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一校一策”提质乡村教育质量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cc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又有5个在县城读书的孩子回到我们学校里了。这样一来,我们村的孩子大多实现了就近读书。”9月16日,安化县田庄乡龙门学校的校长谌铁钢笑着对记者说。
   但在几年前,这所村小曾因生源流失,面临被撤掉的危险,而这样的学校,在几年前的安化并不少见。面对发展困境,安化县教育局通过提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努力缩小城乡教学差距,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9月16日,当记者走进龙门学校时,顿时被该校的课堂所吸引。在课堂上,电子白板播放着视频资料,老师正在调取电子教案和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台上的老师十分娴熟地使用教育信息化工具,而臺下的学生表现得也十分自然。
   “别看这是个偏僻的村级小学,我们也是数字化校园。”谌铁钢笑着对记者说,这两年教室内装上了班班通,老师经过培训完全适应了信息化教学,不少原本在城里读书的孩子今年纷纷回流到原籍。
   但谌铁钢也坦言,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龙门学校也曾面临不少问题。龙门学校位于田庄乡的偏僻角落里,距离安化县城20余公里,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前些年,不少家长将学生送入县城或者外地读书,学校日渐凋零。
   想起之前的经历,在龙门学校从教多年的谌铁钢无奈地说到:“老百姓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的流失率一度十分高。”谌铁钢坦言,他也曾担心过学校变成只有老师没有学生的窘境。
   而随着近些年乡村振兴的大力开展,谌铁钢亲切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这几年里,龙门学校翻新了教学楼,购买了饮用水净化装置,而学校外正冉冉升起一栋大楼,旨在解决周边村落小孩读幼儿园的问题。
   “经过我们考察调研,将会对81所两类学校进行改造维修,确保这些两类学校硬件设施达标达优。”安化县教育局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告诉记者,以龙门学校为例,该校位置偏僻,没有配套幼儿园,校园环境简陋是导致适龄儿童外流的主要因素,县教育局根据走访调研的结论,接连为龙门学校采取了新建幼儿园、翻修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据了解,近年来安化县依照《湖南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为指导,并因地制宜,实行“一校一策”,根据学校的规模、群众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并强化落实。计划总投入8035万元,力争在2025年之前确保该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优化教师资源配备
   完善硬件设施是实现乡村教育提质的基础,而师资配备则是实现乡村教育提质的质变。事实上,为了推动两类学校建设,安化县还在师资配备、教师队伍梯度培养上下苦功。
   9月16日,记者前往梅城镇双富村的双云小学采访时发现,这所不足100人的教学点内有三位年轻新进教师。
   “在选择学校时,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很坦诚地和我们说了,希望我们回原籍教书。”该校教师夏文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双富村,这番话勾起了自己的家乡情节,让原本决定考城区学校的夏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任教。
   本土老师因家乡情怀扎根于此,而剩下的两位教师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我的家庭条件差一点,而在安化,乡村教师的待遇比较好,学校不仅提供了教师周转房,还有不少津贴补助。”该校教师傅雄高告诉记者,他是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如今毕业考了安化的教师编制,自愿来到乡村学校任教。
   “我是今年作为边远乡村教师招聘进来的,学校离家近,可以安心工作。”教师肖云娇家在邻镇,她告诉记者,来到双云小学后,校长十分关注她的成长,鼓励她要想磨练自己的业务能力,需要多练习自己的讲课技巧,多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我来双云小学近一个月了,每天和学生们泡在一起,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也比较快。”肖云娇告诉记者,自己刚刚大学毕业,实际上课的经验并不足,最初还有点胆怯,现在不仅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越来越流畅,也克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现在我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也不会怯场了!”
   “基础设施建设上,安化县教育局大量投入资金,而在师资上,我们通过招考、引进、优化分配等方式确保两类学校的师资配比均衡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补充了46位教师,定点定岗,至少干满三年才能换岗,边远学校教师相对稳定了,质量才能有提高。同时还将大力引进国家、省、市等优质培训项目,确保乡村教师梯队建设。”安化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唐业告诉记者,接下来,安化县教育系统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的力度,确保安化县两类学校建设走实走深。
其他文献
闲读《千字文》,读到“雁门紫塞,鸡田赤城”,猜到这是四个地名。雁门自然是指雁门关,赤城指的是赤城,鸡田是西北塞外的地名,这紫塞又是哪里呢?看了下注释,紫塞指长城。心下不禁有疑问:长城缘何称紫塞?   我们先来看塞。塞是个会意兼形声字,本意是堵住器物的塞子。塞做四声读时,用以指边界上險要的地方。汉语里有许多词汇跟塞有关,像关塞、塞外、边塞等。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缮、连接秦、赵、燕
期刊
与涔天河对话   轻吟,低唱,透着山里凉风   用老瑶人的蓑衣遮住一片云   在无数急流与弯道处回旋   这里曾经是他的家   一条河的蜜语,从亲热开始   亲了又亲,便以身相许   许给山,许给无数的山民   我们还活着,从大山里到另外一个地方   山风,云雾,那条与涔天河亲热的山溪   超越心中的界线   像北极星,占据着心中的一角  名字   涔天河和我的乳名一样,经常这么叫着   叫着,叫
期刊
走过山坳,我刚迈进荷园,暖暖的风扑面而来。一眼望不到头的荷田,高低起伏,绿的荷叶,有的蜷缩到一块,也许是熬不过这浓浓的暑气,有的荷叶干枯了,歪歪斜斜地立在满是浮萍的水面。   故乡其实很平淡,就是几座山,丛林密布,荒草萋萋,可抬头是湛蓝辽阔的天宇,比城里弯弯绕绕的狭小天空要敞亮得多。故乡也是枯燥的,那几座山,一直没有什么改变,植物蔓延开来,耷拉到穿山而过的路上。   在这个热浪浓稠的黄昏,我与这一
期刊
民国小学生的古文功底,实在令人惊愕。佚名的《记拔河之戏》,通过一游戏阐明一事理,深得“文以载道”之精髓:“时而不移寸步,时而突然左移,时而突然右移。胜者欣然,负者每起种种责言。而所以勝者常强于众人,尽力突出于不意之间,若其胜者恒胜,负者恒负,必左右之人数、年力不相等也。若其胜负无常,或竟不移寸步者,必左右之人数年力均相等也。吾因之有感矣。盖拔河虽角力,而合于左者恒助左,合于右者恒助右,则较力之外又
期刊
做強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是重中之重。三年来,桃江县完成了120所标准化食堂的改造,所有学校旱厕的水冲式改造,完善偏远学校的浴室建设和热水器等设施添置;新建了33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建设了46所“两类”学校,满足乡村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在桃江乡村,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明亮的教学楼,干净的食堂,宽阔的运动场……9月15日,记者走进了焕然一新的桃江县浮邱山乡渡口小学,感受师生的幸
期刊
9月11日,看见安化县特殊教育学校(简称“特校”)罗彗等人的到来,东坪镇杨林大湖村残障孩子詹晓宇(化名)拿着篮球踉踉跄跄地迎上前去,“老—师,玩—球。”简单的四个字,她说得很吃力。一旁的妈妈看着晓宇,心疼之余更显满足。“感谢老师们送教上门,让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  送教上门是为解决无法到校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上学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以“教育强市”治政方略促推教育发展,对特殊
期刊
2013年的夏天,我有幸遇见了年少时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也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周锐武老師,乳名“八乃”(后来,我们或喊他“八乃”,或称他“老班”)。他个子不高,中等身材,一年四季都剪着“古板”的寸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爽朗”的哈哈大笑。  高一,可以说是“斗智斗勇”的一年。在一个月的熟识后,我们渐渐露出本性,也不断地试探挑战着“八乃”的底线。上课睡觉,逃课旷课,甚至公然顶撞老师。我们自以为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杨乐乐 邓李娟)9月14日,蓝山县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来自相关单位和学校的科技志愿者们分头行动,在群众中分發传单、耐心讲解,科普宣传活动气氛浓厚。   据悉,此次活动由蓝山县科协、教育局、团县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为期7天,包括启动仪式、科普大篷车校园行、反电诈科普巡回讲座等内容。活动充分扩大了该县科普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了群众及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
“以前老计划着把孩子往城里送,与其他妈妈闲聊时,他们说起‘好学校就在家门口’。”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窑湾村村民陈静说。妈妈们口中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就是益阳市实验学校为民校区。今秋开学,陈静将孩子送进了为民校区,两个礼拜过去了,她对孩子的在校表现非常满意。   在农村,与陈静有着同样感受的家长越来越多。   “资阳乡村振兴‘六个一’行动,教育是第一。”在2021年全区议教工作会上,区委书记付振南强调
期刊
小时候的中秋节,记忆最深刻的是月光如水的小院中,一家人在桂花树下过节。   傍晚时分,大人們就早早把小饭桌搬到院中桂花树下,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吃过晚饭后,便在桌上摆好月饼和橘子。我和妹妹围着小桌,盯着桌上的月饼和橘子咽着口水,静静地等待那轮金色的圆月升上天空。   那时候,商品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月饼是我们当地自制的洗沙月饼,用印有嫦娥奔月的油纸包着。洗沙月饼分为绿豆馅和红豆馅,是老作坊手工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