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校区的教学实践与影响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4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多校区的出现及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其中教学成本的趋高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尤其应当重视。
  【关键词】高校 多校区 教学成本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03-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对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然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原有的教学条件显得非常紧张,于是应运而生了高校中一校多校区的新格局。这一模式,新建、利用、整合了地理位置分散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高等教育中设施不足的矛盾。但同时伴随而来的各种新问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研究。这包括:
  
  1 教学成本的趋高
  
  1.1 时间成本:这是成本中影响因子最大而又非常明显的。由于多校区在空间距离上的隔断,使得原本十分流畅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不是在某个校区,就是在去(返)某个校区的路上。”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由以往单位居住的模式向社会居住的模式转变。许多教师居家远离主校区,他们每完成一次教学过程,就要经历:(等)乘公交车(往主校区)(等)乘校车(往分校区)——上课——下课——(等)乘校车(往主校区)(等)乘公交车(回家)。整个过程晃悠在路上的时间几乎是课堂教学时间的二至三倍。乘公交车还可能需要留出中途换乘的时间耗费。考虑到交通堵塞等不可预知的因素,校车常常只能是提前到达分校区,老师为此还要付出较多等候上课的时间。有这样一个具体真实的例子:在某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就出现过老师上90分钟的课却要花费360分钟的极端情况。
  1.2 经济成本:办学成本的急剧增加。增加的成本主要有:一是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相对减少和教师需求绝对数的增加。二是实验实习设施利用率的相对降低和设施数量的增加。三是后勤保障成本的增加。这里仅就后勤保障中运输问题进行举例:由于校车运营的特殊性,使其不可能像城市公交车那样高频率、多站点的循环运行,只能在充分考虑甚至放大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定时按班的运行车辆。因为主要是为师生教学服务,车辆大多只在短时间内大量使用,因而造成大部分时间里车辆的闲置停放,形成很大的浪费。
  1.3 心理成本:这是隐性而十分难以估算的一项成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只有当心情愉快时,才能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郁兴趣和探索欲望。只有对某一问题高度关注并潜心研究时,才会获得较高的成功率。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除去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大多数教师还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各级各类的科学研究项目。而在不断奔波于各校区教学,身心极其疲惫的情况下,教师们是难以发挥才智,从事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的。
  
  2 教学效果的影响
  
  2.1 新校区多处于边远城郊,除去主要担任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专职工作人员外,专业课教师流动性很大,基本处于走读式教学。客观上时空间的隔断,使师生间不常见面,彼此缺少广泛的交流与沟通,缺乏必要的指导与讨论。学生疏于正确的引导和专业辅导,少于文化氛围的熏陶,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方向丧失。
  2.2 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高校中部分教师教学精力分散,投入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多校区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精力的分散则呈现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避开交通拥堵;车辆事故等不可知的因素,校车往往是提前到达上课的校区。这样,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常常得不到有效利用,客观上造成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过长,疲惫“待课”。下课时,为了及早赶上返回的校车,部分教师在最后几分钟里,经常流露出忐忑不安,心神不宁,注意力明显不足的状况。更有甚者,便是匆忙打住,赶在下课铃响之前结束。既影响了正常教学,又给学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2.3 由于新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学校在管理方面往往会更多地从宏观上对整体工作进行指导和调控。这种以目标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省去了一些繁琐的过程管理和费用成本,但有可能导致学校高层与分校区以及基层的教学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与交流,对分校区也缺乏及时的监管和控制。
  2.4 文化融合和传承的断裂。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届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由于文化的延伸和覆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新建校区的建设在硬件上可能超前的现代化,漫步新校区,在感叹设计精巧,设施现代的同时,总感到没有高校的氛围。老校区几十甚至上百年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承,并非是数日寒暑就能达到的。有时这些无形的东西只弥留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和时间里,其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朝着一个目标靠近。象风似水,你能切切感到它的存在,上心贴身。却又难以抓住和迁移。
  2.5 后期风险的担忧。国家为了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鼓励学校贷款扩大规模,但其贷款压力主要由学校承担,在学生就学高峰后入学人数可能会急剧下滑,造成已有的教育资源的闲置,从而形成大量的教育不良资产。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多校区教育成本高趋,效率底下形成了强烈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向上、文化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这自然离不开更多更好更完善的教学环境。然而教育“硬件”的优良但不配套,教育“软件”的薄弱且多浪费,始终困扰着我们。质量是学校之本,是学校生命力之所在。一流的大学,关键不在规模的大小,而在有无一流的师资,先进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学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七十多年前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的一句经典治校名言。在高校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尤其能领会到这句话的深意。那么,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重金打造的“大学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呢?人们将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首届选矿年评报告会于1981年12月27~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报告会是由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北京金属学会、冶金部有色金属选矿情报网、冶金部矿冶研究总院联合举办的
文章从生源、师资、教学方法等分析了电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实训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下面简要介绍了作者的一些教学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育,但在过去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对于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知识面也产生了限制,随着科学技术
好的课堂呈现对于学生学习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课堂管理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氛围等方面,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学生、学校行政的努力.教师作为小学课堂的重要管理者,更加需要
目前,教育改革已从教学方法领域推进到教学内容领域,改革教材的同时,也推动了教材运用观念的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材料,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
本文通过对上海海洋大学在提高学生国际化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该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体制、汉语教学及向日本派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以该校与日本九州共立大学共同实
期刊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搞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这已算不上先进理念,但能把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真正固定下来,能更深层次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则不多.rn我校成立家委会之
推广大量崩矿的先进采矿方法,可增加有益矿物的采掘量。然而,尽管采用了完善的崩矿方式和方法,并使用高效率的炸药,但是露天矿和地下矿的不合格大块的产出量仍然很高。二次
看到这张图片感觉特别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和小人书相守的时光.那些在小书摊旁经历的读书生活犹如清风轻掠过山谷,带着淡淡书香弥漫……rn小时候,我是随姥爷长大的.姥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