——河床高出开封地面七八米,甚至十米。
  走在开封街头,很难想象,大宋“帝都”东京汴梁,在深深的地下。1981年,开封园林部门对龙亭东湖清淤时,挖出了大量的古砖石,发现了明代周王府遗址、北宋皇宫遗址等。文物和考古部门组织了大量考古专家对开封城进行了长达二三十年的考古发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在开封地下3至12米处,上下叠罗汉似的摞着6座城池,依次是战国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这要“归功”于黄河。
  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间,黄河南下夺淮入海。黄河在开封及邻近地区决口泛滥达110多次,最多时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
  除了自然决口,还有多次人为决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堵截黄河大堤,引黄河水入鸿沟,淹没大梁城,魏国灭亡。
  民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花园口事件。民国政府在黄河伏汛期间战略性毁堤,进行焦土政策,试图阻止日军沿黄河西进。
  黄河的洪灾,成为中华文明的对应物。文明始于大洪水,上至最高统治者,下到黎民百姓,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历朝历代,与洪水对抗可谓波澜壮阔。黄河,催生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催生了民族的精神。
  萬里黄河,与一个人的成长完美契合:幼时涓涓细流,静谧地躺在高原上晒太阳;少年时清澈可人,穿越于草原和高山峡谷间;青壮年时爆发出十足的魅力,开疆拓土,奔涌咆哮;及至老年,再次静静地匍匐在大地上;终于抵达大海,黄蓝交汇,完成最后的涅槃。
正在进行调水调沙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再也没有一条大河,能像黄河般斑斓夺目、苦难沧桑;再也没有一条河,能像黄河般,撑起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希望。
其他文献
近日,泗水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一行7人,对县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座谈会上,县法院院长赵相国作了关于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从做法和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工作打算三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会上,与会人员就民事审判工作领域的诉源治理、涉法涉诉信访、破产案件执行、互联网庭审、优化营商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并提出意见建议,一是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努力探索民事审判工作新路径,突出工作亮点;二是
期刊
近日,東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人大志愿服务队的代表来到陈庄镇农村大集上,开展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宣传。  代表们为前来赶集的群众们发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彩页,并耐心向群众们讲解人口普查工作的程序、主要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让群众对人口普查宣传看得见、听得清、记得牢,进而了解普查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从而配合普查工作的开展。  本次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彩页近千份,为陈庄镇开
期刊
泉水与黄河水,也许从未如今天这般亲近。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渤海,济南就在黄河的臂弯里生息发展。当下的黄河,对济南来说早已不是横亘的天堑,而是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济南致力携河北跨,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从“大明湖时代”到“黄河时代”一路高歌猛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站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谋划济南的定位与使命,黄河,架构出这座城更壮阔的未
期刊
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推动沂水县诸葛镇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该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政务公开调研活动。  代表们对政府网站、新媒体平台以及政务公开栏公开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积极走村入户,详细了解政务公开知晓度,并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诸葛镇政务公开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管理,抓实公开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坚持“全面、真实”原则,把群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事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
期刊
近日,利津县人大代表、陈庄镇党委书记扈大强、人大主席扈圣吉带领部分镇人大代表就去年教育专题询问开展“回头看”。  调研人员采取实地查看、查看台账、现场点评和问题交办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察看了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学生放学分流情况,陈庄镇中心学校和付窝小学全面改薄工程,付窝、集贤、崖东幼儿园危旧平房改造工程等,并随机察看了镇中心学校的餐厅卫生情况。  自2019年8月陈庄镇人大在东营市开展首
期刊
花朵百花争艳,盆景绿意盎然,庭院规整有序,房前屋后綠树环绕,眼前美景令人爽心悦目。自去年4月以来,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与妇联等部门强强合作,采取“1+6”结对帮扶模式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月活动,目前先后已有11个村、420户家庭参与到美丽庭院创建中。  街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选民、贴近选民、熟悉选民的独特优势,创新“1+6”结对帮扶模式,由每名人大代表就近就地联系6户农户,
期刊
近日,“中國当代徐霞客李存修展馆”开馆仪式在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泉庄·艺博园举行。中国当代徐霞客、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李存修,潍坊学院副书记牛钟顺,潍坊工程机械学院校委邢继德,安丘历史文化协会会长李连科,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王言启,临沂艺术学校副校长、沂水县泉庄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常务副队长姚贵松,沂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秀英,县政协副主席牛嗣红,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宋光琳,泉庄镇党
期刊
王纯军,长清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现任张夏街道山东金太阳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自当选为人大代表以来,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履行代表职务,在反映民意、助力脱贫、学法用法、服务群众中,自觉践行“三带头”“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做人民心声的传声筒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虽然作为企业总经理的王纯军日常工作非常的繁忙,但是他时刻牢记自
期刊
我是一个散落人间的故事,就像一株四海为家的小草,散发着自然清新的味道。然而,我是那么普通,在灿烂多彩的世界里,显得孤单而渺小。  我流浪在人们的唇舌之间,是一个有心人,用他欣喜的目光将我收集。他慷慨地奉献无数个不眠之夜,让我穿上文字的七彩衣。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我七彩的容颜、多姿的身体。我不再孤单,生命也不再转瞬即逝,在他的笔下,我尽情展现着喜怒哀乐。我和朋友们静静地躺在书页之中,尽情地感受着生命的
期刊
哇!这里有古老简陋的鲁迅故居,有“大自然的雕塑博物馆”石林,有辉煌神圣的布达拉宫……美景实在太多了,讲不尽也道不完!怎么样,心动了吧?还是快跟我走进迷人的“画卷”吧!    一转入那个地上铺着石板的小胡同,我立刻就认出了那个从一幅木刻上久已熟悉了的门口。当年鲁迅的母亲就是在这里送她的儿子到南京去求学的。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个简陋的大门。我随时在提醒自己:我现在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