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文化潮流下,女性主义文学不知不觉在商品市场中迷失, “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成为诟病。因此女性文学新发展需要理性,需要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艺术的“洁净”,寻求与大众文化的双赢互惠,这才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出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品;女性文学;净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时代来临,任何文学都无法回避大众文化,也无法脱离其影响,在此情境下,女性文学应如何回应大众文化潮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确实值得深思。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①因此大众文化不仅是通俗文化、传播文化的体现,也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体现。不可否认,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可以在杂志、网络等大众文化载体中展现自己的个性,抒写自己的话语。正如伍尔芙所说:“一旦妇女获得了她们许久以来一直剥夺了的东西——闲暇、金钱以及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的时候,她们将会涉猎更广泛的文学体裁,不仅写小说,还要写诗歌,文学批评和历史。写出质量更佳、数量更多的小说。”可以说女性文学写作因为大众文化而变得活跃。但在浮躁的大众文化下,很多作家包括女性文学作家创作开始与商业市场相伴而行。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质,“艺术已经失去了自由和超越的品格,不再是独立的、自主的和自律的东西,沦落为商品和消费品。这就是大众文化给艺术带来的异化。” ②因此,在大众文化潮流中,女性文学是处于引导地位还是被大众文化所引导,这其中的界限难以明确述说。女性作家很容易在商品市场中迷失方向,不知不觉成为商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作品被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欲望挟持,女性文学中的“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80年代中后期,王安忆、铁凝等女作家通过描写身体,暴露内心欲望等来强化性别意识,挑战男权叙事的修辞方式,用“身体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带来了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女性经验和表达方式。但到了世纪之交,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表达身体经验的女性文学作品趋向肆意放纵,将肉体和性作为作品的看点和噱头。女性身体、性、欲望等被商业包装和改写,甚至很多年轻的女性作家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关注度,而去自觉迎合这种商业的炒作和利用。女性文学“从建设性转向消费性,从抗俗转向媚俗”,“不再有理性的闪光,而仅仅是感官欲望的‘尖叫’和‘疯狂’”,“完全放弃了历史的牵连与道、灵魂的责任,也没有情感的羁绊与文化批判的使命,从而成为消费主义欲望的一个载体,时尚化的一种奇观。” ③
“私人化写作”初衷是借写“私生活”来对抗伦理化、道德化的公共话语对女性话语权的屏蔽。“私人化写作”的作品中出现的私人经验和私人意识一般存在于女性的内心深处,但是对其详尽地描述却在无意之中成为男性偷窥女性内心隐私的一个绝佳方式。很多女性作家为了一己之私,一次次在作品中展示女性内心隐秘的欲望和经验,挑起大众对于女性内心欲望的猎奇心理。因此,当代的女性私人化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让女性话语在男权主流文化中取得令人尊重的一席之地。
当代的女性文学写作到底应该怎样突围出这种奇怪的圈子?怎样才能真正改变男权社会专制的现象,做到为女性赢取真正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将眼光投女性作家本身。
杰姆逊在《文化转向》一文中指出:“的确,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清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并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 ④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在市场经济中重视其商业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艺术,包括女性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正是由其艺术价值所承担,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不是别的,也是其艺术价值。” ⑤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是正常的,所以商品性不是造成当今文学作品日益走向堕落的必然和唯一因素。
但是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着它不可能从女性角度来真正审视女性,而是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来关注女性的。追根究底,身处大众文化潮流中女性作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代女性文学作家应该追求女性文学的“洁净”即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作品艺术要纯净无杂。
首先,女性文学作家应该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积极让女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关怀,努力寻求关于女性价值的积极意义。女性文学作家还应积极在文学与市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不管是影响与反影响,还是渗透与反渗透,都不仅仅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女性文学作家不能毫无节制地展示女性身体、私人经验欲望,或是在金钱、市场和名誉的诱惑下迷失方向,背离写作初衷。另外,女性文学作家不能固执地把自己的写作疆域框定在女性的身体、女性的私人化生活上,在狭隘空间中闭门造车是不能真正抒写出复杂的女性问题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空间,走向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等与男性话语密切相关的领域,才能使写作不断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将笔触触及传统文化深处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处,以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从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问题和思考容纳到文本当中,让女性的呐喊意义更加深重,更加深入骨髓,更加震撼人心。
其次,女性文学最终的价值诉求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当代女性文学作家深思的问题,这关系到女性文学最终的发展方向和态势。当代很多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女——男二元对立结构以解构代替男——女这种传统性别结构,形成剑拔弩张的两性对立的紧张态势。有些作品以夸大女性的优越感来打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轻视,或者在作品中将男性逐出文本,即使男性在场也是将其塑造成丑恶、虚伪等否定的反面形象。虽然这极大宣泄了女性对于男权世界的不满,高呼了女性的声音,但是这些现象在颠覆男权专制的同时也暴露出取代男权的话语霸权倾向。女性文学最终的价值诉求需要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解构拆解,或者颠覆性大于建设性,女性文学会沦为一场歇斯底里地痛斥男权文化的批判大会,女性的写作的客观性必然会被其偏激、愤怒的心态所扭曲,使得女性主义写作路子越走越歪斜,最终走向不归路。
女性文学作家应“超越单纯的女性主义的性别立场和视角,进一步引入双性别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走出女性主义的狭小疆域,确立更宽容、更博大的批评心态。” ⑥伍尔芙的“双性同体”观点亦是希望女性文学写作中对男性文化的态度应采取对话式,树立超越性别的写作姿态,而不是分裂对抗。
无论在任何领域,女性主义文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要证明女性一定优于男性,也不是矫枉过正地报复和泄愤,用女权代替男权统治这个社会,而是用客观写实的叙述方式告诉世界,女性同样是坚强伟大的,她们有着男性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女性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男性和女性应该各自站在自己的价值高地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平等友爱,和睦共处。女性不再因为她的社会性别而被轻视和蔑视,她应该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在二十一世纪大众文化潮流中,机遇与挑战并重,浮躁与喧嚣并行,女性文学需要沿着理性的路子谨慎走下去,追求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艺术的“净炼”,让具有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学成为宣扬女性主体意识,促进男女真正平等的有力载体,实现女性文学与大众文化双赢互惠。这才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出路。
注释:
①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②⑤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③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④[美]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⑥ 王春荣.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08(6).
(作者简介:刘煜超(1988.8-),女,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品;女性文学;净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时代来临,任何文学都无法回避大众文化,也无法脱离其影响,在此情境下,女性文学应如何回应大众文化潮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确实值得深思。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①因此大众文化不仅是通俗文化、传播文化的体现,也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体现。不可否认,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可以在杂志、网络等大众文化载体中展现自己的个性,抒写自己的话语。正如伍尔芙所说:“一旦妇女获得了她们许久以来一直剥夺了的东西——闲暇、金钱以及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的时候,她们将会涉猎更广泛的文学体裁,不仅写小说,还要写诗歌,文学批评和历史。写出质量更佳、数量更多的小说。”可以说女性文学写作因为大众文化而变得活跃。但在浮躁的大众文化下,很多作家包括女性文学作家创作开始与商业市场相伴而行。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质,“艺术已经失去了自由和超越的品格,不再是独立的、自主的和自律的东西,沦落为商品和消费品。这就是大众文化给艺术带来的异化。” ②因此,在大众文化潮流中,女性文学是处于引导地位还是被大众文化所引导,这其中的界限难以明确述说。女性作家很容易在商品市场中迷失方向,不知不觉成为商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作品被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欲望挟持,女性文学中的“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80年代中后期,王安忆、铁凝等女作家通过描写身体,暴露内心欲望等来强化性别意识,挑战男权叙事的修辞方式,用“身体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带来了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女性经验和表达方式。但到了世纪之交,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表达身体经验的女性文学作品趋向肆意放纵,将肉体和性作为作品的看点和噱头。女性身体、性、欲望等被商业包装和改写,甚至很多年轻的女性作家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关注度,而去自觉迎合这种商业的炒作和利用。女性文学“从建设性转向消费性,从抗俗转向媚俗”,“不再有理性的闪光,而仅仅是感官欲望的‘尖叫’和‘疯狂’”,“完全放弃了历史的牵连与道、灵魂的责任,也没有情感的羁绊与文化批判的使命,从而成为消费主义欲望的一个载体,时尚化的一种奇观。” ③
“私人化写作”初衷是借写“私生活”来对抗伦理化、道德化的公共话语对女性话语权的屏蔽。“私人化写作”的作品中出现的私人经验和私人意识一般存在于女性的内心深处,但是对其详尽地描述却在无意之中成为男性偷窥女性内心隐私的一个绝佳方式。很多女性作家为了一己之私,一次次在作品中展示女性内心隐秘的欲望和经验,挑起大众对于女性内心欲望的猎奇心理。因此,当代的女性私人化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让女性话语在男权主流文化中取得令人尊重的一席之地。
当代的女性文学写作到底应该怎样突围出这种奇怪的圈子?怎样才能真正改变男权社会专制的现象,做到为女性赢取真正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将眼光投女性作家本身。
杰姆逊在《文化转向》一文中指出:“的确,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清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并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 ④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在市场经济中重视其商业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艺术,包括女性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正是由其艺术价值所承担,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不是别的,也是其艺术价值。” ⑤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是正常的,所以商品性不是造成当今文学作品日益走向堕落的必然和唯一因素。
但是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着它不可能从女性角度来真正审视女性,而是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来关注女性的。追根究底,身处大众文化潮流中女性作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代女性文学作家应该追求女性文学的“洁净”即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作品艺术要纯净无杂。
首先,女性文学作家应该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积极让女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关怀,努力寻求关于女性价值的积极意义。女性文学作家还应积极在文学与市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不管是影响与反影响,还是渗透与反渗透,都不仅仅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女性文学作家不能毫无节制地展示女性身体、私人经验欲望,或是在金钱、市场和名誉的诱惑下迷失方向,背离写作初衷。另外,女性文学作家不能固执地把自己的写作疆域框定在女性的身体、女性的私人化生活上,在狭隘空间中闭门造车是不能真正抒写出复杂的女性问题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空间,走向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等与男性话语密切相关的领域,才能使写作不断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将笔触触及传统文化深处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处,以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从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问题和思考容纳到文本当中,让女性的呐喊意义更加深重,更加深入骨髓,更加震撼人心。
其次,女性文学最终的价值诉求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当代女性文学作家深思的问题,这关系到女性文学最终的发展方向和态势。当代很多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女——男二元对立结构以解构代替男——女这种传统性别结构,形成剑拔弩张的两性对立的紧张态势。有些作品以夸大女性的优越感来打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轻视,或者在作品中将男性逐出文本,即使男性在场也是将其塑造成丑恶、虚伪等否定的反面形象。虽然这极大宣泄了女性对于男权世界的不满,高呼了女性的声音,但是这些现象在颠覆男权专制的同时也暴露出取代男权的话语霸权倾向。女性文学最终的价值诉求需要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解构拆解,或者颠覆性大于建设性,女性文学会沦为一场歇斯底里地痛斥男权文化的批判大会,女性的写作的客观性必然会被其偏激、愤怒的心态所扭曲,使得女性主义写作路子越走越歪斜,最终走向不归路。
女性文学作家应“超越单纯的女性主义的性别立场和视角,进一步引入双性别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走出女性主义的狭小疆域,确立更宽容、更博大的批评心态。” ⑥伍尔芙的“双性同体”观点亦是希望女性文学写作中对男性文化的态度应采取对话式,树立超越性别的写作姿态,而不是分裂对抗。
无论在任何领域,女性主义文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要证明女性一定优于男性,也不是矫枉过正地报复和泄愤,用女权代替男权统治这个社会,而是用客观写实的叙述方式告诉世界,女性同样是坚强伟大的,她们有着男性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女性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男性和女性应该各自站在自己的价值高地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平等友爱,和睦共处。女性不再因为她的社会性别而被轻视和蔑视,她应该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在二十一世纪大众文化潮流中,机遇与挑战并重,浮躁与喧嚣并行,女性文学需要沿着理性的路子谨慎走下去,追求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艺术的“净炼”,让具有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学成为宣扬女性主体意识,促进男女真正平等的有力载体,实现女性文学与大众文化双赢互惠。这才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出路。
注释:
①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②⑤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③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④[美]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⑥ 王春荣.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08(6).
(作者简介:刘煜超(1988.8-),女,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