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填海造陆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以天津港为例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SBAS-InSAR技术在海岸带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的适用性,本文基于28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 SAR技术获取了天津港填海造陆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地表形变信息,揭示天津港填海造陆区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了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的时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港填海造陆区具有沉降速率范围跨度大、不均匀沉降和含多个沉降漏斗等特点,沉降速率范围为-74.9~19.7 mm/a;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时间成反比,早期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较小,新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降速率差异大。该研究验证了SBAS-InSAR技术在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应用的可行性,为海岸带、海岛礁、滩涂等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监测与分析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9年间我国发生并购并产生商誉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购商誉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三个回归模型,重点研究了并购商誉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支付方式和不同并购的背景下,并购商誉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并购商誉能够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企业确认的并购商誉越高,其财务盈利能力就越好。使用现金支付方式时,企业确认的并购商誉能够
本文介绍了水力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配合大功率螺杆钻具在长距离定向水平段钻进过程中改善钻压传递的情况,并通过现场应用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水力振荡器和螺杆钻具组合在岩盐水平对接井施工过程中,能够减少和防止键槽的形成,减轻钻进过程中特别是滑动钻进过程中的托压问题,能显著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岭南建筑学派主要学术阵地发展过程的历史脉络,通过纵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与历史比较法,对岭南建筑学派主要学术阵地的嬗变进行研究。
目的 将人在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通过数字化网络融入虚拟的平行世界中,完成超越现实空间以及人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即时交互的体验,最终形成“元时效”“元融合”“元生态”三位一体式和合共生的“元概念”交互空间设计发展理念。方法 基于“元宇宙”的概念与发展秩序,对国内某款“元宇宙”游戏进行案例分析,发掘现阶段“元宇宙”的构建问题,将符号学理论介入并提出“元概念”设计策略,以此建构元宇宙初级形态阶段。
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革命精神为基础,在实地调研、数据搜集及当地居民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宿州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现状。总结其所存在的发展困境,并进一步构想宿州市未来的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多角度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增强游客体验感、多渠道扩大景区宣传方式,提高景区知名度、多方式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正>在地理学科中包含人文属性和自然属性,考虑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学生在面临地理问题时,只有具备综合思维,才能确保分析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地理综合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地域聚焦和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规律,提升自身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综合思维培养过程中,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融入新时代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的引导确保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在日
期刊
<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20世纪初,中
期刊
科学与艺术自古同源,在工业革命后艺术与科学逐渐分化,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但200年来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峻的后果,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恶化,引起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2008年以来,世界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面临解决人类的重大复杂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科学自身各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加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在危机中逆势上扬,世界发展模式处于新的转型期。21世纪是
<正>这是一张珍贵的集体合影,是笔者在编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监狱党史画册和图片展期间,在档案室里偶然发现的。睹片思人,思绪万千,一下子将我们带回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监狱艰苦创业的那段激情岁月。据《湖北监狱劳教大事记》载:1957年12月,省公安厅劳改局调整机构,在编干部220人中,一部分下放到沙洋农场,一部分下放到所属其他劳改机关。此张合影就是当时的省公安厅劳改局机关欢送下放干部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
期刊
<正>10月13日,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仅用33个月就创下从开工建设到完成100万标准箱作业的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最短用时纪录。该码头自2021年10月17日投产运营以来,已实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不同场景下安全高效运行,“智慧水平运输系统”复杂工况、特殊工况处理能力持续增强;单桥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外集卡平均滞场时间压缩至8.6分钟;设备平均综合单耗下降30%以上;“风光储荷一体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