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之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青岛博物馆,也有几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凭借一双妙手,帮一幅幅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书画修残补缺,可以说,他们是文物的“医生”,是文物的“保护神”。
文物修复师极其稀缺
偶然的机会,笔者来到青岛博物馆,在文保中心见到了正在修复一幅书画作品的几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围着4米见方的工作台来回走动,一会儿用镊子整理画纸上残损的部分,一会儿用刮刀刮除修补后多余的纤维。其中,一位女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虽然身材娇小,但她始终站在高大的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处理文物作品。她叫胡可佳,是青岛博物馆的一名古书画修复师,今年只有28岁。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游刃有余地从事书画修复工作,胡可佳用了3年时间。
除了胡可佳,在青岛市博物馆还有2名纸质文物修复师,1名青铜、陶瓷修复师,他们共同组成了青岛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也撑起了博物馆相当一部分文物的修复工作。博物馆文保部主任赵好介绍,文物保护修复师都是非常稀缺的,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约有1500万件需要修复的文物,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仅有2000余位,并且随着老一辈修复专家的退休,修复技艺的传承多多少少会存在断层。
天天给文物“做手术”
说到文物修复,大家可能认为就是除除灰尘、粘粘裂缝这样的工作,而实际上,文物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文物修复师不仅要给文物“把脉”,确定文物的“病害”,还要制定严格的修复方案,并按方案一步步对文物进行处理。
在胡可佳眼里,修复文物就像一名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她说:“工作台就是我们的手术室,镊子、刷子这些工具就是我们的手术刀,古老的字画就是我们的病人。”
一幅古书画可能出现霉斑、褶皱、断裂等病害,在修复之前,文物修复师就要将这些病害一一记载,并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和流程。之后,再对古书画进行清洗、揭裱、拼接、补全等工作,直到把受损的书画彻底“治好”,而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一个星期至一个月的时间。胡可佳说,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给文物“做手术”。由于工序复杂,普通书画的“手术”周期是1至2个月,碰到面积巨大的书画作品,“手术”过程可能持续一年。假如文物破碎严重,为了一气呵成地将碎片拼接起来,胡可佳往往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中间都没有时间休息。她调侃道:“对于医生来说,一台手术七八个小时很正常,我们也习惯了。”
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匠人
文物修复是个技术活,怎样让文物“修旧如旧”,如何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留作品原貌,这些都考验着文物修复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文物修复师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但对于修复古书画来说,仅有精湛的操作技艺还不够,修复古书画的文物修复师还应该是一名出色的画师。缪小军今年37岁,在青岛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6年时间。6年来,经他手修复的古书画作品超过150件。在他看来,文物修复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他说:“每次修复完一幅画,看着文物重新焕发光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他告诉笔者,有些古书画由于历经沧桑,画表面褪色严重,这就需要修复师对褪色严重的部分进行补色。他说:“补色要谨慎,修复师必须知其画意才敢动笔补色。”缪小军介绍,每次在补色之前,他都先要查询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的画风,研究作者的走笔方向、用色习惯,并按照作者的绘画习惯,对颜色进行补充。他说:“这样才能不失作品原貌。”而这些,都考验着文物修复师的绘画能力。
“每件文物都有生命”
除了纸质作品的修复,青岛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还要对部分青铜器和瓷器进行修复,张海燕就是一位器物修复师。在她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需要文物修复师精心呵护。她说,过去,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多年的张海燕也曾师从他人,学习修复技艺。“多年以前,师父教我的时候就说,每件文物都有保护价值,修复过程不允许一点差错。假如犯错,很可能将文物摧毁,将多年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付之一炬。”张海燕说。
张海燕说,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在修复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非常棘手、进展比较缓慢的情况,这时就要沉下心来。
文物修复师极其稀缺
偶然的机会,笔者来到青岛博物馆,在文保中心见到了正在修复一幅书画作品的几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围着4米见方的工作台来回走动,一会儿用镊子整理画纸上残损的部分,一会儿用刮刀刮除修补后多余的纤维。其中,一位女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虽然身材娇小,但她始终站在高大的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处理文物作品。她叫胡可佳,是青岛博物馆的一名古书画修复师,今年只有28岁。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游刃有余地从事书画修复工作,胡可佳用了3年时间。
除了胡可佳,在青岛市博物馆还有2名纸质文物修复师,1名青铜、陶瓷修复师,他们共同组成了青岛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也撑起了博物馆相当一部分文物的修复工作。博物馆文保部主任赵好介绍,文物保护修复师都是非常稀缺的,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约有1500万件需要修复的文物,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仅有2000余位,并且随着老一辈修复专家的退休,修复技艺的传承多多少少会存在断层。
天天给文物“做手术”
说到文物修复,大家可能认为就是除除灰尘、粘粘裂缝这样的工作,而实际上,文物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文物修复师不仅要给文物“把脉”,确定文物的“病害”,还要制定严格的修复方案,并按方案一步步对文物进行处理。
在胡可佳眼里,修复文物就像一名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她说:“工作台就是我们的手术室,镊子、刷子这些工具就是我们的手术刀,古老的字画就是我们的病人。”
一幅古书画可能出现霉斑、褶皱、断裂等病害,在修复之前,文物修复师就要将这些病害一一记载,并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和流程。之后,再对古书画进行清洗、揭裱、拼接、补全等工作,直到把受损的书画彻底“治好”,而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一个星期至一个月的时间。胡可佳说,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给文物“做手术”。由于工序复杂,普通书画的“手术”周期是1至2个月,碰到面积巨大的书画作品,“手术”过程可能持续一年。假如文物破碎严重,为了一气呵成地将碎片拼接起来,胡可佳往往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中间都没有时间休息。她调侃道:“对于医生来说,一台手术七八个小时很正常,我们也习惯了。”
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匠人
文物修复是个技术活,怎样让文物“修旧如旧”,如何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留作品原貌,这些都考验着文物修复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文物修复师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但对于修复古书画来说,仅有精湛的操作技艺还不够,修复古书画的文物修复师还应该是一名出色的画师。缪小军今年37岁,在青岛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6年时间。6年来,经他手修复的古书画作品超过150件。在他看来,文物修复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他说:“每次修复完一幅画,看着文物重新焕发光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他告诉笔者,有些古书画由于历经沧桑,画表面褪色严重,这就需要修复师对褪色严重的部分进行补色。他说:“补色要谨慎,修复师必须知其画意才敢动笔补色。”缪小军介绍,每次在补色之前,他都先要查询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的画风,研究作者的走笔方向、用色习惯,并按照作者的绘画习惯,对颜色进行补充。他说:“这样才能不失作品原貌。”而这些,都考验着文物修复师的绘画能力。
“每件文物都有生命”
除了纸质作品的修复,青岛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还要对部分青铜器和瓷器进行修复,张海燕就是一位器物修复师。在她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需要文物修复师精心呵护。她说,过去,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多年的张海燕也曾师从他人,学习修复技艺。“多年以前,师父教我的时候就说,每件文物都有保护价值,修复过程不允许一点差错。假如犯错,很可能将文物摧毁,将多年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付之一炬。”张海燕说。
张海燕说,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在修复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非常棘手、进展比较缓慢的情况,这时就要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