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与何其芳的一场争论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一本散文集,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第九册。共收何其芳1933年到1935年间所写散文17篇,作者通过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倾诉了在黑暗现实面前忧郁、苦闷和颓丧的情绪。由于文笔柔和,色彩浓丽,1937年曾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当时的评委会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画梦录》是一种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现代文字史上也评价何其芳的《画梦录》有点接近鲁迅的《野草》,用象征的手法,借助意象表达幻灭后哀伤、颓废、孤独的情绪。不管怎么说,《画梦录》通过依事托物、抒情寄兴的手法,拓宽了抒情散文的领域和特点。集子以精炼、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感受,寄托了美妙而深邃的情思,文笔细腻,想象丰富,具有梦幻和绮丽的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由于艺术天地不够宽广,不少地方还存在着生硬、晦涩的毛病。
  著名诗人艾青在1939年6月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三卷四期上发表了《梦·幻想与现实———读〈画梦录〉》的长篇论文。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只因为“没有谁爱过我,我都只在心里偷偷地爱着”。所以,何其芳是孤寄的,于是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何其芳这个美丽却又忧郁的集子几乎全部是他倔强的灵魂,温柔的、悲哀的,或是狂暴的独语的记录,梦的记录,幻想的记录。然而我却辜负了作者,我的耳边不停地传来人世的嚣喧,如生活不美丽的叫喊,为饥饿与战争而死亡的惊人数字。
  艾青着重剖析和批评的是何其芳的那首散文诗《墓》。他写道:
  何其芳有过刻骨的相思,留恋谁家少女裙一角的飘动,会撩乱他可怜的心,不消说他是属于我们旧传说中的所谓情种。他把糖果式的爱情看作生活的最高意义,他以白日的梦,璀璨的幻觉来维系自己认为是多余的生命,把自己紧闭在黑色的门里,听自己的那些独语赞美者,但我却不能轻易地唱和,这是一册“杰出的书”。
  《墓》中那个农家女孩铃铃有着忧郁的眸子,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小姐,不知在她那秘密的希冀于谁的相思里,最终却玉殒香消了,但我们依然要为玲玲感到幸福,因为她死后,墓前尚有一个诗人———雪麟的影子踯躅在这儿的每一个黄昏里。这些离开我们的常识多远啊,我自己就是一个乡下农人的孩子,我生活的周围从来没有发觉过如此天仙般的铃铃,这样的少女该在上海圣玛利女校念书,在南京路沙利文吃西点,在南京大戏院看《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影片。这些少女才会使诗人对世界厌倦,竟至把生命“轻轻一掷无从有温柔的回顾”,但是,农家的女孩们现在都在苦难中,不但不会向花草要求讲一个快乐的故事,而且要蓬发垢面,辗轧在凄楚的日常之轮下,发出冗长的呻吟,叹怨着好年成的不到来,她们之中更有不知多少临近了死亡,发出了最后的哀叫,我敢问何其芳能真的爱她们吗?
  


  紧接着,艾青又以深沉的话语批评道:
  其次,我悲哀地发现了何其芳的同情心,对一面是过度的浪费,对另一面是可怕的吝啬。他能无休止地编织着他那些美丽得像湘绣一般的故事,但故事不外是“被遗忘的悲哀”,“对于出嫁了少女的系念”,“衰落与凋零所引起的伤感”,“不可挽回的眷恋”,“命运的哀诉”……等等,把艺术当作术士的语言,当作魔术,撇开事物本身的含义不管,要赞美的是它的表现。所以何其芳所采集的题材:一个是疯子,一个是美女子,并会织出天鹅绒一样柔软的故事。何其芳有太深的寂寞感,他企求自己的艺术能对寂寞有最高度的表现,例如在《独语》中“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避”;《静静的日午》中“那位最年青的小姐哭了起来,因为她忘了意大利式的窗子”;《扇上的风云》里“我到哪里去,旅途的尽头等待我的是什么?”这一切都发源于个人幸福的不可企及。何其芳在他对艺术的态度正是自私得有点过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上又胆怯得可怜。他没有把目光在血腥的人间滞留过片刻,他永远以迷惘的、含有太息的、无限哀怨的眼睛看着天上的浮云、海上远举的船帆、空中掠过的飞鸟。无疑的,他认为那些战斗的牺牲,那些挺进的勇士,那些把鲜血溅在正义与实理之争取的道上的殉难者,都是可笑的盲目者。何其芳有旧家庭的闺秀的无病呻吟的习惯,有顾影自怜的癖性,词藻并不怎样新鲜,感受兴趣都还保留着大观园小主人的血统,他之所以在今日还能引起热闹,很可以证明那些旧精灵的企图复活,旧美学新起的挣扎和新文学本质的一种反动。
  艾青的文章发表后,1940年2月的《文艺阵地》上,何其芳以《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他自己的答辩文章。
  何其芳表示:对于艾青的那篇文章,以及许多读过《画梦录》的读者,他都有作一次自我解释或自我批评的责任。他首先指出:
  艾青的那篇文章是个坏书评。对于《画梦录》作了不公平的判断。《画梦录》是我的文学发展上的一个纪程碑,可艾青却说他是“一片淤泥,一片没有希望走得通的污泥,那里不过是一片荒芜的,缺乏人迹的旷地”。《画梦录》是我从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中间所写的东西的一部分,它包含着我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时期,我是一个充满了幼稚的伤感,寂寞的欢欣和辽远的幻想的人。在那以后,我却更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寞,一种更大的苦闷,更感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矛盾。我过着一种可怕的寂寞的生活,孤独使我开始了独语,这些篇章里我仍然找到了一些我当时的思想,一些现在仍然引起我的同情的思想、矛盾和苦闷,我的热情像火花一样从它里面又飞溅出来。然而,你却判断我在“掩饰自己对于这时代的过咎”,判断我不过是一个贾宝玉,你说了一些刻薄的话,武断的话,过火的话,你替我那些故事分类,却没有发现一个基本的共同点,由于一种被压抑的无处可以奔注的热情,你可怕的将我的原意解释成了完全的相反。你读不懂我不但对于理想主义者有着极大的同情,而且暗暗的把我自己也算作一个。你读不出我对于人生对于人的不幸,抱着多么热情的态度。
  我承认我当时有一些虚假的悲观,当时为着创造一些境界,一些情感来抚慰自己,竟大胆地选取了一些衰颓的远离现实的题材,然而我的血统和大观园的小主人实在毫无关系。
  写书评大概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刘西渭先生批评我的《画梦录》是那样认真,他说他读了三遍还不敢下笔,只看出我受了废名的影响。而你更奇特了,竟说我是个贾宝玉,所以《画梦录》虽然是一本可怜的书,但你对它的判断并不公平,虽然“寂寞使我变坏了”,但你并没有找出我当时真正的坏处,我的过错在于我抑制着热情,不积极地去从事工作,去爱人类。但当我和人群接触时,我却很快地很自然地投入到他们中间去,投入我渴望的温暖怀抱!
  1936年,我到山东一个乡村师范去教书,在那里我找到了精神上的新大陆,得到了这样一些结论。第一:我感到人间充满了不幸。第二:我断定人的不幸多半是人的手造成的。第三:我相信能够用人的手去把这些不幸毁掉。
  我开始从人群中得到温暖,那些来自农村的青年,却那样热心地追求着知识和进步,我不能忘记他们的友爱,他们教会了我许多从前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的东西。
  抗战发生了,它使我看见了我们这古老民族的新生的力量和进步,它使我再也不感到这人间我是孤单而寂寞。这就是我的道路,我并不愿意这样琐碎地谈说我的道路,中国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在工作、在斗争、在牺牲,我又有什么理由来高谈阔论地叙述我的道路呢?然而当我读了你的文章,我感到了一种责任。感到了了解一个人判断一个人并不容易。肖乾曾说过:“假若要写抗战对作者们的影响,一定要举你为例子,你看《画梦录》的作者已写出这种文章来了。”
  现在回顾这场争论,可以说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艾青通过批判何其芳的《画梦录》,表达了自己对那些游离于现实生活的梦幻般的作品的不满和抨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时很多与何其芳相近作家的转变和前进。艾青后来又说:我在1937年7月号的《文丛》上读到何其芳的《刻意集》时,我发现他寂寞的灵魂在摸索的中途找到了可喜的转机,现在他已能用“带着愤怒的眼睛注视这充满了不幸的人间,而且向这制造不幸的人类社会伸出了拳头”。
  一个艺术家在这繁杂也是凄惨的现实面前能勇于正视的话,他将会感到自己的幻想枯窘而羞愧,他创作的意义不正忠实了艺术,忠实了生活吗!
其他文献
邹鲁、谢持其人    欲知邹鲁、谢持是什么人,先要知道西山会议派的始末。  1925年11月28日,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谢持、邹鲁、林森、居正、石青阳、石瑛、覃振、戴季陶、沈定一、邵元冲、叶楚伦、张继和候补执委茅祖权、傅汝林等参加了会议。这批人后来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这次会开了10天,正式开会22次,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
期刊
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从我20岁参加革命时起至现在,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丰功伟绩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在我心中占据的崇高地位,是中国现代史上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毛泽东之所以至今仍为全国人民所怀念,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反复探索,一旦认准马克思主义,就百折不挠毕其全生精力为之奋斗。他首创“枪杆子里出政权”、“把支部建立
期刊
关于走西口的“西口”    流行于晋、蒙、陕、冀交界处的二人台剧种中,有一出最富有代表性的剧目就是“走西口”。该剧的剧情叙述了新婚不久的太春玉莲夫妻,迫于生计,丈夫不得不出口外谋生而忍痛别离的故事。剧中那依依恋眷的表演和撕心裂肺的唱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戏剧“走西口”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走西口也有相传。那么走西口的“西口”到底是指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空军创建了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又称543部队),我奉命调到这个奇特而又神秘的部队工作了整整10年。10年里,我同战友们一起风餐露宿,艰苦创业,转战南北,设伏歼敌,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怀念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更难忘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    英明决策 创建导弹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打了几十年的仗,都是以劣势的武器装备
期刊
彭雪枫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在敌、伪、匪的夹击中,彭雪枫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短短两年时间,他就创建了新四军第六支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四师,开辟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争取杂色武装的实践活动    1938年2月,彭雪枫奉命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参与筹划中原敌后的抗日
期刊
1939年那年我8岁了,一二九师新一旅政委唐天际带领部队驻进山西黎城宋家庄村,随军医院设在牛路开家里,女兵住在王肉责家里。唐政委有病,就住在我家东楼底。他有一个护兵叫王子昌,一个伙夫不知道其叫什么名字,光听唐政委大头大头地叫他,我也叫他大头叔。每叫他一声大头叔,他就乐呵呵地高声答:“哎!”  唐政委一人住一屋,屋里有我家的一张方桌,桌上有一部电话机,电话机不断地响,他就不断地接电话。我对打电话很好
期刊
漫步在平定县马山乡七亘村外,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丰碑巍然耸立,上面镌刻着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七亘大捷纪念碑”7个大字。这是1985年2月,中共平定县委、县政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修建的。今朝松柏绿,当年战旗红。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68年前刘伯承和陈赓指挥八路军健儿在这里以“重叠的待伏”战术阻止日军入侵的战斗情景……  1937年9月底,我八路军一二九师从陕西出发,东渡黄河,
期刊
一、走出文昌堡    家乡与家世    从太行山平型关附近发源的滹沱河由雄伟的五台山北麓,像一张巨大的弯弓向西、再向南滚滚奔流,流过繁峙,滚过代县,经过忻口,从定襄城外突然北折数十里,又拐向东南,往河北省奔流而去。  就在距河水向东南拐弯的不远处,有个远近闻名的河边村。这个村,全国解放前属五台县,今属定襄县,历史上就是个繁华富庶的大村。它西临滔滔奔流的滹沱河,东靠以出产“文山石砚”著名的文山。全村
期刊
谷子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耐旱和适宜各种土壤的优点,平川、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植。用小米做饭省时、省事,小米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并不生厌;革命圣地延安、河北省蔚县、山西省沁县的“沁州黄”等有名的小米,更受各界人士欢迎。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时代是吃高粱面饭和小米饭度过的,我与小米之缘,与生俱有。  日本投降后,我进入解放区读书,我们学校除星期日中午吃一顿白面蒸馍外,其余六
期刊
陈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1944年初,他曾在山西境内触景生情,赋诗六首。诗意豪情激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其夫人张茜后来在评价这个时期的陈毅的诗作说:“1943年冬,陈毅同志由淮南地区西行赴延安,随着新经历的开始,他的诗词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3年11月底,新四军军长陈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从淮南根据地出发,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