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学与练之间的“柏林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ogov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去实践。然而,我们发现,有的课堂上“学与练”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结果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刊邀请了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罗继远、南丰县教研室主任过福堂、江西省特级教师王文芳等相关专家、教师,在于都县城关小学,围绕一节《陶罐和铁罐》的观摩课,与城关小学的教师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将讨论交流的内容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
  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而是否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实践的检验,也要在实践中提升能力。那么,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中应该练什么、怎么练?
  谢文英: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并明确了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指向说明,语文课程中,学的内容不仅是有语言的内容、形式,还有语言的运用。教师应从文本中挖掘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实例,选择有迁移价值的运用点,通过各种练的形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形式的实践中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今天,曾德兰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堂学练结合的课,请各位专家、教师多多指点,以利于我们未来课堂教学的改进。首先请曾老师来讲述下她的教学思考。
  曾德兰:《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结合教材特点,我的教学确定了两个重点:一是对话,二是寓意。教学中,我以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对话,读中感悟寓意,并设计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写对话,让学生得法、用法,进行练笔。
  名师们在课堂上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训练,但是,语文课却可能因此少了些情趣。于永正老师说:“情趣是学语文的根本动力,语文课要多些情趣。”而我的疑惑是:怎样让情趣与练习相融合,做到既得意又得言?
  黄胜:《陶罐和铁罐》一课将学练点锁定在“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和“仿练对话”上。课文中的对话很好地表现了“陶罐”“铁罐”这一对价值观迥然不同的形象,这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是课文中最值得品味的部分。但我们的教学实践往往一落到细处就迷茫起来:学“对话”,又究竟该学其中的什么呢?
  这堂课的“品读对话”环节将提示语的描写作为训练的重点,对话语内涵研读却较少。我们知道,对话写作有很多训练点,比如提示语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四种表现形式、提示语的描述和修饰、话语的表现力的提高等。而这堂课中以抓提示语描写为主,定位是否准确?整节课下来,学生只认识到了铁罐是傲慢、暴躁的,陶罐是谦虚、平和的,而对它们对人对己、与人相处的迥异态度却没有深入地把握。因此,真正要学、要练的内容是对话部分话语的组织和推敲,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恰当、逼真的话语来刻画人物个性的。
  肖禄英:与黄胜老师的看法不同,我则认为这堂课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铁罐和陶罐的对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谦虚”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又引导学生想象补白铁罐和陶罐的神情,补充提示语:铁罐( )地说,陶罐( )地说。学生通过傲慢、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等词理解铁罐,而通过谦虚、心平气和、宽容大度等词来理解铁罐,不断丰盈起心中铁罐和陶罐的形象。同时,曾老师紧扣“氧化”“多美”“有价值”等关键词语来品悟,引导学生有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以读促悟,读中感悟,悟出铁罐坚固却容易氧化,陶罐易碎但美观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我们要谦虚,不要骄傲。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视自己,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孙丽英:我认为“学练结合的课堂教学”应是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如这堂课后就可以让学生再查一查陶罐和铁罐的相关资料,制作成知识卡片与同学交流,也可以让他们动手画一画脑海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搜集、阅读、筛选资料的能力,又能丰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将“练”落到实处,可谓“一箭双雕”。
  罗继远:听了几位老师的评点后,我想就针对这节课,谈谈几个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堂课没有体现出价值观的教育。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的故事让读者明白一个做人或做事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一种价值观。本文的价值观是让学生明白: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长处就骄傲自大,去奚落别人。因此,在教学中,只体会陶罐的谦虚是不够的,还要深化主题,点拨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看看身边是否存在这种人呢。
  朗读除了要让学生体会感情,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如,老师板书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等,还要引导学在朗读中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以展现铁罐的优点是坚硬,态度是傲慢,结果是若干年后化为尘土;陶罐的缺点是易碎,态度是谦虚,结果是历久弥新。
  这堂课的重点在对话练习,但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的重视还有待加强。她虽出示了几个词语填空题,但未考查学生对这些词语能否理解充分,如“奚落”“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曾老师其实可以让学生联想出它们的近义词、反义词等来强化理解。对语言的积累还可以由简而繁,训练学生把对话写“活”。小学生写对话,形式很容易呆板、单一。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先写引号,把人物的话语写出来,后面再讲某某人说,怎么说。而像课文中的“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按照一般表达习惯会这样说:“陶罐子,你敢碰我吗?”那么就让学生思考把“陶罐子”放前,语气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把这个内容作为对话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在对话练习时要具体分析课文内容。   ■
  学的内容有很多,练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不是所有的学与练都能够“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能力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的,没有思维活动的课堂学、练,只会使得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而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只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学、练才能称为有意义的实践。
  谢阳红:近年来,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把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语文课程,很多知识都要通过训练来强化学习,练习也是学习的一种延伸。为此,我们于都县城关小学提出了“学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研课题,在“在学与练中发展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下开展了实践探索。而这样做,就是想让我们的老师擦亮细读文本的眼睛,来把所学的知识点转化为训练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语言的规律。
  肖禄英: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我们提出了“20+20”的课堂模式,即40分钟的课堂必须给学生20分钟练的时间。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要更加深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说、去读、去写,学生的“练”才是课堂本位。如我们采用“学练”“展示”“点拨”的教学策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练,包括对字词音、形、义和运用的学练,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对文段或词句的理解与练习;在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后,让其通过角色表演(或实验演示)的形式来演绎文本内容等情境活动,并分小组上台展示汇报;最后,老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加以小结和点拨。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练”“展示”这两个环节上,并把学练的机会交回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学练活动,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怎能不积极参与,不跃跃欲试呢?
  王文芳:于都城关小学“学练结合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给我很多启发,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实践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先要厘清一个基本概念,实践是否等同于练习?我个人认为,实践和练习是不能画等号的,实践的形式很多,课堂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课堂中拿出笔来写、练才称为实践,是对实践的认知狭隘化。语文实践无论是形式还是方式都应该更丰富、更开放。例如今天课堂中的语文阅读尤其是阅读教学,全过程都是实践过程。
  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我到底在这节课要练什么,实践什么?”我觉得用几个关键字来概括,那就是听、说、读、写,外加一个思。没有思考的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实践,实践必须融入思考,简单地说实践即思考,思考即实践。由什么来决定实践的内容呢?我再提出四个关键词:课标、教材和参考书、学生、课时。这四个关键词决定我们这节课到底实践什么内容,听、说、读、写、思都要融合在实践过程中,课堂中到底是以听为重点,还是说为侧重点,还是以写为侧重点,都要由这四个关键词来决定。
  段爱华:正如王文芳老师所言,“练”不仅指迁移性的书面表达训练,它包含以思维为桥的听、说、读、写各项训练。教学是有根的,一是能力,二是态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根更要求他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化。教师对“练”要有准确定位。也就是说,“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关键是要依托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高效,顺势、随机而为,使语文能力的习得、语文韵味的彰显、学习兴趣的生发兼容并蓄。
  ■
  学和练是课堂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内容,它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不是分裂开来的两个部分,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学中练,练中学”,学是练的目的,练是学的延伸与发展。只有熟练掌握了学的内容、目的,练起来才会无痕。
  王文芳:是的。一堂课不仅需要明确学什么、练什么,还需要掌握好“时机”。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后再来读课文,感悟文本,可学生的情感中断后怎么也接不上了。例如,曾老师最后课堂练笔的实践,她把练笔放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还没开始练习就已经下课,这就把文本的学习和语言的实践分割成了两大块。
  那么,怎样把握实践的“时机”呢?或者说到底什么时候实践?我个人认为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以文本语言为基础,实现学与练无痕的自然连接,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不把文本学习肢解,怎样才能不破坏语言文字情感、情境。学与练,更多的是倡导一种无痕处的自然连接,要水到渠成地设计语言练习,而不是地把教学板块化,这样就可以解决练习与情感的割裂问题,比如我自己的一个设计。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寓言故事那么短,在什么地方设计一个语言的练习点,既以文本为基础,又是在无痕处的自然连接呢?在“第一次劝说”这个知识点上,如果问孩子们羊丢了是什么原因,他们都知道是羊圈破了个窟窿,而且放羊人没有听从街坊的劝告。但通过再深入地读这个寓言故事,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放羊人没有听懂邻居劝告的意义:修羊圈是为了剩下的羊不再丢了,发生错误后及时改正是为了避免再犯错误。但是他说: “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做什么?”这个地方如果训练好了,孩子们就能真正掌握寓言的意义,体会到犯错误要及时改正。于是,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假如你是这个邻居,非常负责任,发现他没听懂你的话,你是不是该继续劝告呢?你想怎么劝告?于是接下来就有一个非常自然的情景对话:一边是放羊人,一边是邻居,我来补白,最后要说服放羊人为止,让他明白犯了错误改正是为了不再犯错。这个练习就布置得很自然,它既是语言的训练,而且最后还是指向文本的训练,学练的结合最终还是要回归于文本。
  谢文英:好一个学练的无痕化连接,这让我想到了踏雪无痕的武林高手,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王崧舟老师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就这样设计:当太阳露出笑脸时,当月亮挂上树梢时,当雪融化时,当树叶在风中飘舞时……在一遍又一遍的煽情引读中,在一张又一张意境美妙的灯片渲染下,孩子们体会到“天天”里含着的深情厚谊。而后,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出练笔的话题: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无痕”地引读,“无痕”地理解,“无痕”地练笔,把充满“情”的感悟与练笔的实践,就这样无痕地连接起来了。王文芳老师与王崧舟老师的学练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文本内容,把“练”放置在一种情境中,进行补白练习。   同时,学练无痕化还要找准连接的结合点。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宛若行云流水;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的朴实自然,娓娓道来……学练的结合点寻找要依据文本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段落、篇章,甚至可以是标点和文章的留白;可以是看得见的文字,也可以是文字背后的内容。
  过福堂:我也非常赞同王文芳老师的学练无痕化连接。语文教学曾经提出“学中练,练中学”的思想,结合今天讨论的主题——学练结合的课堂教学,其中“练”我更愿意理解为学习活动。七年级有一篇曹操的古诗《观沧海》,一位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来拍一个专题片,3分钟的电视剧引词让你们来编导,内容就是这首诗。你们选择画面、场景,并配音。”整个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每位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一堂课就是一场活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每位学生都赋予了这首诗的一个思想内涵,然后再来诵读这首诗歌,学练实现了无痕的融合。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略教学方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有学者就提出:“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寻找到语文之根、人格之根。”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重复地、单一地、机械地、枯燥地训练,需要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即把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与文本理解相结合起来,又让文本知识“活”起来。十年前,那时候最火的电视剧是《还珠格格》,于是有一位老师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当了一回还珠格格”。这个作文题设计得非常精妙,结合当时的热点、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练习的欲望,也让学生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语文课堂中的学和练还应该根据文本知识和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学练策略。
  熊石秀:是的,课堂中的学、练不是分裂的两块内容,需要有效地融合。除了掌握学练结合的时机外,我认为还需要把握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比如,低年级的拼音、识字、写字、说话的训练,要讲究趣味性,可以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年级则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强各种句式的互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把句子写生动具体,并加强口语交际、片段写作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要在写好片段的基础上,培养写完整文章的能力。不管是哪种训练,我觉得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讲究一课一得,长期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的主体。
  段爱华:熊老师说的很对,提倡学练结合,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学定教,顺学生之势而为,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曾老师这节课,可以对教学路径作适当的调节,比如以表演的形式促读促悟。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就以表演为“诱饵”引导他们尽心地读:谁读得最认真,表演的机会就给谁。在表演的过程中让观演的学生认真对照课文,观察、思考谁表演得好,表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和情感,品味用词的精妙。
  同时,教师要注重提升文本解读力。语文课堂是很有灵性的,千人千课,一课千面,真正模式化是不可能的。准确解读文本很重要,否则教学会因此走形、偏移。比如,《秋天的雨》中有两个相连的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里有一个语言实践点——学习运用比喻句。第一个很好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形状确实像一把扇子。枫树叶子哪像邮票呢?学生的心中一定会腾起一个大大的问号。前一句写实,后一句写意。枫树叶子形不似邮票,但一叶知秋,秋风扫落叶,枫树叶子的飘落,传递了一种信息——秋天到了,因此说它像邮票。如果教师不正确解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就会含糊,会有缺失,效果大打折扣。
  结语:语文课程的目标便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掌握语文的规律,提升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理解和钻研教材文本,明确学什么、练什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将学与练的结合无痕化。■
  □责任编辑 邓 振
  E-mail:dengzhen0913@163.com
其他文献
有幸追随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一起参与《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践。在我看来 ,“无痕教育”体现着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与关怀,“无痕教育”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无痕教育”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  “无痕教育”,这是徐斌老师的教学主张,亦是他的教学思想与风格。翻阅古今中外一些大家的著作,许多文章或片言只语中都闪烁着无痕思想的光芒。  一、行不言之教的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期刊
■  师: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____________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  生:方仲永是个令人称奇的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方仲永是个先知先觉的人:“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生:方仲永是个天赋极高的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综合大家的分析,五岁的仲永从来没有上过
期刊
近来,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徐斌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欣赏到徐斌老师充满无痕魅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不露痕迹中,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顺畅。课堂教学把学生已有的认知与要探求的未知进行无缝对接,从具象有形到抽象无形的渐进中,学生思维拔节、认识提升,从而不仅建构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发展了数学综合素养。  一、赏析数学无痕教育的精彩片断  【片段】  徐斌老师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
期刊
浦东是上海的教育大区。浦东新区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让老百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新区探索深化教育均衡六种模式,即集团办学、委托管理、与高校合作办学、局镇合作、成立办学联合体、城郊结对,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区内外学校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六种模式直接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189所,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67%。  集团办学是3所或更多不同学段学校组成品牌共
期刊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浙江团组织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为孩子打开成长的另一扇“窗”。  孩子成长的“加油站”  校外教育场所被称为浙江孩子成长的“加油站”。至今,全省共有青少年宫(少年宫、活动中心)91家,基本实现了“县县有青少年宫”的目标。  目前,全省青少年宫总占地面积达77.7万平方米,建筑总
期刊
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最大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直观的支持。因而,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只有充分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直观到抽象的跨越。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具体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相结合,直观地展示数学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瓶颈,突破数学理解的难点。  实际问题教学的核心是理清数量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是
期刊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部分章节改编而成。全文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作者采用“背面铺粉法”,泼墨如雨地描写洪教头的言行,反衬出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三位名师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抓关键句段品悟林冲性格特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师生,解读出不一样的林冲。 
期刊
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据了解,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扩大试点范围。这项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分别与正高、副高、中级、
期刊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教学理论》一书指出:教师课堂呈示行为依照使用手段不同,主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呈示四类。呈示行为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性。呈示行为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基本的教学行为。其中,语言呈示是指口头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包括通过板书和印刷媒体(如讲授提纲、课本或辅助用书)等书面文字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行为。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妙恰当的呈示行为会让课堂教学彰
期刊
记者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为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部将在五个方面加大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改革力度:  一是提出加快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