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北极(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逐北极
  
  面对北极这样的“聚宝盆”、全球战略要冲,各国无不跃跃欲试,特别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利用国际相关法律的漏洞,想方设法谋求对北极地区的主权和利益追求。
  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苏联政府就对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20世纪20年代,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曾达成一项瓜分北极的协议,规定各国极地部分的水域和岛屿应视为国家领土。根据该协议,苏联获得了以科拉半岛、楚科奇自治区以及北极为基准点确定的三角形地带,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千米。事实上,苏联地图一直都将这个水域(面积约占整个北冰洋的45%)划为其领海,俄独立后继续延用这一划法。但1997年俄正式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述划法不被承认,即俄罗斯对“北极三角形地带”不具有主权。正因为此,俄国内一直有人指责俄罗斯政府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荒谬”的。随着国力复苏和大国意识的增强,俄罗斯收回“北极三角地带”的愿望与口俱增。2001年12月,俄曾向国际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把本国专属经济区扩展到“罗蒙诺索夫海岭”(1948年,苏联科学家在北冰洋洋底发现这条海岭,并以俄罗斯18世纪著名科学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姓氏命名)海域,但被该委员会以俄方提供调查资料和数据不足为由拒绝。据悉,俄罗斯很可能会在2009年再次提出申请,为此,西方媒体分析说,如今俄罗斯大张旗鼓进行北极科考,实际上是在为再度提出申请准备“科学依据”,即从地质上证明“罗蒙诺索夫”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随着各国对北极争夺的加剧,历来视北极为战略后院的俄罗斯必将进一步加强在北极的科学考察,增强其在北极的战略力量存在。
  美国:198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一项名为《美国的北极政策》的议案,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它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资源及能源开发、科学调查和环境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北极考察和政策法案》,从而把美国对北极的科学研究、经济利益和战略考虑三者联系在一起,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坚持对北极的科考,但一度落后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丹麦等国,但俄罗斯“插旗”行动重新燃起了美国对北极的“雄心”。俄罗斯“插旗”行动后,美国一方面宣布俄罗斯的行动不具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迅速派出“希利”号重型破冰船,到北极海域开展“科学考察”,以确定北极的部分地区是否可以被视为美国领土。美国国会也正在申议拨款1亿美元,用于维护海岸警卫队掌控下的3艘破冰船,并准备加大投入再造2艘重型破冰船,其目的无非是增强探索和掌控北极地区的实力。由于美国目前尚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约了对北极地区的主权和利益诉求,因此,美国政府正在寻求加入该公约,这将使美国获得和其他条约成员国同等的权利以保护其海岸和海洋资源,也为进一步争夺北极创造“有利条件”。
  加拿大:早在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就宣布拥有北极主权,当即引起国际社会的抗议,后来经国际法庭裁决,此后100年如果没有人对加拿大的宣布有异议,这个宣布方可生效。因此,在自己寻求对北极拥有主权的同时,阻止别国对北极的主权诉求同样成为加拿大政府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加拿大更加积极地参与北极的争夺。2004年8月,加拿大在北极有争议的地区举行了“独角兽行动”军事演习,强化自己在北极的军事存在。2007年4月,加拿大为了宣示对北极的主权,首次派兵对北极进行8000千米的巡逻,并首次进行千人规模的反恐军事演习。而俄罗斯“插旗”行动后,加拿大政府做出了迅速而有力的回应。8月10月,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玥宣布,加政府将会在北极建立两个新的军事设施,包括一个军事训练基地和一个深水码头,此举意在宣示主权,说明加拿大将长期驻守这一地区,哈珀说:“加拿大在北极地区主权上的基本立场是:要么开发要么失去。我们这样做是要向世界证明,加拿大在北极拥有实际、持续和长期的主权。”同时,为了改变正北极战略力量不足的状况,加拿大政府不惜重金建造新的破冰船,加强对北极地区的巡逻保卫能力。
  丹麦:作为《斯瓦尔巴条约》、《八国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丹麦对北极的重视、参与争夺的程度并不比俄美加弱。新千年后,丹麦对北极的争夺所用的方式与俄罗斯在某些方面类似,即通过科学考察,收集北极地质数据,以证明北极(至少部分地区)是丹麦领土的延伸。如2005年,丹麦宣称:北极与丹麦所属的格陵兰岛由罗蒙诺索夫海岭连接,要求对北极拥有主权。俄罗斯在北极“插旗”后,丹麦也高调加强了对北极的“科学考察”。其主要目的是寻找证据,以证明2000多千米长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丹麦领土格陵兰大陆架的延伸。
  
  中国的北极立场
  
  中国虽然不属于“环北极国家”,但北极同样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同时也是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国。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中国有权进中地处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地区从事科研、开矿等活动。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中国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进行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各项活动。中国虽然没有对北极提出主权要求,但一直强调北极属于全人类,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都不能据为己有。北极的大开区域属于“国际海底区域”,目前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为整个国际社会所共有,包括中国。
  我国参与北极活动主要以科学考察为主。由于北极地区“形势复杂”,开展号察不仅仅是科研问题,还涉及外交协商,因此,中国对北极的科学考察晚于对南极的科学考察。
  199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了首次民间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获得了北极地区海洋、大气、古环境、生态、遥感和大地测量等方面的数据。1999年7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政府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此次考察完成了白令海、楚科奇海综合海洋调查和联合浮冰站考察,获得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样品、资料和数据,2003年7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此次考察通过对北极地区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综合观测,获得了大批宝贵的现场数据和样品。同时,2004年7月,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正式投入运行。根据中国1925年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和专家的论诽,黄河站站址选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2007年5月,中国首次派代表出席了在挪威特隆姆瑟市举行的国际北极理事会会议,并在会议上阐述了中国希望加强与相关国家在北极相关问题合作的立场。
  北极的气候环境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科学家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北极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我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和平利用与保护。
  1961年《南极条约》生效,冻结了各国对南极主权的争夺。但有关北极问题,目前尚无类似条约,因此,通过国际协商,尽快签署类似《南极条约》的国际条约,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社会参与北极活动重点之一,随着北极能源开发的可能性提高、战略地位的提升,围绕北极的高频率博弈已经不可避免。
  
  [责任编辑] 林 京
其他文献
4000年前玉米来到高原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南美低地早期农业的认知激增,但对高地早期农业的认知比较缺乏。而后者却是人们非常需要的,因为安第斯山脉是印加文化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其他文化的发源地。  美国科学家佩里及其合作者报告了在秘鲁南部高地的考古遗址韦努纳发现的4000年前的玉米和其他植物的遗迹。这一发现将安第斯山脉南部玉米的历史纪录至少提前了1000年,为人类有意地将植物类食物从热带森林
超低温世界的难题  成 宇    在超低温世界里,有很多奇特的现象。比如超流体,就是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流体。在超流体内部,完全没有粘滞性。人们在研究低温世界的时候,发现了流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性质。20世紀30年代,苏联科学家首先观测到液态氦的超流体特性。这一奇特的物理现象很快被另一位苏联科学家朗道用凝聚态理论成功解释。  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又观测到氦3的超流现象,氦3出现超流体现象的
如今电力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了……    食品保存    在电冰箱发明并普及之前,人类采取各种方式来保存食品。冷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法,用来长期保存从河海中捕捞上来的鱼。人们把捕到的鱼存放在盛满冰和雪的容器或地窖中,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这种储藏室称作“冰窖”。  风干技术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直到19世纪末
人的本性中确实存在好奇心。当这种好奇欲望指向自然时,会引导人获得知识和经验,推动文明的发展;而当好奇欲望指向别人的隐私时,就是不应该被鼓励的“偷窥”了。从心理学角度看,偷窥可能是一系列复杂欲望和动机的反映。性变态者的偷窥,如窥阴癖、窥淫癖,受扭曲的性欲望的驱使;而普通人的偷窥则可能是出于想了解别人的真实情况,或想控制别人,或想获取某种秘密等目的。  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些案例:  偷窥——群体的狂欢
为进一步提高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认知度,近日,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垦区检察院来到八五二农场、八五六农场、红旗岭农场、五九七农场、八五四农场、兴凯湖农场集中开展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以及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行政、商事等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中,该院联合当地司法部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过往群众进行法治宣传。该院工作人员积极向往来群众讲解检察机关办理民事检察、行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
三代污染处一村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因而使大气污染日益加重,这就是被称为第一代污染的煤烟污染。到了19世纪,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光化学烟雾污染,叫做第二代污染。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活动不少都在室内进行,因此室内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称为第三代污染。现在这三代污染与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给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病毒是怎么进入细胞的?    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HIV和副粘病毒等感染细胞,需要病毒的膈膜和细胞膜融合。  许多参入该过程的病毒蛋白质是高度特异性的。首先,病毒蛋白质形成亚稳定形态,贮存侵入细胞所需的能量,然后这种形态里发生的不可逆的转变催化膜的融合。现在已经确定了融合之前的副流感病毒5F融合蛋白质的晶体结构。融合之前和之后的状态之间的显著差异揭示了膈膜融合的详细机理,这对开发防止病毒传染的新方
互联网上有一部电子书,叫《中学生百科全书地球景观》,其中,第27页有一段讲到所谓"海下海",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原苏联中亚一带的咸海是一个双层海:地面海和地下海。在地面海海底300~500米以下是地下海,深度达500米左右。地
你见过超声波清洗设备吗?其实,这种设备现在已经很流行了,在很多眼镜店里,清洗镜框和镜片的都是超声波清洗机。这种设备上半部分是一个盛满水的水槽,下半部分是一个超声波发生器。只要一打开开关,只见一片片雾状的“气泡”不停地升腾到水面,激起阵阵水花。  其实,水里的这些气泡并没有“气”,都是真空的,是由超声波产生的气穴,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微小真空核群”,它是无数微小真空核的集合体。气穴酷似分布在宇宙中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