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情报机构如何拥抱社交媒体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_C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央情报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新的招聘广告,这是中情局有史以来第一个针对视频流媒体网站而制作的广告,目标是招募下一代情报官员。与该机构以前的招聘视频相比,新发布的视频更时尚,而且更具戏剧性,时长也控制在短视频常见的一分钟内。
  显然,中情局的广告是专门为吸引Z世代(社交媒体下长成的一代人)优秀人才而拍摄的,对于全世界主要的情报机构而言,这个招聘广告可以说是一大创举。
这张2008年8月14日的资料照片显示,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一名男子走过中央情报局总部的大厅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情报机构应该是隐藏在黑幕中工作的强力部门,特工们都身怀绝技且身份绝对保密。然而中情局早在2014年就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希望能够成为机构透明化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来引起公众的注意。于是中情局的社交媒体运作采用了新媒体公司的套路,比如他们发推文的时候要考虑此刻是否为用户的碎片时间(上下班路上或者等人、上厕所之类),因此中情局经常在美国的上下班高峰时间发推。
  中情局发出的内容也并非都与情报业务有关,比如他们在漫威电影《黑豹》上映的时候,对用户进行投票调查,看看粉丝是否认为片中的神器振金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播出时,发了条推文说“有个特工参加了这个电视剧的演出,露了一小脸”。于是社交媒体用户开始猜测到底哪个龙套才是特工,当然CIA并不会公布答案。
  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撩拨群众情绪,除了基于政府透明度的政治原因,吸引年轻人眼球也是中情局的主要目的。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机构的收入水平被科技和金融行业抛离,加入中情局或者联邦调查局已经不再是藤校精英的首选,如果不能让年轻人感兴趣,中情局的招聘将处于极大的劣势。
  当然,社交媒体一方面给了中情局展示自己、吸引年轻人的舞台,另一方面其实也给情报工作的保密性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社交媒体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展现自我个性的平台,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然而由于这些账号是公开的,会导致很大的安全问题。
  比如在网络前时代,一个年轻人一旦加入情报机构肯定会减少自己的日常社交,甚至可能和大部分过去的社会关系暂时切断联系,直到他们以一个掩护身份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即便如此,他们仍旧不会过多地和过去的同学、玩伴邻居有太多聚会。
  以往这种情况非常正常,大学生毕业后各自散在天南海北,联系自然少了。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人忽然关闭了所有自己的个人账号,并且彻底退出了同学、邻居、小伙伴的聊天群,绝对是异常情况。如果不是家里发生了变故,就是加入了奇怪的神秘组织,有心人很容易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更糟糕的是,一名具有正常在线发帖习惯的大学生由于其语言、技术或专业而被CIA招募,如果外国情报机构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到这种可能性,它就可以在公开网络上找到这个人的很多相关信息。
  所以现在中情局在招聘的时候不得不审查相关人选此前是不是一个网红,在网上是否曾大受关注,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则需要评估一下招聘此人的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一旦决定招聘此人,则必须关注其社交媒体,以免他发个朋友圈说自己终于成了特工好开心!对于这种人,中情局当然必须立刻撤回他的招聘邀约,以免惹祸上身。
  即便此人不是网红也不是大嘴巴,一旦成为特工还需要继续引导其正确地更新自己的社交媒体,否则很容易被人察觉其已经加入了秘密组织。实际上,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因为社交媒体在六度人脉理论之下,社交圈子的保密其实非常困难。比如一名特工确实正确运营了自己的社交账号,然而他的朋友或者亲属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布了他们聚会的情况,或者发出特工的一些个人信息,这些都可能为秘密行动人员带来风险。
  社交媒体虽然是不错的招聘工具,同时却也是秘密情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各国情报机构其实都面临这些问题的挑战。
  中情局早在开始拥抱社交媒体之前,就已经着手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他们研发了一些自动化软件,可以在线追踪特工加入中情局之前的数字轨迹,并且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删掉。同时这些系统还需要创建一个掩护的数字轨迹,让特工的身份看起来不是那么奇怪。
  中情局在1963年成立科学技术局,就是专门设计各种专用的软件和电子工具来协助特工执行任务,你可以理解这个部门就是007电影中的Q博士,然而现实中Q博士的主要工作之一卻是不断在社交媒体上给007们擦屁股和编故事。
其他文献
图/本刊记者 大食  认真审视2020年,大概要将这一年从中拦腰砍半。上半年是与赋闲在家的不确定性共度,下半年则是积极在与找选题、写稿的焦虑对抗。匆忙又虚度。入职《南方人物周刊》之后,我没再认真写过日记。“工作忙”当然不是懒惰的借口,实际上,我也没写好过几篇报道。只是,习惯了以第三人称书写之后,再提笔写下“我”时竟有些惶恐与生疏。  情绪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也恐惧自己任其泛滥,遮蔽我本就贫瘠的理性
所谓“全息胚学说”,就是说世界上每一种生物都具有“分身术”的“魔力”。比如一根磁棒,将它折成几段,每个磁棒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每个小段都继承着“母体”的“信息“本领”,与它原来的整根棒“全息”。生物的“全息”,则是生物体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  淡水水螅的母体上有时会长出一个个芽,这些芽,脱离了母体依然能独立生活;涡虫可以通过无性横分裂的方式繁殖,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性情谊成为了影视剧创作的热门议题,不论是《大小谎言》《东城梦魇》还是喜剧《破产姐妹》都在大力强调女性之间情感的真挚和重要性。2017年起,“反性侵”的口号从影视行业响起,蔓延到全世界,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间的互助和团结也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现实世界的镜子,影视作品也在折射这股浪潮。  《北辙南辕》《致命女人(第二季)》是最近完结的两部热门剧集,尽管前者讲述的是当代
我们生病了,有医院和药房为我们提供治疗和药物,但是那些生活在野外的动物们生病了该怎么办呢?  其实许多动物,比如大象、黑猩猩、蜥蜴、甚至蜜蜂都会一点医术,能够为自己采集草药,疗伤治病。这些草药能让它们感觉更好,或帮助消化,或预防疾病,或杀死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等。  如何判断动物在吃药?  第一个留意到动物自我治疗行为的科学家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西田康成。西田康成是研究黑猩猩的专家,20世纪6
闽北武夷山的商代崖墓是神秘而独特的风景,这里有悬棺数千,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武夷山崖墓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放置;二是利用岩石的自然裂缝或互相邻近的两个断崖间架设板块,放置棺木于其上,远望或隐或现,疑为“仙人葬处”。又因为可望不可及,突出悬置半空的特点,也被称为悬棺葬。  所葬悬棺又被称为“船棺”。据《武夷山志》介绍:“船长二丈许,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传为圆木刳成,且
在影片《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成为了第一批登上火星的人类,不幸的是,在探索中发生了意外,他掉队了,被伙伴们留在了火星上。  这似乎与我们儿时幻想过的情景有几分相似:一个人待在一颗星球上,肩负着人类的使命,探索未知的世界,说不定还能成为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你独自生活在与人类相隔2亿2千5百万公里的地方,巨大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会向你袭来,研究表明,孤独会
人类很容易受到坏消息、愤怒面孔和悲伤记忆等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如何减少负面影响呢?  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估计你很想先听坏消息,因为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为什么呢?  人人关注坏消息  这是因为负面事情更容易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这种现象称为“消极性偏见”。每个人都会体验到这种偏见的影响:在社交生活中,坏名声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远多于好名声带来的快乐;在情绪方面,我们的坏心
如今,口罩缺货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疫情发展可能导致全世界口罩库存被耗尽。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口罩作为防护用品,完全是因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用口罩作为防护装备,尤其是KN-95级别的口罩更是隔离病房的标配。然而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考虑问题,为什么医生一定要用口罩而不是防毒面具呢?是防毒面具防护效果不如口罩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半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在距离加工厂还有大约一公里时,车陷入了泥泞之中,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前行,天空一片漆黑,倾盆大雨令人窒息。拳击手套大小的蝗蜍在泥路上蹦来蹦去,更可怕的是,我们刚下车就能闻到腐尸的恶臭,离村庄越近,臭味越浓……  发现“商机”,铤而走险  2008年春天,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浏览杂志时,突然被这样一则新闻吸引住了:“印度不仅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在一些鲜为人知的行业上,也处于关键地位,贩
据文献记载,麦田怪圈最早出现在英格兰。那是1647年,距今360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人在汉普郡和威斯特一带屡屡发现怪圈,而且大多是在麦田,所以,正式将怪圈命名“麦田圈”。几百年来,这一神秘现象不断出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亚洲等地都频频发现麦田怪圈,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从有关记载来看,麦田怪圈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在春天和夏天。早期的麦田怪圈图案比较简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