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确定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及教学特点,说明了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了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机电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课程 课程改革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兴起的一个传统专业。为使其专业培养目标尽量定位准确,我校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职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该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我们感到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第一要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念;第二要注重市场调查,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第三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第四要有一支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出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机电一体化支柱产业的需要,下面我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一、由职业分析确定培养目标
我校围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进行分析,确立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敬业爱岗,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智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到岗后能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操作、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车间的现场服务与技术管理等工作。调整后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调整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确保教学内容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让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适时对口就业。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
传统办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以学科体系设置课程。所以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优化整合相关课程,以大专业招生,小专业分流,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科学体系。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1.厚基础。
重视各基础文化课,加强基本功训练,达到教学要求的统一测试水平,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目前生源参次不齐,重点课程应采取分层教学、层间滚动的方法,体现因材施教,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给学生多重选择,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毕业后可以就业,也可以升学。
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形成技术基础平台,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能适应某一岗位群,适应社会,要求做到快速转岗,并不断引进新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2.多模块。
模块化是为配合各专门化而建立的,各门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形成多种模块,力争达到每个模块的教学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各门课程之间的过渡课,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模块具有可调节性。
3.重技能。
技能训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衡量标准,形成各种技能训练的鉴定制度。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该专业覆盖面宽,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涵较多,课程设置组织困难较大。除根据“厚基础,多模块,重技能”的模式去组织教学外,还必须注意强调以下特点。
1.夯实基础,着眼未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流动的加快,勿庸置疑地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因此,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应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育的要求来安排。其中,要加强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所有的文化基础课程都必须列作必修课。
2.注重面宽,深浅适宜。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高,但知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要求达到传统的高级工水平,但技能的面要很宽,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在专门化课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实际和市场的变化,按照“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教学要求,强调适当综合化和适当实施化。适当综合化是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形成新的系统性;适当实施化是强调专业课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和业务工作,而对依据的理论主要从功能上、适用条件上和运用程序上去把握。
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还可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以开阔学生眼界。如可以开设一些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社交方面的课程,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包括专题活动)。
3.融入“四新”,着眼先进。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能及时吸纳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汲取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注意开发新课程。
4.强调实践,着眼技能。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这一目标要求,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训课时,实训课可以达到专业课程总学时的75%;二是要根据专业的教学需要,尽可能单独开设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同时,在相关的课程开设以后,原则上每学期都应安排一次综合实习。
技能培训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并取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以满足就业需要。
5.转变观念,改革教法。
实现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并配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目前,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课程实际指学生所接受的东西而不是教师有意呈现的东西。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引起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权威者角色功能的削弱。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在能力本位教育中,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在建立了完善的学制后,学生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学习)均能得到认可。我们在实践新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体会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淑玲.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职业,2007,(27).
[2]刘哲.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 机电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课程 课程改革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兴起的一个传统专业。为使其专业培养目标尽量定位准确,我校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职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该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我们感到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第一要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念;第二要注重市场调查,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第三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第四要有一支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出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机电一体化支柱产业的需要,下面我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一、由职业分析确定培养目标
我校围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进行分析,确立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敬业爱岗,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智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到岗后能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操作、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车间的现场服务与技术管理等工作。调整后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调整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确保教学内容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让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适时对口就业。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
传统办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以学科体系设置课程。所以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优化整合相关课程,以大专业招生,小专业分流,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科学体系。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1.厚基础。
重视各基础文化课,加强基本功训练,达到教学要求的统一测试水平,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目前生源参次不齐,重点课程应采取分层教学、层间滚动的方法,体现因材施教,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给学生多重选择,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毕业后可以就业,也可以升学。
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形成技术基础平台,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能适应某一岗位群,适应社会,要求做到快速转岗,并不断引进新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2.多模块。
模块化是为配合各专门化而建立的,各门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形成多种模块,力争达到每个模块的教学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各门课程之间的过渡课,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模块具有可调节性。
3.重技能。
技能训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衡量标准,形成各种技能训练的鉴定制度。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该专业覆盖面宽,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涵较多,课程设置组织困难较大。除根据“厚基础,多模块,重技能”的模式去组织教学外,还必须注意强调以下特点。
1.夯实基础,着眼未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流动的加快,勿庸置疑地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因此,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应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育的要求来安排。其中,要加强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所有的文化基础课程都必须列作必修课。
2.注重面宽,深浅适宜。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高,但知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要求达到传统的高级工水平,但技能的面要很宽,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在专门化课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实际和市场的变化,按照“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教学要求,强调适当综合化和适当实施化。适当综合化是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形成新的系统性;适当实施化是强调专业课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和业务工作,而对依据的理论主要从功能上、适用条件上和运用程序上去把握。
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还可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以开阔学生眼界。如可以开设一些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社交方面的课程,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包括专题活动)。
3.融入“四新”,着眼先进。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能及时吸纳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汲取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注意开发新课程。
4.强调实践,着眼技能。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这一目标要求,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训课时,实训课可以达到专业课程总学时的75%;二是要根据专业的教学需要,尽可能单独开设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同时,在相关的课程开设以后,原则上每学期都应安排一次综合实习。
技能培训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并取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以满足就业需要。
5.转变观念,改革教法。
实现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并配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目前,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课程实际指学生所接受的东西而不是教师有意呈现的东西。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引起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权威者角色功能的削弱。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在能力本位教育中,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在建立了完善的学制后,学生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学习)均能得到认可。我们在实践新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体会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淑玲.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职业,2007,(27).
[2]刘哲.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