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2年,一名叫黄鹤廷的广东人在环游世界很多年后自新西兰南岛北端的尼尔森弃船登岸,成为第一位移民这个国家的中国人。新西兰开国于1840年,那一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毛利人与大英帝国签订了《怀当义条约》,这份历史性文件的签署标志着新西兰从此为大英帝国所辖,文件本身也成为新西兰作为二元文化之国的立国基石。随后,大批英国移民纷至沓来,黄鹤廷以华人之身、一己之力,抢摊登陆,也可谓捷足先登了。
  然而,大量中国人移民新西兰的历史则推迟了20余年。一切,开始于黄金。1866年初,第一批广东籍华工出现在南岛奥塔哥金矿场,他们为经验丰富的淘金工,一行12人。应当地商会组织特别邀请,他们其实是从塔斯马尼亚海对面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金矿区辗转而来。自此,新西兰华人的历史全面揭开。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华人的历史甚为相似,早期移民新西兰的华人主要源于广东;华工最先远赴加利福尼亚淘金,其后,他们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各地金矿场。华人大批到来,引发白人主宰的新世界四国开始制定实施一系列排华法规法案,以控制华人移民。直至20世纪后半叶,四国政府分别顺应其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及经济需求而渐次调整移民政策,主要表现为摒除种族歧视成分的陋规,吸纳非欧裔专业人士及家庭团聚类移民,四国华人人口才终得以激增。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繁衍生息,今天,新西兰境内的华人人口约17万之多,约占该国总人口的3.7%。虽然总数依然微小,但在种族繁多的新西兰,华人为该国仅次于英裔与土著毛利人的第三大少数民族。虽然新西兰华人通常泛指拥有华人血统的特定族裔,但新西兰华人人口组成复杂,大体包括土生华人,即早期移民的后裔,以及新时期移民。后者大多于1980年代后期抵达,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各国。
  新西兰华人的历史除了极少数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外几乎不为公众所知,尤其在他们的祖国—中国,即使在他们的发源地—侨乡广东。一个偶然的机缘促成,两位新西兰学者决心合作尝试一件学者通常无暇着手的事情—以精心挑选的艺术照片完整呈现新西兰华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身为华裔的我自2005年开始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行有关新西兰华人的社会史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修改成书出版以后,2013年9月,我来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及华商研究中心继续从事海外华人历史研究,目前是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尽管我在清华大学的研究重点为晚清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澳新两国华人历史更多了解,接触资料更翻新,我越发坚信直观且记录细节的影像对研究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我的合作者约翰· 特纳(John Bunty Turner)为新西兰著名摄影史专家,策展人,长期担任新西兰《摄影论坛》杂志主编,在奥克兰大学伊莱姆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执教40年荣休后,他选择在北京定居。于是,一场曲折艰辛的旅途就这样从北京启程。
  我们的合作非常默契。2015年初,我们开始讨论策划这个展览的历史内容,并从自己多年研究所累积的记忆当中搜寻可能展示的精品照片,在形成了一个粗略计划以后,我们开始以电话、电子邮件、面见的方式联系新西兰全国各地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者以获取版权许可用于展览及图录出版。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其中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想象,原因纷繁:或则照片年久遗失,或则品质欠佳不宜摄影专业性展览,或则持有者已亡故,线索终断,而最主要的困难则是,作为独立策展人,我们缺乏资金外援。多次往返于新西兰与北京之间、新西兰国内主要城市间的旅行、协商及购买照片版权使用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金钱以及大量时间的投入,而我们同时还需要兼顾完成手上其他的工作。


  尽管如此,我们的项目计划也收获到来自新西兰各方面意想不到的热情支持。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拓荒者,现已八十高龄的伍德明(James Ng) 先生首先慷慨提供资讯。众多早期移民的后裔热心协助,甚至无偿提供照片使用,而早期移民后裔的代表机构华人人头税历史遗产信托基金会(Chinese Poll Tax Heritage Trust )则批准了我的资金申请。在华人国会议员杨健博士的引介下,新西兰文化遗产部长玛姬·柏利 (Maggie Barry) 女士亲自致信我给予鼓励与支持,一直热心于中新两国文化交流的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丽贝卡·尼德汉姆(Rebacca Needham) 女士、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John McKinnon ) 先生、大使馆一等秘书玛丽莎·克劳弗德 (Melissa Crawford) 女士一并伸出了援助之手……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在上万余幅照片(包括底片)中精选出120余幅,这些照片来自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 、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奥克兰战争纪念馆等遍布全国17家收藏机构及多位私人收藏者。为表示支持,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奥克兰战争纪念馆、奥克兰图书馆、格力茅斯历史博物馆、奥塔高移民博物馆以及丹尼丁中国花园六家机构除积极协助搜寻照片以外,还慷慨免去版权使用费。而奥克兰战争纪念馆图片收藏部负责人肖恩·西根斯(Shaun Higgins) 先生更是古道热肠,挚诚有加,甚至向我无偿提供该馆特藏影集的高清扫描;于是,享誉世界的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于1870年前后所拍摄到的中国(包括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重见天日。
  2016年10月21日至2017年1月21日,《异域拾珍1842-2016 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影像展》在位于北京以专门展现海外华人历史为重心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由于展览内容线索繁多,我仅在此以有限篇幅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简介。展览将从第一位华人移民黄鹤廷的肖像开始,渐次展现他的英裔妻子以及他们混血子女,而后,观众可直观感受其在异国他乡成功的移民生活。然而,黄氏的移民经历并不具备普遍性,大量华人以淘金客身份抵达新西兰,那么,他们登陆该国后的境况如何?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亦是业余摄影师的唐愿高牧师以其广角镜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收获黄金、衣锦还乡,虽然是每个华工的梦想,但现实中,失败者其实比比皆是,最终客死异乡而沦为野鬼孤魂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前世今生的命运又怎样?两位阴阳相隔百年的华洋摄影师将向我们讲述同一个故事(百年前的照片出自伯顿兄弟摄影室,当代的是何经棠的作品),关于百年前汪洋中的一艘沉船,以及最近它的浮出水面。历经几代人的移民、同化与华洋通婚,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从金发碧眼的新西兰人身上触摸得到中国人的血脉?一个典型华人家庭的近百年演变侧影或许可提供答案。疑问还有,少数了解新西兰社会的中国观众也许想知道,同样为白人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人与土著毛利人是否有过任何的交结与融合?重温华人菜园中的浪漫影像或将启发我们探究一段更为尘封的历史……




  本展览以反映华人社会生活为主题的历史照片为主要形式,内容覆盖早期淘金时代所生成的华人社会,其发展与演变;在注意时间连续性的同时,展览对新移民的呈现更强调群体组成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代表性。作为策展人,我与约翰· 特纳力图引领观众回望经典瞬间,以摄影艺术再现华人移民定居新西兰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不同于常规性历史展览,这也将是新西兰摄影史的一场特别回顾。除欣赏照片了解历史以外,在现场观众还会听到并看到有关新西兰华人的一些声像资料。由于品相上乘的原版历史照片异常珍稀,展览中仅少量出现,而其余大多数历史照片只能以精心制作的复制品形式呈现。此次展后,全部复制品将作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品留存。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票据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中产生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流通证券,是一种信用工具和流通手段。它的流通性是票据得以存在的主要方式。票据抗辩限制规则是票据制度中的重要组
在国际怖主义犯罪日益猖獗的今天,国际社会对此投入的关注与精力也越来越多,对预防和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却忽略了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救济。对人权的保护已
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火灾动态模拟是一种以火灾中流体运动为主要模拟对象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本文通过应用FDS建立了一套接近于真实核电站主储油罐间火灾情景的模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传统的以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多边的经济关系,不能有效的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来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