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翅膀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始的风车持续转了262年,我们希望这座新的能持续转350年。”
  年轻的羊锯木风车( Houtzaagmolen Het Jonge Schaap)是在去荷兰旅行的途中无意间遇到的。在河边,矗立的风车优雅地转着;在风车里,风能带动的机械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里尽可能地还原出几百年前荷兰人的工作方式,记录着对传统机械的留恋和对绿色能源的敬意,抑或是对当年荷兰称霸海上帝国的一种缅怀。
  S= surface
  H=年轻的羊锯木风车(Houtzaagmolen Het Jonge Schaap)
  S:能介绍一下建立这个风车工厂的背景么?
  H:1593年,一位叫做科尼利斯·凡·俄提斯特(Cornelius van Uitgeest)的人发明了风能锯木厂。一时间,诸如此类的建筑在阿姆斯特丹北部地区被大量建造起来,仅赞河(river Zaan)岸边就聚集了超过350座用来锯木的风车。还有约600座风车从事其他行业,从榨油到造纸,无所不包。风车是一个很有用的发明,使得荷兰有机会赶超比它强盛的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邻邦国家。正是因为众多风车锯木工厂的存在,才使人们大量制造船只得以可能,从而开启了荷兰的帝国时代。
  我们的风车──年轻的羊始建于1680年,1942年原厂拆毁后,于2005年重建。由于这是一个特殊类型的锯木工厂,所以在1938时一名工程师受聘专门为其绘制蓝图。这些图纸被细心存放了60年,直到筹划到重建资金。重建这座风车大概用掉了200万欧元(约1700万人民币)。当轧机安装完成后,我们决定将它作为商业锯木工厂重新运行起来,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大的团队。另外一种选择是把它纳入博物馆,很庆幸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S:在这里买木头的人多么?怎样订购?
  H:我们既有企业客户也有私人订购。由于我们是靠风力工作,会比电动锯木慢很多,所以必须找到适合我们的市场、价格和商机──生产那些不再大批生产的东西──这要感谢法国皇帝拿破仑。众所周知,拿破仑在1810年统一了欧洲大陆的度量衡,测量单位统一为“米”。但在荷兰,很多房子有超过200年的历史,建立时使用的尺寸与现行的不同。如果屋主想按原样重新返修旧宅,就必须以建立房屋时采用的测量单位准备木料,这就是我们的切入点──按照荷兰旧时的尺寸进行加工。除此之外,我们也为家具生产商提供木料。
  S:你们加工的树木来自哪里?都是通过河流运输么?
  H:树木尽可能在当地购买,所有木材都产自荷兰。不像在17世纪的时候,全部木材都靠俄罗斯,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口。我们的松木产自荷兰沿海和中部地区;橡木产自风车北部约10千米的地区;榉木来自阿姆斯特丹等等。林农收获原木后,我们用卡车将原木运送到距风车北部2千米远的地方。之后,锯木厂的工人们将它们扔进水里并把它们每10~12根一组捆成筏子,然后用一艘小艇将它们拖回风车处。
  S:通常你们的工作步骤是什么?平均一天能切割多少木头?
  H:原木在水里需要浸泡1年左右,这个过程叫做风干。这是为了将木材中的糖分和汁液排出以提升原木的品质。经过浸泡的木材不易开裂,也不容易弯曲。浸泡完毕后会从水中取出,手工剥除树皮然后加工成合适的尺寸。每天切割多少取决于风力的大小。
  S:工作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
  H:年轻的羊锯木工厂本身就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切割过的最大的树是17米长的落叶松,用于做传统帆船的桅杆。当风足够强劲时我们可以同时切割4根原木,对于一个仅仅依靠风能的机械来说简直就是奇观!
  S:目前工厂实现盈利了么?
  H:有微薄的盈利。因为我们只给两个人发薪水,大量的工作是由65名志愿者协助完成的。但仅靠切割木材,我们赚不到足够的钱,因此,也依赖于旅游业。每周6天对外开放,也可以在这里举办婚礼。所有这些活动,使我们能够维持生计。
  S:目前最大的困难和满足是什么?
  H:用来锯木的风车是曲轴风车的一种,曲轴的作用是将风车翅膀通过圆周运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切割时需要的垂直的力。不幸的是我们曲轴坏过两次。因为不能及时修复我们不得不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个部件,风车就不能工作,也没有多少人想参观不工作的风车,所以我们就亏损了两次。
  最满足的应该是因为整个团队的努力,我们得以管理运行着一座盈利的风车。和我们的志愿者继续工作,并激励大家继续同心协力是整个工作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只是为了好玩。
  S:有什么计划?
  H:计划就是让风车继续转动。原始的风车持续转了262年,我们希望这座新的能持续转350年。
  S:你们想参观谁的工作室?
  H:尼克·琼格(Nic Jonk),一位当地的艺术家,在1994年去世了。他的作品涵盖雕塑、绘画、版画和玻璃制品。
其他文献
莫比乌斯带:数学现象,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扭转180度后首尾相接粘在一起,形成了只有一个面和封闭曲线做边界的纸圈。在刚刚结束的巴黎男装周上,来自韩国的设计师Juun.J就带来了属于时装的“莫比乌斯带”。  它可以是一切,但却一切都不是  问起设计师Junn.J他时装的“莫比乌斯带”在哪里得以体现,他笑言:“它是这次设计的灵感缪斯,从服装中意会,却不能言传。没有具象的‘形式’体现,只有‘神韵’的辉映。
期刊
见到赵峰本人,言谈之下发现他是一个特别简单和笃定的人,从新闻摄影起家的他,虽然不停在开拓自己的领域,但是从来不忘记摄影对他来说意味的东西,那一定是要有用的,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  最先看到赵峰的作品就是他的《贫困线》,在五光十色的展厅里,它的作品有些独特,是一些铺在报纸上的食物,整齐划一,又单调又丰富,吸引人去看个明白。在2011年以前,中国贫困线标准是人均每天约3.28元,之后约6.3元,
期刊
三宝这个村庄,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这山脚下的瓷石,在时代的更迭变迁中被烧制成无数的瓷器,而这些瓷器被注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在三宝国际陶艺村,你就算随意一瞥也能看到美好的事物,视觉上的需求在这儿很容易得到满足,这里的一景一物都可留人。身为陶艺家的李见深同时也是这里的创始人。熟悉李见深的朋友称他为孤独的“造梦人”,这种孤独更多的是出于精神层面的,在一片嘈杂声中,最清晰可见的便是自己的心跳。从
期刊
从来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入门学习,到后来在三宝国际陶艺村的10年探索与创作,再到后来去央美寻求开拓与超越,沈敏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在景德镇的这十多年,沈敏一直是个近距离的观察者,她真切地看到景德镇这些年的变化,也见证了三宝国际陶艺村这些年的坚持。在她看来,景德镇是全世界所有陶艺家的朝圣之地,以前是,现在更是。在长久的寂静落寞之后,景德镇之所以重回大众视线,吸引越来越多的
期刊
那些被眼睛忽略的角落,他们往往藏着秘密和惊喜。
期刊
约翰·哈赫迈斯特(John Hachmeister)和马歇尔·莫德(Marshall Maude)是两位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的艺术教授,约翰的研究方向是雕塑,而马歇尔探索的则是陶瓷艺术,他们共同的一位朋友十分喜欢景德镇,并曾经多次前往三宝国际陶艺村。在这位朋友的推荐下,他们安排了此次为期两个月的驻地创作计划,并希望能够亲身感受传统的陶艺制作过程。在三宝国际陶艺村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为即将开始的驻
期刊
“在这白色的周遭中,一切像凝冻的雕形不动。”她仰脸孤独向天际望,幽馥得如一棵在盛夏开放的朝颜花。
期刊
《1Q84》是荷兰建筑师Winy Maas最近刚读完的一本书,作者村上春树在书中关于平行时空的情节设置隐含着对世界现状的探讨以及对人类走向的深刻担忧。“我的朋友曾经问我,难道你不恐惧未来?不害怕洪水和气候变暖?”这位来自世界闻名的荷兰MVRDV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平静地说,“如果只有一件事是我从不畏惧的,那就是未来。我只把它看作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不断进步的技术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人们也可以更理性地
期刊
克罗地亚艺术家Dragana Sapanjos用蛋糕塔的形象创作,暗示当下社会自我狂欢的场景。  “这就像一段悠长的旅行”,Dragana Sapanjos这样形容她的设计之路。这位来自克罗地亚的艺术家曾就读于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Brera),学习表演和雕塑,对于这两者的关系,她如此说:“你停下来喝杯咖啡,稍作休息,当你回到同一辆车上时,一切
期刊
一水的旅行,似乎只与一物有关:荷。这位著名摄影家,按了30年快门,所拍之人之物包罗万象,却只有荷,成为他永恒的缪斯。“初见莲花,还少不更事,但它亭亭净植的模样,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从此,不论春、夏、秋、冬,莲的孕育、盛放和衰败,他都心领神会地用相机记录着。某日,一水无意中将一张《一笔禅心》放在微博与微友共享,不料竟引来转发无数,更有甚者为其颂词赋诗。  “我会围着莲花池一圈一圈地转,和每一朵莲花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