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城市化”模式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d1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得到了普及。然而近几年来,农村地区初中生的辍学人数却没有因为教育投入的增加而减少,相反,在有些地方还有反弹的趋势。农村学生辍学的情况到底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学生辍学人数上升?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选择近20所农村初中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访谈和查阅学校学生档案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农村学生辍学深层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从表面上看,农村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师素质差、教育质量不高、家长观念落后等原因所致,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对农村学校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尽管每所学校每年辍学绝对人数有增有减,但从相对比例来看,每年辍学人数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的学校竟然超过了10%,而且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初中二年级。
  为了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了解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读书目的与就业理想等问题对农户、务工农民和学生三类对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升大学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他们同时认识到上大学并非易事。近一半以上的人从实际出发,认为读完初中之后更多会选择作为技术工人或农民就业。家长都希望能在初中阶段开设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为孩子将来的立身就业做好准备,
  根据调查我们还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常常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进行类比,既缺乏对初中生毕业分流实际的正视,又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农民及其子弟务工需要的回应意识,以“单打一”的培养模式应对教育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多元取向,这不能不说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缺位”和“错位”。可以说,这种“城市化”办学模式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导致农村学生因“升学无望”而辍学
  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升学应试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事实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专门人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受城市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及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际。形成了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使农村学生以通过逐层考试最终成为城市人或脱离农村生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农村教育单纯地成为升学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目标导向下,农村教育面对的只有少数尖子学生,偏重于传授与中考、高考相关的知识,其结果是,极少数农村教育的优胜者考上了大学,而绝大多数“陪读”的落榜者则带着失落与沮丧回到农村。面对这种现状,更多的农村家长及学生认为,既然升学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与其浪费光阴,不如早点离开学校回到属于自己的农村,或早日加入打工队伍赚钱养家。
  (二)农村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导致农村学生固“读书无用”而辍学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干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需要,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而编写,一切都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忽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学了物理不懂简单的家电修理,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与其让孩子花钱在学校消耗青春,不如早日让其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三)农村教育要求不切合农村学生实际,导致农村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
  教育目标的错位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出现了大量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在升学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除了部分天赋极好或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学生能很好适应升学教育外,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加之现行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过多过深。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作业量过大,考试压力大。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难以适应,造成两极分化加剧。此外,有的学校班级规模过大。教师由于精力有限,被迫放弃了对学习较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导致这些学生或者学无所成,家长让其退学;或者打架滋事,被劝退学:或者感觉无聊,主动退学。
  
  二、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是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根本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过多,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杜绝新的不合格公民的产生,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就必须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目标,树立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了农村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和原则。这也是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克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中只顾升学、不顾社会需求,只顾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顾学生能力培养的狭隘观念,真正把农村教育办成在宏观上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需对路:微观上使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及其素质能力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其次需要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特征,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向城市建设输送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城市劳动者,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承担起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类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改造与提升的重任。相对而言,后两者是目前农村初中更为主要的任务,因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难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有助于正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体现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提高办学效益,真正把义务教育办成农民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法律强制的教育。从根本上“控辍保学”,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改革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基本方向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导倾向,这种单一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严重悖反,直接导致农村学生因“升学无望”“学习困难”而辍学。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单一的升学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兼顾农村义务教育多重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改革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农村初中教育模式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实行“二加一”模式、“职业渗透”模式、“分流式”办学模式、“综合初中”办学模式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家庭的需要和个人发展实际,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的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能更好地切合农村实际。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受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自愿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因地因校制宜。要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渗透职业教育,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经济实用的校本课程,为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顺利地进入社会打下初步的职业基础,进而从总体上为实现农村教育分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是要改变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农村学校要在重视普通文化课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等校本课程。既要注重基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又要根据农村实际,开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可组织学生学习与当地农村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使学生毕业返乡后能直接发挥作用。
  二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三是要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性。要建立课内外与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同时,还要结合农村实际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以良好的心态投身社会。
  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模式的改革,不仅会带来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提高,而且能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适应性,使农村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即使“升学无望”,也仍然“读书有用”,从而大大提高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从根本上遏制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的发生。
  
  责编 子君
其他文献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在各版本、各册中都编排一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有的甚至以主题单元板块的形式出现。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这些课文有经典名著的节选,有千古传诵的故事,有个性鲜明的剧本……尽管体裁不同,但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触摸历史的脉搏,去领略古代或近代神州大地的历史知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阅读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如何把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转化为自身教学的实际行动,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此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重谈此话题,未免有狗尾续貂之嫌。但在当今高考形势日益严峻、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倒不失为一种应对高考的砝码。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积极发挥教师的主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中历史课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教材处处都体现着新课标的精神:从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提示语的第一人称可以看出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不拘一格的课后习题中可以感受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从对阅读课外书的引导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大语文观……让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新课文为例,一起走近新课标,品味新意。  一、图文并茂,以“我”为主——孩子们自己的书  翻开课本,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每一
有个小男孩一时高兴,居然把他的小狗“欢欢”带进一家严禁宠物入内的少年宫。小男孩一边走一边和“欢欢”说着话,一点也不知道这个规矩。当他走到三楼时,突然看到墙上“严禁宠物入内”的警示标语,他很着急。怎么办?他紧紧地搂住“欢欢”蹲在地上。这时迎面走来了少年宫的保安,小男孩低头等着“狂风暴雨”。不料,保安叔叔不但没有训斥他,反而笑着看了看他怀里的小狗,温和地问:“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男孩低声
1978年7月4日,邓小平对一封来自中原大地高校的来信作出重要批示,史称“七四”批示。这一批示的来龙去脉如何,又对河南特别是河南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一封河南高校来信,邓小平“七四”批示表达重视之情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对于这一年,人们比较多的是关注这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就教育界而言,四五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为教育的彻底解除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进行单一模式的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的视听及触觉等都有效地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与传统教法相比较,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动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上正处于发展期,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对概念性知
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已进入全民参保时代,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现状、工作中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升学率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有的人把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对升学率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不少人半推半就,暗中在追求升学率却又不愿明言承认,唯恐背上一个应试教育的名声。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否追求升学率呢?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能否辩证统一起来呢?笔者将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    一、追求升学率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