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处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是整体教学管理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更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教务管理系统模式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代教务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教务管理 模式 问题研究
近年来,高校教育快速发展,学生人数剧增,使得高校纷纷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学分制,推行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部分高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与环境,采用两地办学的方式,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过程与管理过程复杂化,使得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当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务管理过程的现代化,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务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校日常的教务管理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校园建设,而且可以满足师生获取信息的需要,为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提供很大的便利。对学校来说,可以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及校园设施建设;便于教务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分享,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推动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充分体现现代化高校的先进性。对教师来说,利用校园网可以了解自己的授课任务及课时安排,随时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和学生成绩,可以节约更多时间用于理论、科研的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更多的余地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一、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式构建
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计算机网络模式,一是C/S模式,一般是由客户机与服务器合作完成的二层结构系统平台模式;二是B/S模式,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组成。
C/S模式是把数据库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从而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两层结构到三层结构。传统的二层C/S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前端是客户机,通常是PC机,主要完成用户界面显示,接收返回结果,处理应用逻辑;后端是服务器,运行DBMS,提供数据库的查询和管理,两层结构存在以下几个局限:第一,它是单一服务器且以局域网为中心的,所以难以扩展至大型企业广域网或Internet。第二,受限于供应商。第三,软硬件的组合及集成能力有限。第四,难以管理大量的客户机。因此,三层C/S结构应运而生。三层C/S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部分。其解决方案是:对这三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原来的数据层作为DBMS已经独立出来,所以关键是要将表示层和功能层分离成各自独立的程序,并且还要使这两层间的接口简洁明了。
B/S模式,就是只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Sevrer),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运行软件。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和改进。主要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B/S三层体系结构在数据管理层(Server)和用户界面层(Client)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Middle—ware),使整个体系结构成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从逻辑上分的,具体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种组合。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结构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具有以下主要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链接和通信;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提供一个三层结构应用的开发、运行、部署和管理的平台。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由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面向用户多、内容复杂、管理面广等特点,系统中完全应用C/S模式或B/S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系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考虑在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处理数据量大、数据查询灵活且地点固定的小范围内使用C/S模式,而在安全性和交互性不高、地点灵活的广域范围内使用B/S模式,充分利用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为不同的子系统选用不同的系统平台,构建一种将两种模式交叉并行使用的混合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能经济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简化一部分客户端程序,另一方面能保证复杂功能的交互性和一般功能的易用性。此外,它还具有系统维护简便、布局合理且网络效率高等优势。
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难以满足分布式网络化的要求。
多校区的产生,教务工作往往是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教务工作的复杂化,使得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向网络化分布式方向发展,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教务管理系统作为现代化教务管理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能解决日常教务管理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但是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教学管理方式各有特色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自有的程序模式无法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效的统一,即在甲学校运行成熟的教务管理系统并不一定适合乙学校。目前教务管理系统对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的程度还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只能通过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来迎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程序模式,这给学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桎梏。
3.教务管理系统灵活性差,缺少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备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地调整,因此造成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4.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很多,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人员,也有在高校教务工作的管理者;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单机版的教务管理系统,也有基于Intemet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平台的水平高低不齐,但是能真正适合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并智能化的可扩充性的教务系统并不多见。
5.对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缺乏决策支持。
教务管理系统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辅助教务人员进行管理的手段,但教务管理系统中所具有的数据几乎包括了整个学校的信息,如果仅仅只是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处理相关问题,那显然是浪费的。因此,不仅要对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分析、输出,而且要逐渐构建数据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促进教务管理模式和水平迈向一个新高度。
6.教务管理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现代化教务管理模式能否有效稳定地实施和运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年龄偏大的教务员具有丰富的教务管理经验,但对于计算机及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却有待提高,有些老教务员思想固守,对教务管理系统甚至存在着排斥的情绪。另一方面,年轻的教务员能很快适应教务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对教务管理全面的根本的了解。
三、对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共性”、“个性”互动,有针对性开发。
开发组件式的教务管理系统针对不同院校,在通用组件搭建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的教务管理系统。通用组件是整个高校教务管理中共有的,都需要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个性化的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扩展功能组件,这样就形成了“共性”、“个性”的教务管理系统,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的需求。
2.优化系统程序,提高网络安全。
一方面,在进行教务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亢余的问题,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对系统数据进行实时压缩、整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网络中心除了在服务器上配置必要的杀毒软件、防火墙外,教务管理系统自身的安全设计也很重要,比如对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功能权限等。
3.开发相应决策分析系统。
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开发相应的决策分析功能,对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供管理人员和领导进行分析决策,该系统可以直接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中,也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其数据应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
4.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是推进现代化教务管理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让年轻的教务员熟悉教务管理的流程,在教务管理进程中,每一项工作都有其工作程序,若按其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就能做到有条不紊、及时准确。总而言之,实现现代化教务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人,只有把管理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
根据实践体会及对高校教务管理发展的认识,我认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会有如下几个方向。
1.教务管理工作网络化。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校区的增多,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系统要求尽快实现网络化,以便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2.增强辅助教学的功能。
以往的教务管理系统只作用于单纯的教务管理,与教学相脱离。在分布式网络教务管理系统中,加强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时刻体现教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3.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性。
比如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运用智能化技术,以帮助教务管理者更轻松地管理教学、教师更方便地教学、学生更好地查询信息,等等。
4.加强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学生成绩的查询、选课等都需要很高的安全性。未来的教务管理系统,应该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以新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胜任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实行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势在必行)。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做到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务管理思想现代化是指转变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狭隘和肤浅的认识,以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武装管理者的头脑,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务管理活动。教务管理组织现代化则要求教务管理的组织机构优化,增强协调、沟通、制约功能,使之成为一个高效能的有机整体,实现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在合理继承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广泛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一切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学方法,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务工作管理手段现代化主要表现就是信息传递、存储和处理手段的现代化,现阶段,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上。在教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使教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领域,构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模型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及教育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创新,高校教务管理也将快速发展,必将给高校教学带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强.现代高校管理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刘烨.C/S模式与B/S模式的对比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07,(5):221-223.
[3]http://www.cdd.cn/homepage/article—show.asp?m—id=58509&Id=104529.
关键词: 教务管理 模式 问题研究
近年来,高校教育快速发展,学生人数剧增,使得高校纷纷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学分制,推行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部分高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与环境,采用两地办学的方式,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过程与管理过程复杂化,使得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当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务管理过程的现代化,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务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校日常的教务管理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校园建设,而且可以满足师生获取信息的需要,为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提供很大的便利。对学校来说,可以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及校园设施建设;便于教务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分享,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推动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充分体现现代化高校的先进性。对教师来说,利用校园网可以了解自己的授课任务及课时安排,随时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和学生成绩,可以节约更多时间用于理论、科研的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更多的余地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一、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式构建
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计算机网络模式,一是C/S模式,一般是由客户机与服务器合作完成的二层结构系统平台模式;二是B/S模式,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组成。
C/S模式是把数据库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从而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两层结构到三层结构。传统的二层C/S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前端是客户机,通常是PC机,主要完成用户界面显示,接收返回结果,处理应用逻辑;后端是服务器,运行DBMS,提供数据库的查询和管理,两层结构存在以下几个局限:第一,它是单一服务器且以局域网为中心的,所以难以扩展至大型企业广域网或Internet。第二,受限于供应商。第三,软硬件的组合及集成能力有限。第四,难以管理大量的客户机。因此,三层C/S结构应运而生。三层C/S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部分。其解决方案是:对这三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原来的数据层作为DBMS已经独立出来,所以关键是要将表示层和功能层分离成各自独立的程序,并且还要使这两层间的接口简洁明了。
B/S模式,就是只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Sevrer),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运行软件。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和改进。主要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B/S三层体系结构在数据管理层(Server)和用户界面层(Client)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Middle—ware),使整个体系结构成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从逻辑上分的,具体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种组合。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结构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具有以下主要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链接和通信;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提供一个三层结构应用的开发、运行、部署和管理的平台。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由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面向用户多、内容复杂、管理面广等特点,系统中完全应用C/S模式或B/S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系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考虑在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处理数据量大、数据查询灵活且地点固定的小范围内使用C/S模式,而在安全性和交互性不高、地点灵活的广域范围内使用B/S模式,充分利用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为不同的子系统选用不同的系统平台,构建一种将两种模式交叉并行使用的混合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能经济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简化一部分客户端程序,另一方面能保证复杂功能的交互性和一般功能的易用性。此外,它还具有系统维护简便、布局合理且网络效率高等优势。
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难以满足分布式网络化的要求。
多校区的产生,教务工作往往是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教务工作的复杂化,使得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向网络化分布式方向发展,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教务管理系统作为现代化教务管理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能解决日常教务管理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但是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教学管理方式各有特色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自有的程序模式无法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效的统一,即在甲学校运行成熟的教务管理系统并不一定适合乙学校。目前教务管理系统对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的程度还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只能通过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来迎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程序模式,这给学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桎梏。
3.教务管理系统灵活性差,缺少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备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地调整,因此造成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4.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很多,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人员,也有在高校教务工作的管理者;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单机版的教务管理系统,也有基于Intemet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平台的水平高低不齐,但是能真正适合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并智能化的可扩充性的教务系统并不多见。
5.对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缺乏决策支持。
教务管理系统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辅助教务人员进行管理的手段,但教务管理系统中所具有的数据几乎包括了整个学校的信息,如果仅仅只是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处理相关问题,那显然是浪费的。因此,不仅要对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分析、输出,而且要逐渐构建数据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促进教务管理模式和水平迈向一个新高度。
6.教务管理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现代化教务管理模式能否有效稳定地实施和运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年龄偏大的教务员具有丰富的教务管理经验,但对于计算机及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却有待提高,有些老教务员思想固守,对教务管理系统甚至存在着排斥的情绪。另一方面,年轻的教务员能很快适应教务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对教务管理全面的根本的了解。
三、对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共性”、“个性”互动,有针对性开发。
开发组件式的教务管理系统针对不同院校,在通用组件搭建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的教务管理系统。通用组件是整个高校教务管理中共有的,都需要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个性化的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扩展功能组件,这样就形成了“共性”、“个性”的教务管理系统,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的需求。
2.优化系统程序,提高网络安全。
一方面,在进行教务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亢余的问题,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对系统数据进行实时压缩、整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网络中心除了在服务器上配置必要的杀毒软件、防火墙外,教务管理系统自身的安全设计也很重要,比如对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功能权限等。
3.开发相应决策分析系统。
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开发相应的决策分析功能,对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供管理人员和领导进行分析决策,该系统可以直接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中,也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其数据应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
4.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是推进现代化教务管理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让年轻的教务员熟悉教务管理的流程,在教务管理进程中,每一项工作都有其工作程序,若按其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就能做到有条不紊、及时准确。总而言之,实现现代化教务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人,只有把管理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
根据实践体会及对高校教务管理发展的认识,我认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会有如下几个方向。
1.教务管理工作网络化。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校区的增多,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系统要求尽快实现网络化,以便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2.增强辅助教学的功能。
以往的教务管理系统只作用于单纯的教务管理,与教学相脱离。在分布式网络教务管理系统中,加强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时刻体现教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3.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性。
比如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运用智能化技术,以帮助教务管理者更轻松地管理教学、教师更方便地教学、学生更好地查询信息,等等。
4.加强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学生成绩的查询、选课等都需要很高的安全性。未来的教务管理系统,应该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以新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胜任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实行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势在必行)。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做到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务管理思想现代化是指转变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狭隘和肤浅的认识,以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武装管理者的头脑,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务管理活动。教务管理组织现代化则要求教务管理的组织机构优化,增强协调、沟通、制约功能,使之成为一个高效能的有机整体,实现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在合理继承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广泛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一切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学方法,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务工作管理手段现代化主要表现就是信息传递、存储和处理手段的现代化,现阶段,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上。在教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使教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领域,构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模型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及教育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创新,高校教务管理也将快速发展,必将给高校教学带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强.现代高校管理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刘烨.C/S模式与B/S模式的对比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07,(5):221-223.
[3]http://www.cdd.cn/homepage/article—show.asp?m—id=58509&Id=10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