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导学案”若干不足的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褒扬“导学案”的论述可谓蔚为大观,本文则主要从“导学案”的课前编制、课堂教学、课后使用、评价等几个方面,反思它的不足之处。
   一、课前编制的不足
   “导学案”往往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编制,它可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但也导致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怎么应该使用完全相同的学案呢?不同教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他的学案设计本来是打着个人印记的,但是,因为他不是该篇“导学案”的主备人,或者即使他提出个性化的意见而最终不得不服从于集体,长久以后,他的个性风格终将淹没。笔者还发现,有些“导学案”甚至全部拷贝了他人现成的东西,那又谈何个性?
   不少教师对集体备课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致使“导学案”编制过程中的集体讨论严重弱化,所谓的集体备课异化为分工备课。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教师的备课量缩减为几分之一,这对备课组内教师的成长极其不利。
   就“导学案”的内容来讲,“基本上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尤其是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许多‘导学案’因此而变成了‘练习卷’(习题集、测试卷等)”,而且内容之间缺乏由浅入深的逻辑梯度,无法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此外,“导学案”的僵化形式也让人担忧,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导学案”为例,笔者发现全书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几乎一样:都是诵读积累、鉴赏写法、理解诗人风格。其实,连续学习了几个专题之后,“可以尝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编制。亲自体验导学案编制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
   “导学案”被认为是“讲学稿”的升级版,由“讲”变为“导”,是理念的一大进步。“导”是“引导”,是要教师能够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代替,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但是,很多教师的理念并未跟着更新。在使用“导学案”时,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问题往往会很多,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教师就会从这些问题开始直接讲解。新课改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然而在完全由教师操控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根本就没有自主性可言。
   有些语文课堂也追求学生的合作探究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缺乏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管理措施”,反而让小组合作成了“导学案”中“最欠佳的环节”。所谓的小组往往是根据教室内现成的座位安排临时组成,根本没有考虑到“小组内成员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形成组内成员及组与组之间竞争的要素”,这种小组合作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有些语文课堂上也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热闹场面,但学生主要在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将自己的正确答案告诉不会解答或者答错的同学,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语文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堂生成,生成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思维,当然也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了。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教师能够营造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深入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升自我修养。可见,当课堂变成了练习讲解课,语文课堂就失去了语文味。
   三、课后使用的不足
   “导学案”应该能体现其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的功能,但实际使用时却忽略了其课后的功能,这在语文学科“导学案”的使用中非常普遍。
   “导学案”利用学习前移,即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来追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正因此,“导学案”主张学生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解决,提倡“堂堂清”,课外不再另外布置作业。确实,如果课外再留下作业的话,学生又要预习后面的新课,在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可是,正因为没有作业,“导学案”中设置的“课外拓展”往往成为摆设。本来,“安排一定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能跳出课文,站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下思考课文中提及的若干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能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比如《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导学案”的“课外拓展”设置为“列举当今社会身残志坚的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拓展不会得到重视,学生往往不会认真完成。
   有些“导学案”虽然也注意了课后功能,但又完全沦为课后习题、家庭作业,并未“留有空间,以备学生记录”,让他们课后“对自身的思维和探索过程进行整合”,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也就没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课后作用。
   四、评价的不足
   教育界曾经给予“导学案”如潮的好评,的确,它让薄弱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的梦想。然而,我们对薄弱学校变强的标准往往是唯一的,即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同样,对语文“导学案”评价也是基于学生语文成绩的。在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三维目标中,“导学案”比较直观地呈现出知识与技能目标,较少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无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导学案”“所能检测到的多半是‘知识’类成果,不能覆盖发展的全部,而发展是多元的,需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即使能检测出当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是以考试或测验分数来标明),但这种被‘标明出’的状况,不一定是他现有的‘发展’状况,尤其更不一定是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导学案”的成功不能算是教学的真正成功,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功利化十足的。
   正是因为评价的功利化,也让我们忽略或者回避了“导学案”并没有真正实现减负的现实,从使用“导学案”的学校来看,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
   探讨语文学科“导学案”的不足,并非要从根本上否定其优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不足而不满“导学案”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对它进行有效的改良。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
其他文献
SharePoint并没有为在一个独立的Intemet Explorer(IE)窗口中打开一个项部链接栏URL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但可以使用一个相对简单的浏览器技巧来实现这项功能。
微软的ADO.NET能够访问不同类型的数据源,是进行高效数据库操作的优秀类库。现在Power Shell也可以使用ADO.NET的强劲功能。本文共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Power
可以,VM完全支持现有快照。该过程唯一的变化可能出现在将Hyper-V快照用于0SM用途时,这时现有的差异磁盘将被关闭并被标记为只读。将为VM复制过程中的变化创建新的差异磁盘。首
摘要:该文主要讨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多态问题,其中包括:静态和动态多态两种。用例子解释说明其中抽象的概念。  关键词:多态;动态;静态;继承;封装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60-02  1.面向對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特性:封装、继承、多态  类是封装的基本单位,使得创建类和使用类完全分开,保护类中数据的安全,同时又可以方便地使用
最近.NE-TIGER推出09冬季最新的皮草系列,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融合的设计.将皮草这一人类最古老奢华的服装面料.展现了无比时尚的新面貌.将精致、复古、保暖性与时尚感完美结合。
服务器虚拟化提高了IT管理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但是它在日常的管理中却会带来一些其它的挑战,如性能、安全性等。Hyper-V也是如此。但是这些挑战都已经在
3月25日.“汉帛奖“第18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在北京饭店宴会大厅圆满的落下了帷幕。来自法国的Maria Emmanuel获得了金奖,银奖由来自中国的习景凯和孙艺菲获得.北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通信技术也与互联网技术同步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相互结合意味着下一代全新的技术产生,也就是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