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古代诗歌往往都是诗人恰当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结晶,从而达到最好的达情表意的目的。而作为鉴赏者,我们如果能够准确识别判断古代诗歌中这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结合具体的诗境做出赏析,这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是大有裨益的。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描写角度、抒情方式、修辞方法三大方面。
表达技巧一:描写角度
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描写是其最为主要的写作手法,因为它需要通过描写及各个描写的角度来塑造形象,传情达意。诗歌中所使用的描写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感官角度
通过感官描写,是诗歌描写的重要手段,无感官无以描写。它可以写出景的形、声、色、态,从多个角度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收到具体生动的效果。
感官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个具体角度,而尤以视觉、听觉运用频率最高。
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的前三句,作者从视觉角度描写出了花繁满径、芬芳鲜妍和彩蝶蹁跹的情景,虽然作者未写形,但读者却见形;作者未着色,读者却见色,并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一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写黄莺轻软动听的歌声,令人赏心悦情。全诗展示出了一派春意盎然、热闹的景象,衬托出作者轻松愉快的心境,这正是作者调用视听感官所达到的生动效果。
2.从正侧角度
正面描写在于作者直接给景物着色、绘形、摹声,勾勒景物形象;侧面描写则是作者通过对他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特征(形象),所运用的场合一为状难写之景物,如风、声等;二为对比衬托,以他物衬托所写之物的特征(形象)。
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分别选择了三个描写对象(意象)——山、潮、月——来描写石头城,可见,侧面描写是这首诗主要写作特色。
一、二句,围绕着故都(石头城)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山除却依旧,还显得寂寞与无奈;江中上涨的潮水拍打着城郭,碰着冰冷的石壁,又叹息着默默退去,水除却依旧,还带着寒心。山、水何以这样?原因就是石头城已不是旧日繁华的石头城了,所以这两句从侧面(山、水)衬托出了石头城的冷落荒凉。
要说一、二句中还有正面描写的成分(如“空”),那么三、四句则完全是从侧面来描写的: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着这座旧日的城池。这两句从侧面更进一步地描写出了石头城的残破与萧条。
正是这些侧面描写,更加凸显了今日石头城的特征,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从动静角度
自然界的物态千姿百态,有动静之分。以动写静可使静物变得鲜活,以静写动则往往可使动景凝固在美的瞬间。动与静,往往是以动写静,静中隐动,动静对比,相映成趣。
例: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杀江南。
此曲中山岚耸翠、画檐芰荷皆为静景,写出江南景物的宁表恬淡;流水生烟,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都是动景,显出江南一派生机。此曲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南水乡特色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另外,动静描写,还体现在以闹衬静上,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即是。
4.从虚实角度
实写、虚写都是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对此时此地所见之景进行描写,就是实写;对由实景而生发的联想、想象而得到的彼时彼地之景的描写,就是虚写。诗歌中常利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本首诗中首联是实写,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又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在这两句中,作者一是点明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又点明时间——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也写出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氛围。
中间两联是虚写。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一是听到南飞鸿雁响彻长空的鸣叫,对于他乡游子来说,听来却是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因而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二是经过凄冷凋零的“云山”,会倍感怅惘迷茫。三是到了关城,要经受即将到来的寒冬;四是到了京城,会听到月夜里的砧声:暗含着岁月不待人,年华易老之意。
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幽怨惆怅的心境。
5.从情景结合角度
情与景的结合交融是描写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有景无情是无法想象的,情太浓太过直露又有损于含蓄之美。中国传统作家深谙情景交融之道,在描写中往往能做到以景传情,情从景出,用生花妙笔塑造出一个个的物我同化、情景两浑的境界。
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句着眼于孤帆,而以天之尽头、远逝江水为背景,诗中并无一字言及送别之情,却又无处不在传情:在诗人的翘首凝望中,孤帆渐远,汩汩滔滔的长江水无语东流,朋友正远走,诗人的目光一直在追随,对朋友的满怀眷恋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6.从细节角度
细节总是一种引人注目而让人感动的存在。以细节来状物或传情,在古诗中亦不乏其例。
例: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在这首诗中,有许多的细节: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大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的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这些生动的细节,写出作者久候友人不至的诚挚和焦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乎乐•春晚
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不肯凭借兄长势拉猎取高官。后吕惠卿上台,借故将他罢归田里,一生很不得意。今存词三首,“品格自高”(谭献《谭评词辩》)。②宫锦:为宫廷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铺地。③小怜:北朝冯淑妃,名小怜,慧黠,善弹琵琶,工歌舞。此处泛指歌女。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交叉地运用听觉与视觉形象,从音响和色彩两个方面来勾勒出这幅暮春图画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问题: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问题: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②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③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语。
问题: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周围的风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②。
①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问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作赏析。
6.阅读下边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
1.开篇运用听觉描写,从莺声写起,描写多情的莺儿无计留春之苦。转而运用视觉描写,写出风雨过后满园残红败蕊的飘零狼藉景象,如同美好宫锦被污损。下阙又回转到听觉上来,写远处传来的歌女弹奏琵琶之声,进一步牵动词人伤春的情思。最后再运用视觉描写,写漫天飞舞的扬花始终不肯落入有着彩绘的殿堂和红色大门的权贵人家的情景,抒写作者耿直纯真的个性气质。
2.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3.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5.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6.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描写角度、抒情方式、修辞方法三大方面。
表达技巧一:描写角度
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描写是其最为主要的写作手法,因为它需要通过描写及各个描写的角度来塑造形象,传情达意。诗歌中所使用的描写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感官角度
通过感官描写,是诗歌描写的重要手段,无感官无以描写。它可以写出景的形、声、色、态,从多个角度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收到具体生动的效果。
感官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个具体角度,而尤以视觉、听觉运用频率最高。
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的前三句,作者从视觉角度描写出了花繁满径、芬芳鲜妍和彩蝶蹁跹的情景,虽然作者未写形,但读者却见形;作者未着色,读者却见色,并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一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写黄莺轻软动听的歌声,令人赏心悦情。全诗展示出了一派春意盎然、热闹的景象,衬托出作者轻松愉快的心境,这正是作者调用视听感官所达到的生动效果。
2.从正侧角度
正面描写在于作者直接给景物着色、绘形、摹声,勾勒景物形象;侧面描写则是作者通过对他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特征(形象),所运用的场合一为状难写之景物,如风、声等;二为对比衬托,以他物衬托所写之物的特征(形象)。
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分别选择了三个描写对象(意象)——山、潮、月——来描写石头城,可见,侧面描写是这首诗主要写作特色。
一、二句,围绕着故都(石头城)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山除却依旧,还显得寂寞与无奈;江中上涨的潮水拍打着城郭,碰着冰冷的石壁,又叹息着默默退去,水除却依旧,还带着寒心。山、水何以这样?原因就是石头城已不是旧日繁华的石头城了,所以这两句从侧面(山、水)衬托出了石头城的冷落荒凉。
要说一、二句中还有正面描写的成分(如“空”),那么三、四句则完全是从侧面来描写的: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着这座旧日的城池。这两句从侧面更进一步地描写出了石头城的残破与萧条。
正是这些侧面描写,更加凸显了今日石头城的特征,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从动静角度
自然界的物态千姿百态,有动静之分。以动写静可使静物变得鲜活,以静写动则往往可使动景凝固在美的瞬间。动与静,往往是以动写静,静中隐动,动静对比,相映成趣。
例: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杀江南。
此曲中山岚耸翠、画檐芰荷皆为静景,写出江南景物的宁表恬淡;流水生烟,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都是动景,显出江南一派生机。此曲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南水乡特色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另外,动静描写,还体现在以闹衬静上,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即是。
4.从虚实角度
实写、虚写都是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对此时此地所见之景进行描写,就是实写;对由实景而生发的联想、想象而得到的彼时彼地之景的描写,就是虚写。诗歌中常利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本首诗中首联是实写,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又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在这两句中,作者一是点明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又点明时间——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也写出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氛围。
中间两联是虚写。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一是听到南飞鸿雁响彻长空的鸣叫,对于他乡游子来说,听来却是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因而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二是经过凄冷凋零的“云山”,会倍感怅惘迷茫。三是到了关城,要经受即将到来的寒冬;四是到了京城,会听到月夜里的砧声:暗含着岁月不待人,年华易老之意。
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幽怨惆怅的心境。
5.从情景结合角度
情与景的结合交融是描写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有景无情是无法想象的,情太浓太过直露又有损于含蓄之美。中国传统作家深谙情景交融之道,在描写中往往能做到以景传情,情从景出,用生花妙笔塑造出一个个的物我同化、情景两浑的境界。
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句着眼于孤帆,而以天之尽头、远逝江水为背景,诗中并无一字言及送别之情,却又无处不在传情:在诗人的翘首凝望中,孤帆渐远,汩汩滔滔的长江水无语东流,朋友正远走,诗人的目光一直在追随,对朋友的满怀眷恋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6.从细节角度
细节总是一种引人注目而让人感动的存在。以细节来状物或传情,在古诗中亦不乏其例。
例: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在这首诗中,有许多的细节: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大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的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这些生动的细节,写出作者久候友人不至的诚挚和焦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乎乐•春晚
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不肯凭借兄长势拉猎取高官。后吕惠卿上台,借故将他罢归田里,一生很不得意。今存词三首,“品格自高”(谭献《谭评词辩》)。②宫锦:为宫廷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铺地。③小怜:北朝冯淑妃,名小怜,慧黠,善弹琵琶,工歌舞。此处泛指歌女。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交叉地运用听觉与视觉形象,从音响和色彩两个方面来勾勒出这幅暮春图画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问题: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问题: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②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③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语。
问题: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周围的风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②。
①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问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作赏析。
6.阅读下边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
1.开篇运用听觉描写,从莺声写起,描写多情的莺儿无计留春之苦。转而运用视觉描写,写出风雨过后满园残红败蕊的飘零狼藉景象,如同美好宫锦被污损。下阙又回转到听觉上来,写远处传来的歌女弹奏琵琶之声,进一步牵动词人伤春的情思。最后再运用视觉描写,写漫天飞舞的扬花始终不肯落入有着彩绘的殿堂和红色大门的权贵人家的情景,抒写作者耿直纯真的个性气质。
2.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3.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5.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6.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