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群弄“缆”的汉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cyqi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底光(电)缆如同大海的“神经”,把两块陆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烟波浩淼的渤海深处,有这样一支专门担负海底光(电)缆维护的分队,他们常年与狂风恶浪为伴,航迹遍布祖国东部海区,被海岛官兵誉为“大海神经守护神”。近年来,他们又着眼部队建设需要,不等不靠,大胆转型,在波谷浪峰间书写下一个个忠诚使命的传奇。他们就是济南军区某要塞区水线队官兵。近日,记者走进了这支部队。
  渤海,这片内陆海区,一到冬季便失去了往日的矜持。来自北方的寒流从这里长驱直入,不时搅得海上浊浪翻滚,经常十天半月见不到一条船。这次上岛采访,因为赶上大风天,进岛的民船已经停航。就在记者徘徊在军港码头的时候,一艘准备进岛避风的布缆船开了过来,记者才算顺利进岛,零距离与神秘而又忙碌的布缆兵接触。
  曾经的激情岁月
  碧海、蓝天、波涛、海岛,正当记者准备用镜头记录这美丽的景观时,只听“砰”的一声撞击,身体突然失去重心,随即左右摇摆起来,原来是遇到了大风浪。跟艇出航的水线队教导员孟令才告诉记者,对于每年7级以上大风近150天的渤海来说,这点“小风”不算什么。
  透过船艇舷窗,记者亲身感受到了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海面上,汹涌的波涛如一座座突兀的山丘,庞大的钢铁船体先是被高高托起,随即猛然砸下,向一侧船舷倾斜,紧接着是一阵剧烈的震动。记者不禁联想到驻地老渔民的一句话,“宁上高山放驴,不下北海打鱼”。
  海上航行艰苦,但这难不住我们的水线兵。孟教导员介绍说,以前的海缆容易受到大风大浪的破坏,所以大风警报一来,人家的船儿要进港避风,布缆船却出航作业,这对水线兵是一种考验,不仅要具备很强的抗眩晕能力,还要有在大风大浪的天候作业的专业本领。为此,水线兵有了专门的 “船动兵不动”训练,如今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项必修课。
  列兵单玉强讲述了一次揪心的经历。去年9月,上级命令他们赴黄海某海域参加光缆维护任务。由于途经某复杂海域,再加上大风天气,船艇航行极为艰难。面对翻腾不息的怒涛,小单最初的新鲜感荡然无存,恐惧一阵阵袭上心头,不久就觉得头重脚轻,双腿发飘,内脏翻江倒海,肠子像打了麻花,趴在船舷上吐了起来,吐干了胃里的食物又吐清水,吐干了清水吐胆汁,吐得浑身无力,死去活来。小单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当时跳海的心都有了。”
  这时,老水线兵们放下手里的活,用早准备好的背包绳把同船的新兵们一个个捆在栏杆上,直到码头才松绑。这个安全有效的办法,大家都美其名曰:“船动兵不动,兵动船不动。”大家说的虽然轻松,但记者深深知道,那种求生不能,欲死不得的滋味,只有水线兵自己才真正懂得。
  风里来,浪里行,水线兵在风口浪尖上演绎着一个个传奇。有一年冬季夜晚,驻地长岛与外界连接的唯一一条供电电缆长山尾段突然中断,整个岛上陷入瘫痪,每天经济损失高达百万。时值隆冬,故障处又位于黄海、渤海交界处,风大流急、暗礁密布,稍有不慎,就可能船毁人亡。
  时间不容他们多想,16名官兵毅然跳上仅有40马力、12米长的木质小船,打着手电快速作业。小船一会儿被推到浪尖,一会儿又重重摔下,接续电缆异常困难。就在这时,12名官兵自觉抱成一团,把接续作业的4名官兵紧紧围住,用身体搭起一堵“人墙”。浪头一个接一个地从官兵背上滚过,棉衣一会儿就全部湿透,结满了冰碴子,冻得牙齿咯咯打架。经过5个昼夜的抢修,水线兵们终于接通了长岛县停电后的第一束灯光。岛上的居民为了庆祝,点起了鞭炮,然而此时,疲惫不堪的水线兵们,已经依偎在船舱里睡着了。
  航行一路,记者所见所闻的都是水线兵们笑傲苦难、驰骋海疆的传奇故事。孟教导员介绍说,水线兵一有任务就是“急事”,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由于海上条件有限,吃烂菜、喝咸水、看“晚报”、睡“天房”是常有的事。水线兵们坦言“苦”,可听他们忆苦的语气,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和乐观。
  不畏风浪,奋起扬帆,驶过的是一片金色的航迹。下船后,记者来到这个水线队荣誉室,看到了一连串的光荣记录:铺设了全军第一条四芯音频海底电缆,为驻地长岛铺设了第一条电力电缆和通信电缆;自1995年至今,担负海缆维修任务的水线连连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后7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那段光环褪去的日子
  在谈到水线兵荣誉的时候,当了半辈子水线人的工程师姜元强告诉记者:“水线兵的荣誉是靠干出来的,不干,半点也不会有。”
  是啊,建队以来,他们守护着近1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缆,先后参与海底电缆维护100余次。然而,自2006年起,那一直萦绕在水线兵头上的光环却突然褪去。原来,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不断加速,原有的海底电缆已经难以满足信息传输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海底光缆的兴起。
  “海底光缆”,面对这个新鲜而又陌生的名词,水线兵们愣住了。由于编制、装备、技术,都是为海底电缆作业配备,对于光缆,他们是一窍不通。而此时,即使是国内,也只有几家大型公司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对于他们这支“一穷二白”的小分队来说,想进入“海底光缆”领域,简直是痴人说梦。
  水线连指导员李冰说了一件事。那年,部队要铺海岛通信光缆,上海一家公司出口就要上千万,丝毫没有还价的余地。部队嫌价格太高,没想到地方老板撂下一句话:“有本事你们自己铺。”这件事深深地刺痛着官兵。他们确实没有这个“本事”。那阵子,看着地方公司船舶忙忙碌碌,而一向打头阵、挑重担的他们只能靠边站,水线兵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
  当了16年水线兵的郭汉武,曾是闻名全军的海底电缆修理专家,先后30余次参加电缆抢修任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郭感慨地说:“仿佛一夜之间,感到自己的技术没有了用武之地。”
  “水线队没用了”、“干不了活,还不如解散了”……面对人们异样的眼神,水线兵们陷入沉思:难道自己也要像这海底电缆一样,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了维护任务,不需要再搏击风浪,每天只有起床、操课、吃饭、睡觉……水线兵们过上了一段“悠闲”的日子。习惯了风口浪尖的水线兵又岂会安于这种“悠闲”,“我们必须转型。坐等只有死路一条。”中队党委会上,“一班人”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一天清晨,水线队突然吹响了紧急集合哨。当全体水线兵整齐列队时发现,摆在眼前的是一排的海底电缆维修工具和一摞的奖状、锦旗,这些熟悉而又亲切的“老战友”曾代表着他们的骄傲。“把它们都搬到仓库。从今以后我们的目光要瞄向光缆。”队长钱兴宽郑重地向官兵们宣布,“水线队要全面转型”。
  转型路上的水线兵
  “转型”,谈何容易!没有海底光缆方面的装备、人才、教材,对铺设光缆一窍不通,如何实现这个跨越,如何转型?就在中队党委抛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一个个问号也跟着跳了出来。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一次,水线兵们想到地方光缆修理船舶上看一看,人家的回答却是“NO”,说是技术保密。
  求人不如求自己。为了弄清楚海底光缆修理工序,队里专门组织人员到院校购买相关书籍,买不来的他们就借、借不来他们就复印。由于军内外还没有专门的海光缆维修教材,他们就组织人员一边学习,一边编写教案。那阵子,队里学习光缆知识蔚然成风。一次,排长王春雷半夜查铺,发现战士王晓正断断续续地说着光缆词汇,走近一看,原来小王是在说梦话。
  海底光缆修理需要很多专门设备,每件都是价值不菲,有的只能一次性使用。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维修成本,他们决定自己攻关,自己设计修理工具。没有现成的图书资料,没有可供拆卸的部件,他们就成立了4个攻关小组,到互联网上搜集资料、下载照片,掌握工作原理后又对其进行简化,设计出了多功能光缆作业平台、环形液压钳等适合海岛浅水作业的工具,使光缆维护成本降低了70%。
  经过两年的沉默,涅槃重生的水线兵们已经踌躇满志。他们急需要机会去证明自己。2008年,他们成功完成光缆快速布设实验。2011年,军区某大项演习前夕,通往某驻军岛屿上的战备光缆被地方渔船挂断。断口处海况复杂、水流湍急,极不适合光缆维护工作。而海底光缆修理对海况又要求极高,切口处的丝毫碰撞都会造成损耗,从而严重影响通信质量。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主意:“这个任务不能接,你们是第一次执勤,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水线兵从来不说‘NO’。”他们拒绝了,他们等的就是这次机会。当一名上级首长问他们“能不能修的时候?”水线队“一班人”立下了军令状。
  复杂的海况、层出不穷的难题,一个个接踵而至,水线兵从容应对,历经3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在演习前一天修复完毕,使通信损耗率在0.06%以内,完全符合通信标准。那一刻,许多老水线兵的眼睛湿润了。
  历练中的水线兵逐渐走向成熟。去年,他们又承接了某军民两用光缆路由改道任务。之前,通信公司宣称,如果光缆在施工中中断,损失将是以秒数计算。他们在攻克了10余个技术难题后,成功完成任务,受到军地领导称赞。
  如今,每名水线兵都能熟知海底光缆维护知识,一大批技术骨干正在任务实践中脱颖而出。上等兵鲍锐虽然学习不到一年,但已多次参加维护任务。对于学习海底光缆技术,他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跟打‘魔兽’游戏差不多,刚开始看着复杂,熟练了也就成了‘高手’。”
  水线兵的期盼
  历经风雨,水线兵又一次站在了荣誉的领奖台上。可是这次,他们少了几分兴奋,多了几分忧虑。钱队长告诉记者,虽然第一步成功了,但转型之路依然漫长,特别是人才、装备、技术上的矛盾依然突出。
  JG175船是一艘超期服役5年的老式布缆船,虽然经过了一些改装,可技术性能已难以满足复杂海况要求。2009年,该船奉命去某海域执行光缆快布任务,当船艇航行至素有“鬼门关”之称的某狭长水道时,船艇主机突然停车。当时,船体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礁石、养殖区,中间是湍急水流,情况十分危险。幸亏枪帆班长崔俊强及时采取了抛锚停车的办法,稳住了布缆船。这件事虽说是有惊无险,却也给他们警醒:布缆船艇老旧过时,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布缆任务。
  还有一件令水线兵忧虑的事。他们用“土办法”制作的修理工具,因为维修效率低、稳定性差,很难跟上现代战场的快速节奏。四级军士长李海滨告诉记者,虽然这两年上级配发了光纤熔接机等新装备,但由于信息化含量高、有的还是进口设备,又没有教材、缺少培训,一些新装备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
  测试班长、中士李宝磊告诉记者,人才匮乏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他参加过总部组织的专业培训,可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多、不成系统,只能是学个“皮毛”。上士班长季一方感慨地说:“要是能给我们换上新装备,再进行充分的专业培训,我们有信心完成各项任务。”此时此刻,记者感到,水线兵的转型之路虽然艰辛,但他们有信心闯过。
  夕阳西下,就在记者准备离开小岛时候,从军港上传来一阵阵雄浑的“水线兵号子”:
  天蓝蓝,海蓝蓝,
  天边有群弄缆的汉;
  风怒号,浪怒号,
  礁边起航了布缆的锚;
  ……
其他文献
爽“淘乐”、玩网游、“织围脖”……这些以往战士们在军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成为南京军区海防某团官兵们的幸福事。  前不久,南京军区海防某团对政工网进行了成功改版,面对一个个全新的板块和栏目,官兵们都反映:有说不完的“精彩”,有道不尽的“网乐”……  军味网游“火”士气  “还以为部队的网游不给力,没想到政工网上的游戏都这么带劲,特别是军区研发的《光荣使命》更过瘾,游戏里的作战进程、战术动作、指
期刊
在秦岭深处,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与深山为伍,与油罐为伴,守卫着蓝天战鹰的“血液”,他们深山铸信念,精武写忠诚,为人民空军高飞远航加油。他们就是兰空某油料技术保障大队,他们有一个自豪的名字——深山油料兵。  入九的秦岭深山,寒意袭人,早已枯黄的树枝在风中摇曳,昨夜的湿气还未消散,山头就出现了油料兵们忙碌的身影,在队长武英杰的带领下,他们穿梭在山林云雾之中,开始了一日的检查维护。  “健康顾问”:
期刊
打那以后,“能修吗?”霎时成了全队热词,谁有什么东西坏了,只要老司在场,劈头就是一句,“能修吗?”  老司,河南信阳人也,身长八尺,年二十有二,小麦色皮肤,骨骼精壮,肌肉紧凑,常以极品男人自诩。老司平时话不多,然每一语出,皆成一时“佳话”,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广为传诵。  大二上学期,周末,一个全队尽情休闲的晚上,新调来的副大队长一身便服,光临我队视察。老司是四班班长,正带领本班七员大将和对面的三班C
期刊
编者按: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承载着无数的追求和梦想,这30年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充分在这个时间段里快速更新和蓬勃发展,同时这“三代”之间也产生了“代沟”,但在军营这个“大熔炉”,这三代兵填掉“代沟”、抹平“棱角”,他们在生活中如何相处,工作中如何“补台”?近日,记者走进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战士宿舍,感受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融洽氛围,让我们听
期刊
珞珈山脚,东湖水畔有这么一支部队,他们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舟桥装备,能应时应势在23分钟之内搭起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桥上能走重型装甲车,如果铺上铁轨,火车可呼啸而过……他们是战时将长江以及祖国诸多江河南北东西相连接的纽带。当听完部队介绍而我又不甚清晰明了时,“锁江龙”这是我能想到的对他们的唯一形容词。  中国有北湖吗?没有。  中国有西湖,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故事让这湖成了知名的旅游景点;有南湖,只要是共产
期刊
10个人,10年,只为了赢得10秒的喜悦。乍一听,这个命题有些牵强。然而,这就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状态。科研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能静下心、耐住性子,完成使命。10年的奋斗,最终赢得的或许只是10秒钟的喜悦,但他们觉得值得。这就是科研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作为地空导弹兵部队的撒手锏武器,某新型导弹系统要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就必须保证各火力单元之间信息高速可靠的互连互通。
期刊
本期推荐院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文图:张锦星  这儿是黄土高原一隅,俯视那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兵马俑方阵,你会对中华民族伟大的古代军事史投去敬重的目光。这里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宫殿阿房宫的遗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83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在这块土地上横空出世!建校以来,一茬茬领导班子夙夜为公,一批批教职员工春蚕吐丝,默默奉献,潜心科教,一届届学子鲸
期刊
他叫周迪,虽然被战友们誉为“鹰眼狙击手”,但他却从没有拿过狙击步枪。  数十个专业密切协同,百余名官兵全心付出,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发射导弹摧毁目标。而周迪要做的就是找到目标并跟踪瞄准。导弹引导,周迪在这个核心作战岗位上表现得成功而出色。  有人说,他天生就有灵气,总是能如同鹰眼般快捷准确地分析、判断并捕获目标。入伍近10年,他主打20枚国产某新型导弹,发发命中,同时创造多项新装备战斗纪录,填补多项
期刊
“她拿奖拿到手软了!”成都军区某通信团“模范话务连”一号台中士班长王仕薇,被战友们称为“怒放的花儿”,连队板报、橱窗、网站首页,凡能露脸出彩的地方,都有她靓丽的“花姿”。  入伍6年,先后夺得300多个第一,3次斩获全军话务专业比武金牌,17次在军区比武竞赛中夺魁,19次蝉联全团专业考核冠军。这些听起来近乎是神话的奇迹,是一名来自云南大理的回族女兵创造的训练纪录。  “双核CPU”  王仕薇的业务
期刊
作家刘兆林起步于内蒙古索伦河畔原守备三师炮兵团,从战士、班长、干事至著名作家,其置根边疆、逆境成才的个中艰辛与心路,同《啊,索伦河谷的枪声》等作品一道,至今仍鼓舞着诸多文坛新兵。冬雪压枝之际,在刘兆林的“听雪书屋”,笔者欣闻了如下故事。  【人物名片】  刘兆林,黑龙江省巴彦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啊,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不悔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