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不爱表现,教师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学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原有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借助“汉字听写大会”的答题方式,使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学生;激情;课堂;精彩
枯燥、沉闷似乎成了我们初三课堂的代名词。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激发了自己的探求欲。
一、积分制的沿用和调整
积分制,是我们学校继教改以来,备受学生和老师钟爱的一项辅助管理制度。但各个班级在运用上却是异彩纷呈,我班的积分制有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两类。课上,學生举手回答问题一次加1分,加满3分不在累加,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进行奖励加分,但最多不超过5分;课下,针对学生的作业加1- 3分不等。对于组积分我是这样做的:课上,小组成员有一半同学回答问题,这个小组就会得到1- 3分的积分奖励。例如,我在上语文朗读课时,只要是全员参与朗读的,都会的到组加分,个别成员朗读的好或进步较大的,我也会让组里因为组员而得到组加分的奖励。这个积分加在组里,与个人无关。当天结算积分时,与每个小组成员的积分共同累加在一起,成为组分。记录积分的同学,由组长自己定夺,但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决不可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就这样,初一时的积分制在不断的删删减减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了积分制的奖惩,学生的积极性依旧保持着。
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转变
1、原有模式。经历几届对教学模式的探讨,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上一直追求的大容量、高效率,似乎在今天得以实现了。教改之初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板演、讲解,虽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加了课堂容量,但培养学生的过程却是极难的。如今,当多媒体走入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借助课件,也使得课堂的容量增大了,但新的问题又摆在我面前:如何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则成了我前进的又一动力。初二下学期,在自己不断实践和反思下,全班参与讲解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全班分成六大组,教师把预设的教学任务平均分给六个组,组长再根据组员的能力分配讲解任务。课堂行课时,四十几人的班级,能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参与课堂。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秩序是很好,全班也都参与课堂了,但教学内容被分割了,而且课堂上没有争论、没有生成。怎样才能出现面对同一问题,几个小组或多个同学激烈争论的场面呢?新问题的产生,促使着我不断去探索!备战汉字听写中,主持人轮换答题的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能不能将这种方式嫁接到我的語文课堂中呢?
2、实践探索。汉字听写中答不上来的一组选手,会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将话语权转交给下一组。我的课堂中,一共有六大组,某一组在翻译课文时出现错误后,哪一组纠正了,答题权就落到了纠错的那个组。以前翻译课文时,是把文章分割成六小块,采用这种方法后,我决定全班都讨论一个内容。看看会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生成的课堂。
充满期待的我,开始了实践检验之路。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我把新的规则和变动之处跟同学讲清楚后就开始上课了。刚开始时,学生有些不适应,学生中有翻译错的,他们还不能马上反应过来。但经过两堂课的实践后,学生涣散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有时一处错误出现后,还没等教师纠正,全班已有几个嗓音洪亮的同学站起来纠错了。为了能为组里夺得话语权,为了能夺得更多挣分的机会,原本安静的班级,瞬间像炸开了一样,有的男生已将粗犷的声音放到最大,有的则不甘示弱,跑到教师讲台下,声嘶力竭的喊着正确的答案。当然,最终的话语权,由教师决定:哪个小组纠错的速度最快,哪个小组的声音最洪亮,接下来的讲解权就落到了哪个组。全班同学的热情被这瞬间的争论抢答给点燃了:抢到问题的同学自豪着、兴奋着,用更加准确的知识与组员配合着;而那些没抢到问题的同学,则做好了随时纠错的准备,一副磨拳擦、跃跃欲试模样;再看那些往日里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因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幸福地感受着课堂的精彩。生成的课堂、激情洋溢的课堂就这样如约而至了。[1]
三、效果呈现
1、凝聚力增强了。经过两个星期的实验,组长与组员之间渐渐总结出了经验:他们将分工更明确了:由嗓音洪亮的同学抢到话语权,由能力弱的同学来讲解简单的内容,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则来完成有难度的内容。为了得到全员参与的组加分,也为了让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积分的奖励,小组成员们都在努力着。也许,学习不好的学生永远也升入不了更高的学府,但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至少学会了怎样为集体荣誉而战,怎样积极地配合大家。
2、注意力持久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很多。
有时,教师还没反映过来的问题,学生先注意到了。如果教师溜号了,跟不上学生的思维,那就会显得很尴尬。因此,每次在班级上课的我,都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我不想让学生思维的速度落下我。“教学相长”在这一时刻就体现得尤为明显了。
3、求知欲强烈了。课堂上思维速度的较量,让学生全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收获的不仅是语文学科,还有其它方面。课任教师反馈,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也会一如既往地争论抢答着。走进课堂,看到他们渴望求知而闪烁着光芒的双眸,哪位教师会吝惜自己对知识的传授呢?
除了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作为班主任,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享受课堂这不正是我的目标吗?被学生的激情带动着前进的感觉,真幸福!
参考文献
[1] 施惠芳. 立足生本之设计,预约课堂之精彩[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1):65-66.
关键词:学生;激情;课堂;精彩
枯燥、沉闷似乎成了我们初三课堂的代名词。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激发了自己的探求欲。
一、积分制的沿用和调整
积分制,是我们学校继教改以来,备受学生和老师钟爱的一项辅助管理制度。但各个班级在运用上却是异彩纷呈,我班的积分制有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两类。课上,學生举手回答问题一次加1分,加满3分不在累加,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进行奖励加分,但最多不超过5分;课下,针对学生的作业加1- 3分不等。对于组积分我是这样做的:课上,小组成员有一半同学回答问题,这个小组就会得到1- 3分的积分奖励。例如,我在上语文朗读课时,只要是全员参与朗读的,都会的到组加分,个别成员朗读的好或进步较大的,我也会让组里因为组员而得到组加分的奖励。这个积分加在组里,与个人无关。当天结算积分时,与每个小组成员的积分共同累加在一起,成为组分。记录积分的同学,由组长自己定夺,但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决不可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就这样,初一时的积分制在不断的删删减减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了积分制的奖惩,学生的积极性依旧保持着。
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转变
1、原有模式。经历几届对教学模式的探讨,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上一直追求的大容量、高效率,似乎在今天得以实现了。教改之初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板演、讲解,虽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加了课堂容量,但培养学生的过程却是极难的。如今,当多媒体走入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借助课件,也使得课堂的容量增大了,但新的问题又摆在我面前:如何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则成了我前进的又一动力。初二下学期,在自己不断实践和反思下,全班参与讲解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全班分成六大组,教师把预设的教学任务平均分给六个组,组长再根据组员的能力分配讲解任务。课堂行课时,四十几人的班级,能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参与课堂。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秩序是很好,全班也都参与课堂了,但教学内容被分割了,而且课堂上没有争论、没有生成。怎样才能出现面对同一问题,几个小组或多个同学激烈争论的场面呢?新问题的产生,促使着我不断去探索!备战汉字听写中,主持人轮换答题的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能不能将这种方式嫁接到我的語文课堂中呢?
2、实践探索。汉字听写中答不上来的一组选手,会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将话语权转交给下一组。我的课堂中,一共有六大组,某一组在翻译课文时出现错误后,哪一组纠正了,答题权就落到了纠错的那个组。以前翻译课文时,是把文章分割成六小块,采用这种方法后,我决定全班都讨论一个内容。看看会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生成的课堂。
充满期待的我,开始了实践检验之路。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我把新的规则和变动之处跟同学讲清楚后就开始上课了。刚开始时,学生有些不适应,学生中有翻译错的,他们还不能马上反应过来。但经过两堂课的实践后,学生涣散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有时一处错误出现后,还没等教师纠正,全班已有几个嗓音洪亮的同学站起来纠错了。为了能为组里夺得话语权,为了能夺得更多挣分的机会,原本安静的班级,瞬间像炸开了一样,有的男生已将粗犷的声音放到最大,有的则不甘示弱,跑到教师讲台下,声嘶力竭的喊着正确的答案。当然,最终的话语权,由教师决定:哪个小组纠错的速度最快,哪个小组的声音最洪亮,接下来的讲解权就落到了哪个组。全班同学的热情被这瞬间的争论抢答给点燃了:抢到问题的同学自豪着、兴奋着,用更加准确的知识与组员配合着;而那些没抢到问题的同学,则做好了随时纠错的准备,一副磨拳擦、跃跃欲试模样;再看那些往日里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因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幸福地感受着课堂的精彩。生成的课堂、激情洋溢的课堂就这样如约而至了。[1]
三、效果呈现
1、凝聚力增强了。经过两个星期的实验,组长与组员之间渐渐总结出了经验:他们将分工更明确了:由嗓音洪亮的同学抢到话语权,由能力弱的同学来讲解简单的内容,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则来完成有难度的内容。为了得到全员参与的组加分,也为了让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积分的奖励,小组成员们都在努力着。也许,学习不好的学生永远也升入不了更高的学府,但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至少学会了怎样为集体荣誉而战,怎样积极地配合大家。
2、注意力持久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很多。
有时,教师还没反映过来的问题,学生先注意到了。如果教师溜号了,跟不上学生的思维,那就会显得很尴尬。因此,每次在班级上课的我,都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我不想让学生思维的速度落下我。“教学相长”在这一时刻就体现得尤为明显了。
3、求知欲强烈了。课堂上思维速度的较量,让学生全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收获的不仅是语文学科,还有其它方面。课任教师反馈,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也会一如既往地争论抢答着。走进课堂,看到他们渴望求知而闪烁着光芒的双眸,哪位教师会吝惜自己对知识的传授呢?
除了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作为班主任,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享受课堂这不正是我的目标吗?被学生的激情带动着前进的感觉,真幸福!
参考文献
[1] 施惠芳. 立足生本之设计,预约课堂之精彩[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