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集约增长的若于关系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摆脱粗放型增长的影响,实现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飞跃。然而,中国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将面临诸多困难。正确处理好集约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劳动就业、现有资源以及地区协调发展的关系,对实现集约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集约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地区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张玉玲,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马列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sn.1672-3309(x).2010.12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67-02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摆脱数量增长的影响,实现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飞跃。然而中国经济实现集约增长,将面临诸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因素,实现经济集约增长。必须处理好以下4种关系。
  
  一、集约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集约经济增长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和状态。经济体制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经济体制。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制约、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而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是实现集约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集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的经济体制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利于“十二五”期间实现集约经济增长。改革开放32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解决的仅是经济体制浅层次的问题,还未触及经济体制的深层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企业的框架设有根本性突破,一些国有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企业与政府出现了两层皮现象,对于企业来讲。风险与收益、权力与责任脱节,这必然导致企业产生内在的扩张冲动,争投资、争项目而不问投资效益的高低,致使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缺少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科技进步较慢;资本积聚缺少后劲,资本集中乏力,联合难、兼并难、收购难,发展规模经济受到体制限制:企业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
  上述分析表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妨碍实现集约增长的主要因素,改革旧体制成为实现“十二五”期间集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十二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步伐,建立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以增效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主体。
  
  二、集约经济增长与解决劳动就业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实现集约经济增长与解决劳动就业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效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就劳动力资源而言。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丰富的国家,现有13.3亿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20年是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目前,城镇失业率已超过4%,隐性失业者达5000万人。二者合计失业率达10%,若加上农村1.2亿剩余劳动力,总失业率达27%。庞大的人口资源和严重的就业压力在叫‘二五”期间必然为集约经济增长带来沉重的负担。靠加快经济增长的办法扩大就业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实现经济的集约增长与解决就业之间存在着矛盾。
  传统观点认为,集约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必然要求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增多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因此,效率与就业是绝对对立的。其实,效率与就业的矛盾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首先,集约经营并不排斥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集约经济增长中都是必要的。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内尽管用人多而用生产资料少,但只要产出不变或增加,减少成本。降低总收入,仍然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集约增长。其次,集约经济增长能够扩大就业。由于集约经济增长能够极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导致需求增长,市场容量扩大和投资增大,引起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形成新的部门和产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因而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集约增长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特点,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效率与就业的关系。第一,不宜片面、单纯地推行机械化和自动化,过分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因为我国目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而且资源紧缺且价格昂贵。第二,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保留并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尽量多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主要采用节省资本而不是节省劳动的技术,在提高要素生产率上下功夫,提高经济效益。
  
  三、集约经济增长与现有资源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实现集约经济增长必须注意处理好它与现有资源的关系。实现集约增长是我国现有资源状况的客观要求,资源匱乏与短缺是目前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节约资源,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各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状况更令人担忧。首先,我国虽有部分种类资源储藏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重要原材料长期依靠进口。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资源消耗过大,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我国综合能源消耗为日本的5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等三材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10-30倍,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倍左右。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工业生产由于资源利用率低,一年的损失达2000亿元,每年工业“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也近2000亿元。
  实现集约经济增长是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的必要途径和应有之义。集约经济增长的实质在于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各种资源),扬长避短,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保护资源,减少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因此,实现集约经济增长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协调和统一。
  实现集约经济增长,必须发挥我国现阶段的资源比 较优势。上述分析表明,由于我国资源匮乏,必须珍惜、保护现有资源,尽量使用廉价的生产要素,少使用高价的生产要素。“十二五”期间,实现集约经济增长,必须协调好与节约、保护资源的关系。第一,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应把节约、保护资源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第二,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加强资源立法工作,强化政策导向,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宏观管理。第三,完善企业管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彻底根治污染。
  
  四、集约经济增长与地区协调发展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集约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处理好实现经济集约增长与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实现集约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事实。导致差距存在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东部地区历来是商贾云集的地区,工业集中。商晶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自古以来以农矿产为主,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更加明显,东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非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相对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基本上以资源生产为主,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尽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在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和劣势。东部地区的优势在于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比较先进,资金比较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管理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劣势: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相对短缺,而且价格在不断上涨;中西部地区尽管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低,管理水平低,但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且价格低廉。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只要各地区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不仅可以实现集约增长,而且在集约增长中逐渐缩短地区间差距。首先,实现地区间产业重组,将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目前,中西部农村大约有8000多万剩余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西部劳动力剩余大幅度减少,他们的边际收益开始上升。其次,“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放开资源价格,实现资源价格合理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投放。目前,由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以及中部崛起等政策的鼓励扶持,将投资重点西移、北移。近来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合作方式,巾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我们必须依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分析“十二五”期间实现集约经济增长的客观环境,科学地制定集约经济增长战略,积极稳妥地、循序渐进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决反对不顾国情特点盲目冒进、单打一的错误作法。要做长远打算,充分认识到实现集约经济增长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 经济纵横,2007,(03),
  [2]王健、杨晶咸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和渠 道[J],当代经济研究,2007,(08),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逐渐厌倦了水泥森林,并开始怀念起传统建筑的平静与祥和,传统建筑文化旅游因此而繁荣,同样促进了传统街道的更新和发展。传统街道是鄂西南地区重要的民居建筑和商业建筑,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节点和历史见证。在旅游政策的导向下鄂西南地区也开始对传统街道进行大力开发,但现有的更新与开发案例大都仅仅在拆除原有街道后重建一条形式和表皮上复原的商业街,并没有发掘出传统街道形态和特征背后长期应对环境因素而形成的环境适应机制。
  本文对鄂西南传统街道的环境适应机制进行研究,并以恩施红土老街为例,探求传统街道发展
在过去的许多年,图书馆似乎成为了现实世界道德的产物,它是为了开展“好的”、“有意义的”活动而设置的公共场所。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图书馆的认识,大多数社会群体认为图书馆是借阅的场所,而不是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文化传播的承载体逐渐由传统的纸张转变为更为丰富的无纸化多媒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就能轻而易举的寻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其参与感、交互感以及服务性相较于图书馆而言更强,这使得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服务以及交互性方面显现出了劣势,公共图书馆开始渐渐缺乏访客。
  本文立足于“社群服务”
砖石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木结构建筑共同发展并呈现出仿木特征。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传统砖石地表建筑群,武当山砖石建筑因其复杂的修建历史和本土的道教文化影响而极具特色。本文选取以武当山隐仙岩砖石殿为代表的岩庙砖石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扫描采集空间数据的技术,获取可靠一手材料,通过信息解析、对比考证的方法,揭示其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特征,并从建筑形式、营造技术和营造思想三方面,探讨其形成原因。
  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阅读,分析武当山现存砖石殿概况及历史沿革,梳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酒店网络预订机构的出现,网络服务商之间的竞争迅速加剧。酒店门户网站也面临巨大压力。酒店管理者意识到酒店门户网站仅仅起到宣传作用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各种需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趋个性化,酒店门户网站必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将潜在客户转变为实际消费者,并培养忠诚顾客。
期刊
摘 要:本文描述了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5次高潮,指出了在沿海滩涂开发过程中引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系列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生态网络;环境;风险预警;湿地;富营养化  作者简介:蔡月祥(1960-),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S27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i.issn.1672-3309[x].2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中企业的上市融资行为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具体业务层战略实现的促进,公司治理体系完善,团队凝聚力增强、组织文化建设、企业内外形象优化,股东价值的提升等可持续经营发展要素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上市融资行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作出评价。  关键词:上市融资行为;网游产业;作用;地位  中图分类号:F830.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
期刊
职能部门事务性工作多,每个岗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几乎不同,员工的工作成果不与组织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工作内容不宜被量化,组织很难细化各个岗位员工的工作差异,费尽心力设计的薪酬体系却不能达到员工的期望值,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改善管理绩效的目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非参数异方差回归模型的局部多项式估计问题.首先利用局部线性逼近的技巧,得到了回归均值函数的局部极大似然估计.然后,考虑到回归方差函数的非负性,利用局部对数多项式拟合,得到了方差函数的局部多项式估计,保证了估计量的非负性,并证明了估计量的渐近性质.最后,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实证研究,说明了非参数异方差回归模型的局部多项式方法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的拟合效果更好,并且预测的精度
期刊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居家养老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城市老旧社区室外环境作为老年人交往娱乐、健身康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国内老旧社区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理论与实践之间尚有较大差距,从使用后评价角度研究适老化改造策略,对确保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适老化改造后的武汉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套使用后评价方法对社区室外环境改造满意度进行研究,分析改造现状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探索武汉市老旧社区室外环
摘 要:本文以新疆昌吉州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以昌吉州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得出针对政府、主管部门、经营主体的具体措施。即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形成产业化格局;主管部门积极营建产业化软硬环境,积极完成形成产业化工作;积极推进经营主体能力建设。  关键词: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昌古州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