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i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由教材中议论文文本的学习,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而更为有深度的学习,是在议论文文本的揣摩体会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进而更具实质性地提升自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境界。基于这样的重要意义,能不能选到好的议论文文本,进入教材的议论文文本如果需要处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就成为教材编写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很显然,议论文的选材在其事实真实、价值判断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逻辑力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材标准。而如果因为篇幅过长等原因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或者适当删改的时候,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应该就是不能伤害原文的逻辑,因为逻辑是议论文的生命线,伤害其逻辑,等于剥夺其生命。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状况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某些教材的编写者并不重视逻辑。曾经看到过一种教材,其基本框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两大板块,也就是文言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现代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整套教材就以文言文单元与现代文单元交替出现的方式贯穿下来。这套教材的选文并不仅限于文,而是跟其它教材一样,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外国文学都有。令人疑惑的是,这套教材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概念呢?古代散文、骈文、赋体属于“文言文”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如《聊斋志异》中选出来的篇章,因以文言句式写作,放在文言文单元也还勉强,事实上有些古代传记散文实际上是具有两栖性质的,《史记》中的某些篇章其实可以当历史小说读了。但文言文的概念还能统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吗?还能统辖《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古典戏曲,统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吗?同理,“现代文”的概念底下可以放现代散文,放散文诗亦无不可,但“现代文单元”还可以放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吗?而且,所有的外国翻译作品也都一锅煮被放在这个名目下了。一个语文教材,基本概念的使用如此混乱,怎能给教师学生以正确的知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呢?
   还是回到议论文文本的问题上来。曾几何时,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有了对于选作教材的议论文文本进行删改的权力。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得不进行的事情,但却应该以极为谨慎的态度来操作。可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一些并不具备典范意义的议论文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教材,一些很精彩的议论文被删改以后面目全非,一些被删改过的文本在教材里没有任何说明。此等情况,值得分析研究,请允许我以分析一些实例的方法来展开这个问题的讨论。
   例证一:
   梁启超散文气势磅礴,议论纵横,笔端总是激情喷涌,极富鼓动力,《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性的篇章,因而成为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由于原文较长,约有三千八百余字,全文进入语文教材确实是有困难的,所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会对其进行删节。但是,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处理,删留之间,却发生了严重的逻辑问题。
   在我看来,《少年中国说》一文,最富煽动力的文字是最后一段,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自己每次读到这段文字,都有血脉喷张的感觉,激情难抑。但作为一篇政论文,最后这段文字的力量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或者说,这篇政论文的立论逻辑在何处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段文字是这一段:“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这段话极其雄辩地论证了此前这块土地上只有“朝廷”,并无“国家”,而几千年不断改姓的“朝廷”,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现代“国家”,“异物”也,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人民之公产”的现代国家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样的“国家”刚刚“萌芽”,如“红日初升”,如“伏流”刚出,是一个有着无穷生机的新生事物,这就是“少年中国”这个概念之建立起来的逻辑,也是这篇文章论证最为深刻的地方,不然有几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古老国家怎么能称“少年”呢!
   梁启超这篇文章特别富于激情,但如果没有逻辑的支撑,激情将会流于叫嚣。其实文章的逻辑理路是十分清晰的。文章先是通过排比丰富的事实,进行思路清晰的比较分析,揭示古代朝廷与现代国家的本质区别,从而建立起“少年中国”的概念。然后笔锋突转,顺势展开文章的下一个层面,推出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这个“老大中国”是“中国老朽之冤业”,而“少年中国”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少年”。现在要建设“少年中国”,“中国少年”自然责无旁贷。只有“中国少年”勇敢地“进步”,这个伟大的“少年中国”才能建设起来。从“少年中国”概念的建立,到“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是这篇文章的两个重要层面,其中有一个明显的逻辑转换。但是非常令人遗憾,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把“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这一段文字删去了。“少年中国”的概念失去了逻辑支撑,对“中国少年”的激情呼唤也就缺乏内力,流为空喊叫嚣,学生学习此文之所得,也将减损大半。    例证二:
   宋濂是明代著名散文家,位居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其文语言典正,儒雅醇深,多有名篇传世,语文教材选宋濂最普遍的是《送东阳马生序》。时过境迁,曾几何时,《送东阳马生序》也堕入了遭删节的苦命。
   其实我一向不喜欢这篇文章,前些日子在微信群里跟学生聊到这篇文章,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忆起我讲课时对这篇文章给了差评。源于其中这样一段文字,“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这篇文章是劝学的,在他看来就读太学的年轻人为什么应该努力学习呢?逻辑就在这段话。宋濂把自己当做成功的榜样来鼓励青年书生,文章叙述自己当年求学条件极其恶劣,备尝艰辛,但由于自己坚忍不拔,荣辱不惊,饥寒交迫也决不放弃,终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尽管自己还不是学得最好的(谦虚),如今都能深得天子宠幸,位列公卿,荣华富贵,四海知名,你们这些太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如此优越,难道还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在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里,以功名富贵劝学,属于境界比较低下的。描写明清时代读书人生活的《儒林外史》,提倡读书人讲究“文行出处”,其第一回文字中讲到王冕听说朝廷定了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以后,就担心读书人有了这样一条追求荣华富贵的路,会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作品接着还以“贯索犯文昌”的天文语言,隐喻以功名富贵作为诱饵的科举制度,是读书人的精神牢笼。吴敬梓的人格境界显然远远高于宋濂。
   其实宋濂自己有时也曾欣赏这种自由高逸的人生态度,在他的《王冕传》里,他就曾以欣赏的笔调描写过儿时跟自己一样艰苦读书的王冕。家太贫苦,但王冕又酷爱读书,他只好住到寺庙里,晚上坐在佛像大腿上,在狰狞恐怖的鬼影中,就着长明灯读书到天亮。但王冕是以读书本身为快乐的,并不羡慕宋濂那种位极人臣受宠得意的状态,不愿给人当奴才,《王冕传》写道:“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备奴使哉?’”文末宋濂对王冕未能实现抱负展示才干还表示了遗憾,感叹“马不覂驾,不足以见其奇才,冕亦类是夫!”其实这里他对王冕的人生境界是隔着一层的。
   如上分析告诉我们,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天子宠幸为荣,炫耀功名富贵,思想境界不高,并不是一篇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高尚精神世界的文章。在汗牛充栋的古文世界里,找一篇文章来替换《送东阳马生序》并非难事,但多数语文教材却选择了以“开天窗”的方式保留这篇文章。大约所见略同,就把那段炫耀的文字删去了。显然不是因为篇幅,而是因为另一种“少儿不宜”。问题是,这样的删节还是有损文章的逻辑思路的,因为作者就是以自己艰苦读书而终于得以身居高位,来勉励太学生们向自己学习努力读书。要么全文换掉,要么全文保留。如果觉得这段文字不好,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做出分析判断,也未尝不可。大约有些编写者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有些版本没做删节。但不讲道理的是,好几个版本在做了删除之后,居然不做说明。
   例证三:
   吴晗的《谈骨气》也是各本教材常选的议论文文本。原文并不长,不足1300字,连题目带题解、注释,在教材里不会超过两个版面,属于进教材长度刚好的那种文章。但非常奇怪,一些教材却也要做删改。
   把课文与原文一比对,删去的是这段话:
   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
   如果从语法上看,这段话有点语病,紧缩一下句子,“骨气,指的是……人”,不通,若把后面“的人”去掉,语病就消除了。但这个语病是这段话在进入教材时被删除的原因吗?凭直觉应该不是。那为了什么呢?不知道。也不敢想。难道是怕人们真的有这样的“骨气”吗?只是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这段话还真删不得。这篇文章是“谈骨气”,而这段话是在给“骨气”下定义。一篇议论文中给中心概念下定义的段落怎能删除呢?而且删除以后,还明显留下了后遗症,因为后面接着的一段话说: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很明显,前面那段话是指“骨气”的一般定义,这段话接着指出不同社会和阶级的“骨气”还有不同的含义,“当然”“但是”在这里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语。而删了前面那段话,转折就失去了依托,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了。“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这一句原本是承前说明,“骨气”虽可因社会不同,阶级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点却是共同的,现在前句被删,这句也就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了。
   课文还删了一行字:“从孟子的三句话举三个例子。”
   初看以为这一句删去无妨,其实不然。这句话在全文的逻辑结构方面很重要,有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功能。孟子的三句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正是按照这三句话及其顺序,每句话举一个例子。文天祥的故事对应的是“富贵不能淫”,所以故事里特别指出:“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不做大官,情愿一死,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后面,穷人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是对应“贫贱不能移”的,闻一多的故事则是对应“威武不能屈”的。如此,全文的基本结构就是,前面举出孟子论士大夫的经典言论总论骨气的含义,然后分别以三个故事来为三句话各树一个典型,线索十分清晰。
   《论骨气》并不见得是一篇多好的文章,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色彩是很浓厚的,作者内心显然有些拿不准,既要以孟子之言做底气,又怕沾上“士大夫”嫌疑,所以扭扭捏捏地用了些当下词汇来划清界限,因此论“骨气”论得有些纠结。但那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太苛求的情况下,这篇文章的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并且层次分明,适合学生学写议论文,但如此伤文害义的删改,起吴晗于九泉而问之,有必要吗?    例证四:
   季羡林先生一篇叫做《做人与处世》的文章,被多个版本收入教材。我读了以后,深以为这完全是一个误会。季羡林先生经磨历劫之后,有很多人生感悟,他以随笔的方式写了出来,集为《论人生》一类的书,是想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原没有打算为语文教材提供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如果其中某些篇章符合了议论文的要求,可以派此用场,也一定不是这一篇。
   这是一篇约930字的文章,发表的观点是告诉人们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段以100字提出观点: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接着,文章以三个自然段近600字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第一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主要的观点是批评西方文化“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结果破坏环境,使生态失衡,导致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危及人类的生存。随后转而表扬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却主张天人合一,把大自然看做伙伴。这样一比较,显然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多了。不过他还是承认中国人实行的不好,行为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同样招致了大自然的报复。
   再往下,一篇总共不过930字左右的文章还有多少篇幅呢?只剩230字了。作者乃以169字讨论了第二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最后只剩61字了,这就是第三个关系的全部篇幅: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庶几近之。
   现在来做个统计,全文约930字,篇幅分配是:总论100字,分论点一约600字,分论点二169字,分论点三61字。不用计算了,一望而知,分论点三的篇幅约为分论点一篇幅的十分之一,简直是一笔带过而已。也许有朋友要说怎能用这种方式分析文章,对不起,我分析的不是一般文章,而是一篇课文。如果读作随笔,季先生尽有信笔写作信马由缰的权利,想说的不妨渲染,不想说的,不便说的,三言两语,戛然而止,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风格。但作为课文就不是这样的要求了。这显然不是一篇堪做范本的议论文,但搜索一下网上的相关教学设计,却都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典范的议论文来学习的。例如一个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做人与处世,必须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要求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这三个关系的论述,并以此作为范例,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开玩笑说,如果学生真的写出这样的文章,出现在高考阅卷现场,势必是个低分。因为我们都知道,一篇要讨论三个问题的议论文,尽管用力可以稍有轻重,但还是应该保持篇幅的大致均衡,严重失衡的状态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各个层面的充分论证,也是有伤文章美感的。
   有意思的是,有一些针对此文的练习题这样问道:“作者为何重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体会更深的可能是文中提到的后两种关系,但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且以大量笔墨进行论述呢?”这还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指导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因为这是人类公共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且目前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时常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作者是希望利欲熏心的人类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改善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可谓为尊者讳,不惜寻找语言了。可以反问的是,如果作者没兴趣展开后面两个问题的讨论,何不以全部篇幅写成一篇讨论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专论呢?
   问题如果往深处讨论,恕我直言,这还不仅是个篇幅分配的问题,而是季先生在困难处开小差了。这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最好讨论,没有忌讳和禁区,大可放言指斥西方文化的恶弊,赞美东方文化的优良。第二个关系以人当向善来讨论,也还不难,季先生说的也还勉强过得去。第三个关系却是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深刻弊病的一个方面,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国家意志和群体意识,而主张控制自我,压抑自我,甚至牺牲自我的,人的个性与独立性在这种文化中难以生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革新和改造这种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但是季先生这篇文章却是老调重弹,居然在20世纪末了(此文写于1998年11月17日)还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有矛盾,是因为有“私心杂念”,竟然提出“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须知经历过文革劫难的人们都记忆犹新,“私心杂念”是哪个时代视为罪恶的东西,有一句人们进行自我批判的常用语就叫做“狠斗私字一闪念”,季先生一定不会忘记的。不幸老先生还在重复这句口头禅,而语文教材的编者们还要拿来灌输给21世纪的青少年。
   分析了几个例证,其实就是想说,语文教材挑选议论文文本的时候,典范性是基本要求,而典范性的衡量指标就是其内在的逻辑性及所达到的高度。若我们要因某个原因对入选的议论文文本进行技术处理的时候,保护其逻辑性不受伤害就成了主要任务。千万别乱下刀斧,把逻辑力量赖以支撑的基石给抽掉了。至于所选议论文之思想高度和文化品位,则另是一个问题,需要再做研讨。
   谭邦和,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其他文献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中的投影,土地市场的空间性及其引致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该文以贫困理论--中国贫困现状--反贫困战略--反贫困治理结构为主线,首先先阐述国内外关于贫困的若干理论,进行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模式的界定,对贫困原因、类型、测量
回想一下,写戏多年,有一个重要体会,即写戏“三动”:动情,动心,动气。动情,不必多说,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都有不少论述。情之所至,不吐不快。对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
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内45分钟的教学效率,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只有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才能全面提高课
近年来,受国际文化的影响,油画艺术的发展速度飞快。线条在油画中的功能性和情感渲染能力突出,所以在现代油画作品中,线条会经常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在油画作品中体现。线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作为双边活动的主体——学生,都是极具个性,富含生命活力的个体,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数学知识枯燥单调、空洞乏味,我认为形成这样的认识主要
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是增强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活力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山东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力求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工业企业改革提供决策
刻漆贴金壁画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中的重要漆壁画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环境领域,其特殊的工艺材质之美与丰富的形式内容表现,能美化和提升环境,并赋予环境独特的审美内涵。
该文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地经济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性.而后,以工业总产值区位商为指标,作出黄土高原1985年与1996年的工业总产值区位商分布图与贫困地区范围图,得出黄土
她,是个不善言辞的女孩,成绩不怎么突出,也没有什么朋友。也许是女孩吧,她特别喜欢照镜子。但她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样臭美,她喜欢静静地看镜子,看着镜中的那个女孩。有时,她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