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太空的仿生叶子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争端的根源之一。为了争夺能源,国家之间常常发生战争。
  那么,新的科学发展能不能彻底扭转能源短缺的局面,从而减少战争的威胁呢?
  坏消息是,我们现在主要依靠的燃料依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是不可再生资源。然而照现在人类持续增加的能源消耗量来看,化石燃料在将来的某一天必然枯竭。
  好消息是,除了太阳能等新能源,近几年科学家们凭着突破思维的想象力和不断钻研的科学精神,已经研究出了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于零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仿生叶子。这是一种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利用微生物和电流来产生燃料以及其他人类所需的化合物的仿生技术。
  但是十年前,科学界根本没人相信这样的研究可以成功。那么,仿生叶子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未来到底能不能取代化石燃料以及其他稀有能源呢?
  一百多年前的预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一百多年前的预言。
  1912年9月27日,最早进行光化学反应研究的意大利科学家恰米奇安在第八次国际应用化学会议上发表了他的预言:未来世界,将会用太阳光伏作为能源——在干旱地区将会涌现没有烟囱的工厂;玻璃管的森林将在地平线上不断延伸,玻璃建筑将无处不在;人类将模仿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比大自然提供的更加丰富的合成食物。只要阳光普照,即使煤炭枯竭,人类文明也不会停止,生命和文明将继续下去。
  时光飞逝,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材料——晶体硅已经广泛应用于市场。平均每个固态硅晶体已经可以将撞击在其上的太阳光子的15%~20%转化为电能了,而且其他便宜又可以随意取用的太阳能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恰米奇安关于光伏的预言已经一步步实现。
  然而,太阳的光照不是恒定的,它只有在白天照射地球的一面,而且有时还躲在云层背后,使光伏电池产生的电流呈现出间歇性的特征,这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相较硅晶体太阳能转化率高达15%~20%而言,恰米奇安预言中提到的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化合物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理论上讲,植物最大只能将4.5%的太阳能转化为生物量;而实际上,其转化成功率大约只有1%。
  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解决太阳光照不稳定的问题。植物的储能方式不是基于带电粒子,而是化学键。它们将能量以糖的形式储存起来,方便它们新陈代谢。换句话说,它们制造的是燃料。
  诺切拉的第一片叶子
  怎样才能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环保地制造出燃料呢?
  美国哈佛大学的诺切拉教授是第一个开始研发复制光合作用的人。2011年,他研制出了当时最好的人造叶子系统——一片充满催化剂的硅晶体。与其说是叶子,它看起来更像一张发着灰色光的邮票。将它扔进有充分光照的水里,它可以利用太阳光转化成的电来进行电解水反应,把水分解成氧氣和氢气,其中氢气可以用来做燃料。但以氢气为燃料很不实用,一是氢气体积大,不好压缩,很难储存和运输。二是使用不方便,危险性也很大,所以科学家又继续想办法。
  有了硅晶体叶子的基础,诺切拉和哈佛大学的生物工程师帕梅拉·斯维尔一起工作,将2011年造出的遇水分解氢气的人造叶子和一种叫做真氧产碱杆菌的土壤细菌配在一起。这样可以让细菌吃掉氢气和二氧化碳,吐出一种碳基液体燃料。他们还对真氧产碱杆菌的基因进行修补,使其能生产不同的液态乙醇燃料。
  然而,诺切拉和斯维尔的实验虽然成功了,但只是勉强成功。这些帮助人造叶子产生氢气的催化剂,同时产生了一种极其活跃的氧原子。由于这些氧原子太过活跃,干扰了真氧产碱杆菌的生物化学机制,并在几个小时内杀死了这些细菌。
  一次实验的失败并没有阻挡诺切拉的脚步。在2016年,诺切拉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种对细菌友好的新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不再干扰细菌的工作并杀死细菌,用它造出的叶子成本不但更低,而且工作效率非常高——能将10%的太阳能转化成燃料。
  但是,这项技术的成本仍然比生产煤气、开采石油要高。
  吃电的微生物
  所以,除了用催化剂和电产生氢气喂给微生物,还有没有其他更高效直接的办法呢?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太阳能采集的摩尔的团队发现:有些类型的细菌本身就可以在净电荷作用下通过直接注入电子来生存。比如,有一种叫地杆菌的微生物可以吃掉电子,并用这些电子来进行化学反应。
  顺着这种思路,美籍华裔纳米材料专家杨培东在2013年将一种非光合作用细菌(自身无法吸收光能的细菌)连接到了可以吸收光能的硅纳米线上,结果它们不仅在遇到硅线内由太阳能直接转化而来的原始电子后幸存了下来,而且可以生长数周之久。
  经过2年的实验,这个团队利用这种吃电子的微生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液体燃料,例如由碳、氢、氧构成的醋酸酯。
  然而,人工生产纳米硅的成本较高,所以为了降低成本,这个团队又用另一种非光合作用细菌——会自发合成醋酸酯的热醋穆尔氏菌做实验,向其添加含有可以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化学混合物。结果,在热醋穆尔氏菌表面产生了能吸收光的物质。也就是说,热醋穆尔氏菌给自己造了一件半导体结构的太阳能外套,凭借这件外套,它们便可以自由地获取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子。由于细菌可以繁殖,它们简直是会自我复制的微型太阳能燃料工厂。
  目前,这些“叶子”都是由单细胞生物构成的生物机器,但如果能使这些单细胞生物进化成复杂细胞,那么最终我们得到的复杂细胞会像一条生产线一样去做更多化学合成,制造出任何我们所需要的化学物质。
  目前的问题是,这种吃电子的细菌只能在实验仪器里存活几周,并且这个系统的太阳能转化率仅为2.5%。
  展望仿生叶子的未来
  美国宇航局最近通过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计划使用杨培东研发的有机生物体来制造宇航员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物、燃料和氧气。他们还将用杨培东的仿生叶子去实现通过吸收氮气和二氧化碳来制造合成氨化肥的想法。这些合成氨将用于培育宇宙中的农作物。
  杨培东还设想要建一个功能不同的微生物体系。比如说,体系中有可以检查氧气供应量的细胞,如果氧气供应量不足,这些细胞就会反馈给叶子细胞,让它们加快光合作用。
  也许,我们很快就能走进用硅纳米线和细菌来合成一切化合物的半生物半机械化制造时代,这意味着干净的能源和新生事物——太阳光伏和各种微生物结合,零排放量地创造人类所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食物、燃料、肥料、金属化合物……因为仿生叶子研究的发展,能源问题可能就此解决。更美妙的是,这种技术不仅限于地球使用,也许有一天仿生叶子将会在其他星球上吃它们的电子,制造出我们需要的食物与燃料。
其他文献
天文学家估计,超新星要想对地球生物圈产生明显的影响,离我们的距离至多是30光年。而离我们100光年以内所有的恒星中,质量最大的恒星都没有达到太阳质量的3倍,附近也就没有什么恒星能通过自身坍缩变为超新星了。而离我们最近的能通过自身坍缩变为超新星的恒星,就是参宿四。  不过,还存在另一种变为超新星的方式:一颗白矮星通过从其伴星吸收物质来增加质量,当抵达某个质量极限后,它会开始坍缩并引发失控的聚变反应,
期刊
位于猎户座“右肩”上,有一颗引人注目的红色恒星,它就是参宿四。它离地球大约有640光年,质量是太阳的10到20多倍,而直径大约是太阳的1000倍。如果把参宿四放到太阳系的中心,它的表面会接近木星轨道,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会被它吞噬掉。之所以它这么大,是因为参宿四正处于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已经变为一颗红超巨星了。  晚期阶段的恒星,核心处的氢元素逐渐耗尽,并开始燃烧氦,恒星内部压力平衡会发生变化
期刊
鹬的蛋形如一滴泪珠,猫头鹰的蛋像高尔夫球,蜂鸟的蛋则像一颗果冻豆。为什么同是鸟,它们的蛋会如此不同?  最近,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个解释。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鸟蛋的形状与鸟巢形状和位置,以及一只鸟一次产下几颗蛋等都无关。这次研究人员对不同鸟的飞行能力做了评估,希望看看鸟蛋的形状与鸟的飞行能力是否有关。结果他们发现,像矶鹞和海鸦这样的优秀飞行员拥有更轻的体重和更紧凑的身形,它们产下的蛋往往更细长、更不对
期刊
我们的大脑被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塑造。之所以我們不能想象三维以上空间,很可能是因为视觉化四个或者更多个维度,对我们的生存和繁殖没有什么价值——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三维的物理空间进行的。很可能出于类似的原因,我们也很难发现和想象真正无限的空间和其他形而上学的概念。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但是我们很难想象它们,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适应了我们所占据的有限的空间和时间。  英国神经学家  
期刊
成群的马匹正在缓缓向前走动,一头肥壮的野牛正冲向一个戴着鸟冠的鸟人,一群红鹿在游泳。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来自著名的法国拉斯柯洞穴壁画,发现时震惊了世界,因为它们的绘画者竟然是1.5万年前的原始人类。  1.5万年前,欧洲正处于冰河世纪,天气异常寒冷,原始人会躲藏在洞穴里避寒,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绘制巨幅壁画。但是,这个时候也是石器时代,原始人是如何用粗制的石器来画出线条这么均匀流畅
期刊
在经典科幻美剧《星际迷航》中,企业号飞船遇到危险时,不管遭遇到了辐射伤害还是陨石导弹,柯克船长都会大喊:“快启动防御盾!”此时,飞船周围会出现一种椭球形的力场防御盾,来保护飞船和船员的安全。  力场防御盾仍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科幻概念。不过,我们人类要想在不远的未来进行长途太空航行,比如前往火星,那么就需要考虑如何减少来自太空辐射的伤害。  危险的太空  太空看上去很空旷,但事实上那里存在很多高能粒子
期刊
关于北极的近期状况,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 加拿大北部群岛的冰,2016年流失量与2006年比增加了10倍。  ● 格陵兰的冰川一年内释放了250立方千米的水,为年海平面上升量做出了40%的“贡献”。  ● 如果覆盖格陵兰的所有的冰都融化掉,世界海平面将上升7米。  ● 没有冰的北冰洋可以使从中国到欧洲的水运航程减半。  ● 北极地区的垃圾在近10年内增加了20倍。  ● 2014年的一项
期刊
一名建筑工人拆除了一座老建筑,发现了一个时间胶囊。当他打开时间胶囊时,一只绿色的青蛙跳了出来,在他面前又唱又跳……  这是经典动画片《兔八哥第1001个传说》中,兔八哥给小孩子讲的一个故事。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部动画,与现实无关?实际上,世界许多地方记录着关于蟾蜍、青蛙,以及其他小动物被包裹在岩石里,很久以后还活着的传奇故事。  住在石头里的青蛙  1865年,英国哈特尔普尔镇的人们都在谈论一件怪事
期刊
在南极大陆上,一只身披羽毛的恐龙在雪地上追赶着几个穿着厚厚大衣的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在厚厚的衣服和冰雪的阻碍下,他们根本跑不快,时而还摔倒,眼看恐龙就要追上他们了,人们只有惊声尖叫的份兒……  这难道是《侏罗纪公园》最新电影的情节吗?不是,也许以后真的有一部电影里会有这样的情节。因为据化石研究表明,恐龙也曾生活在南极。  恐龙的家园——南极  虽然考古学家并未在现在的南极大陆找到过恐龙化石,但是他
期刊
灾难性的毁灭  在北美的山谷里,正在发生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高2.6米,体重达到8吨的两只雄性三角龙,在为交配权大打出手,它们用头角相互顶撞,发出沉闷的嘶吼声,沉重的脚掌踩在地上,震落了周围树木的叶片。一只三角龙败下阵来,气恼地嘶吼一声,跑远了。胜利者满意地注视着这一切。  但好景没有太长,一场始料未及的灾难发生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边出现,迅速飞来,亮度陡然增加,强光灼伤了三角龙的眼睛。在三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