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简称强脊炎)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性疾病。由于这两种疾病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且都有剧烈的关节疼痛症状,所以,每到这些疾病高发或加重的秋冬季节,患者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其实,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大多可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一、要先调整好心态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心理学证实,慢性精神压力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系统的机能,使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会导致用药不灵。因此,要想治好病必须先调整好心态,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心理,这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要尽早进行治疗
统计表明,病程2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50%,病程5年的此病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75%。病程10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致残率为50%,病程15年的这类患者其致残率为80%,病程20年的这类患者其致残率高达90%,并可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5~20年。美国医生Thoburn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发病的2~3年内(其关节软骨尚未被破坏时)进行治疗,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而一旦其病情发展为侵入性,引起了滑膜炎或骨和软骨受到侵蚀,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如此。因此,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必须抓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两个环节。近年来在这类患者体内发现的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低氨酸多肽(CCP)等标志性的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这一发现有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诊率。
三、治疗方案要个性化
因为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差异,所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治疗时要配合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而这种选择要经过一个药物试用的过程。只有经历药物的试用期,才能摸索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和维持量等。一旦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一般需坚持治疗3~12个月,以是否达到病情缓解为疗效评判的标准,切忌频繁更换治疗方案。
四、要巧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只能抑制炎症而不能消除炎症。从患者的X线片中我们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即使症状和化验检查都有好转,但软骨和骨的破坏仍在发展。由此可见,长期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仅不能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这是因为由糖皮质激素类药带来的危害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近年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阻抗骨质受到侵蚀,但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通常,患者若处于疾病的急性活动期、全身症状严重且应用其他药物无效,或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严重贫血、眼损害、高热或病情危重,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地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口服就免注射)。另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要缓慢减量,逐渐撤停,如果骤然停药会导致病情反跳和撤药危象。
五、要联合用药治疗
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有4种类型: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芬必得(布洛芬)、扶他林(双氯酚酸钠)、消炎痛(吲哚美辛)、莫比可(美洛昔康)和西乐葆(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起效快,止痛效果好,患者一般用药数日即可见效,若足量应用3~4周后未见疗效应考虑换药。在应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时,患者切勿自行加药,以免加重不良反应。②改善病情类药(又叫免疫抑制剂):该类药物可减轻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病程,阻止或延缓病变组织器官遭到破坏,也有助于激素类药物减量。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AZA)、来氟米特(LEF)、环孢霉素(ACC-SA)、霉酚酸酯(MMF)、沙利度胺(反应停)和羟氯喹等。③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该类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和地塞米松等。④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而损伤机体。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而以恩利(依那西普)为代表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上杠子",阻止它们"亲密接触",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该类药物不仅能持续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可在病程的早期阻止疾病的发展。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但生物制剂也并非“神药”,患者在使用此药治疗时需配合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4类药物尚无一种药可单独治好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针对这两种顽疾,尤其是具有类似于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生物习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效仿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尽量采取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长期控制病情进展的联合疗法,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发挥作用。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常会联合应用一种抗炎药、一种或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六、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除非甾体抗炎药外,几乎所有的免疫抑制剂均起效慢、疗期长,如甲氨蝶呤需连用4~6个月,青霉胺需连用6个月后疗效才能稳定,环磷酰氨的疗程为6~12个月,硫唑嘌呤的疗程为3~12个月,使用维持量的时间需达到2~3年。国外有学者甚至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缓解后再用小剂量进行维持治疗,以至于终生。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坚持长期的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七、病情缓解时还要进行巩固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特点是缓解期和活动期频繁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当疾病处于急性活动期时,患者的关节炎症、骨质破坏和脏器的损害均在加速进展,而且其血沉居高不降,疼痛症状非常明显。此时,患者要酌情调整药物或加大药物的剂量,可在中药内外兼治的基础上酌情辅以免疫抑制剂,通常须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或单用甲氨蝶呤,每周服7.5毫克,1次顿服,可连用4~6个月。血沉居高不降者可应用青霉素钠盐800万单位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分别静脉滴注,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5个疗程后血沉大多可降至正常。没有条件输液的患者可取女贞子30~60克,1日服1剂,水煎服,直至血沉降至正常为止。当该病进入缓解期时,患者疼痛的症状会明显减轻或缓解,血沉也会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此时切勿停止用药,应以小剂量的药物维持至足够的疗程,一般应巩固治疗半年以上,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亦应采取此法。
八、应用中药内外兼治
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据文献报道,有医师用中药内外兼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2例,临床治愈68例,总有效率为93.7%。用乌头桂枝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9例,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达76.4%。用中药内外兼治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具体方法是:内服中药“神凤丹”和“通痹丹”或重用细辛的“三参消痹汤”,并在关节肿痛的部位外敷高效磁药贴(内含SOD、LD等多种生物激活因子,载药量为常规黑膏药的16倍,透皮速率比常规黑药膏高40倍,药力强劲,起效迅速),可使病变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逆转,在一定程度上可修复受损的骨质。
一、要先调整好心态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心理学证实,慢性精神压力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系统的机能,使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会导致用药不灵。因此,要想治好病必须先调整好心态,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心理,这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要尽早进行治疗
统计表明,病程2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50%,病程5年的此病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75%。病程10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致残率为50%,病程15年的这类患者其致残率为80%,病程20年的这类患者其致残率高达90%,并可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5~20年。美国医生Thoburn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发病的2~3年内(其关节软骨尚未被破坏时)进行治疗,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而一旦其病情发展为侵入性,引起了滑膜炎或骨和软骨受到侵蚀,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如此。因此,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必须抓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两个环节。近年来在这类患者体内发现的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低氨酸多肽(CCP)等标志性的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这一发现有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诊率。
三、治疗方案要个性化
因为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差异,所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治疗时要配合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而这种选择要经过一个药物试用的过程。只有经历药物的试用期,才能摸索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和维持量等。一旦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一般需坚持治疗3~12个月,以是否达到病情缓解为疗效评判的标准,切忌频繁更换治疗方案。
四、要巧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只能抑制炎症而不能消除炎症。从患者的X线片中我们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即使症状和化验检查都有好转,但软骨和骨的破坏仍在发展。由此可见,长期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仅不能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这是因为由糖皮质激素类药带来的危害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近年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阻抗骨质受到侵蚀,但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通常,患者若处于疾病的急性活动期、全身症状严重且应用其他药物无效,或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严重贫血、眼损害、高热或病情危重,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地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口服就免注射)。另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要缓慢减量,逐渐撤停,如果骤然停药会导致病情反跳和撤药危象。
五、要联合用药治疗
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有4种类型: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芬必得(布洛芬)、扶他林(双氯酚酸钠)、消炎痛(吲哚美辛)、莫比可(美洛昔康)和西乐葆(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起效快,止痛效果好,患者一般用药数日即可见效,若足量应用3~4周后未见疗效应考虑换药。在应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时,患者切勿自行加药,以免加重不良反应。②改善病情类药(又叫免疫抑制剂):该类药物可减轻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病程,阻止或延缓病变组织器官遭到破坏,也有助于激素类药物减量。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AZA)、来氟米特(LEF)、环孢霉素(ACC-SA)、霉酚酸酯(MMF)、沙利度胺(反应停)和羟氯喹等。③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该类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和地塞米松等。④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而损伤机体。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而以恩利(依那西普)为代表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上杠子",阻止它们"亲密接触",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该类药物不仅能持续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可在病程的早期阻止疾病的发展。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但生物制剂也并非“神药”,患者在使用此药治疗时需配合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4类药物尚无一种药可单独治好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针对这两种顽疾,尤其是具有类似于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生物习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效仿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尽量采取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长期控制病情进展的联合疗法,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发挥作用。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常会联合应用一种抗炎药、一种或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六、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除非甾体抗炎药外,几乎所有的免疫抑制剂均起效慢、疗期长,如甲氨蝶呤需连用4~6个月,青霉胺需连用6个月后疗效才能稳定,环磷酰氨的疗程为6~12个月,硫唑嘌呤的疗程为3~12个月,使用维持量的时间需达到2~3年。国外有学者甚至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缓解后再用小剂量进行维持治疗,以至于终生。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坚持长期的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七、病情缓解时还要进行巩固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特点是缓解期和活动期频繁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当疾病处于急性活动期时,患者的关节炎症、骨质破坏和脏器的损害均在加速进展,而且其血沉居高不降,疼痛症状非常明显。此时,患者要酌情调整药物或加大药物的剂量,可在中药内外兼治的基础上酌情辅以免疫抑制剂,通常须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或单用甲氨蝶呤,每周服7.5毫克,1次顿服,可连用4~6个月。血沉居高不降者可应用青霉素钠盐800万单位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分别静脉滴注,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5个疗程后血沉大多可降至正常。没有条件输液的患者可取女贞子30~60克,1日服1剂,水煎服,直至血沉降至正常为止。当该病进入缓解期时,患者疼痛的症状会明显减轻或缓解,血沉也会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此时切勿停止用药,应以小剂量的药物维持至足够的疗程,一般应巩固治疗半年以上,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亦应采取此法。
八、应用中药内外兼治
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据文献报道,有医师用中药内外兼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2例,临床治愈68例,总有效率为93.7%。用乌头桂枝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9例,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达76.4%。用中药内外兼治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具体方法是:内服中药“神凤丹”和“通痹丹”或重用细辛的“三参消痹汤”,并在关节肿痛的部位外敷高效磁药贴(内含SOD、LD等多种生物激活因子,载药量为常规黑膏药的16倍,透皮速率比常规黑药膏高40倍,药力强劲,起效迅速),可使病变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逆转,在一定程度上可修复受损的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