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和其他理科的基础.数学和其他文科类科目不同,仅靠记忆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这门功课.“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正好符合数学科目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可以轻松应对数学的各种知识点和难点.本文针对“举一反三”教学模式进行了实例研究和阐述,希望本文能够对小学生提高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举一反三”;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知识迁移能力;想象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发展成果显著.教育事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也需要创新和改革,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进步的社会现状.通过新课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举一反三”的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数学学科“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日后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提升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较生硬.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像学习其他学科那样容易,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没有用变通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考试时,卷子换一种题型和表达方式,学生们就不会答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思考模式受限,思维固化.而目前教师们使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材中限定的几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仅仅掌握这些学习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举一反三”策略及思想概述
“举一反三”策略及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根据一件事或某一客观规律进行推理,进而推算出与之具有相同原理的事情或规律.从教育实践情况来看,“举一反三”思想满足现代化课堂建设需求,属于一种学习过程的知识迁移,可以表现为学习某一知识会对学习另一知识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感悟.由此来看,“举一反三”思想及策略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知识迁移效率,通过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探究其客观发展规律,从而找到迁移学习捷径.掌握“举一反三”思想的深刻内涵后,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高效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对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见方法及其思想内涵都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举一反三”不仅是一种创新思维,还是一种学习迁移能力.教师与学校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指导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思想的作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是学习其他理科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学生们有发散和创新的思维模式,通过“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手段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快处理相似问题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学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学习数学,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运用“举一反三”的思想去解决更多、更抽象的难题.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举一反三”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模拟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制性教学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都是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教师们如果想提升学生们“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们需要创设一些学生理解和熟悉的情境,不要超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否则将会失去模拟情境的实际意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举例来说,在针对“分数减法”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几本受学生群体欢迎的书籍,然后利用演示文档引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动漫人物,为学生描述该动漫人物正在阅读某一书籍的情景:他利用一天时间读完了1/3,第二天他又读完了全书的1/2,那么他还剩下全书的1-1/3-1/2=1/6未阅读.請学生类比推理,如果该动漫人物开始阅读第二本书,第一天阅读了全书的1/4,第二天阅读了全书的1/2,那么他还剩多少没有读呢?请同学们列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模拟了动漫人物阅读书籍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够让学生进行类比学习.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询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老师是如何快速计算出结果的,
进而引出课堂的教学重点——分数减法,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培养发散思维,拓宽解题思路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提倡学生们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固有的思维模式严重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们要让学生们学会运用“举一反三”的方式给自己出题并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够启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解题思路,将题型引申到更深的层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介绍一题多解的相关内容.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的联系较为紧密,而数学问题则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题多解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写出1、2、3、4、5、6、7、8、9、10这十个数字,并对其进行单行排列,让学生用正方形将数字框出,每次可分别框出2~4个数字,接下来带领学生对数字进行平移处理,让学生探究移动次数和个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一次框出5个数或6个数,进一步探究其客观规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客观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师生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其“联想思维”
客观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其想象力是无限的.合理的想象也是催生知识的关键,它使知识不断更新.由此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往往比主导其思想、灌输知识的教学更有意义、更有效果.“联想思维”也是“举一反三”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联想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才能寻找到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旁引导,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之窗”.教师可以借助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通过设疑布障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为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举例来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演示文档为学生展示正方形的桃树林和长方形的苹果树林,并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树林周边长度求出两个果树林的面积.在学生顺利求出两片不同图形的果树林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档为学生展示三角形枇杷林的图片.这个三角形果树林的边长与正方形的桃树林的边长相同,方便学生做出对比分析.教学开始前,学生只学习过三角形的概念和周长的相关知识,并未了解其面积的求法.一些学生可能会结合前面提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展开思考,这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一画,以图形拼凑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规律.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猜想.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和正方形相同,但图中的三角形和正方形虽然具有相同的边长,但面积显然不同.这些学生的结论会被其他学生推翻.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巡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类比其他图形,提出合理猜想.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总结,带领学生猜想验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或黑板为学生演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大胆猜想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索欲望.
(四)注重安排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考维度
数学不仅是一个学科,还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的思考维度得以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直观的材料往往能够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清晰的认知.教师需要借助直观的材料,为学生布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中分析其本质特征.举例来说,在为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演示文档为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分解图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草稿纸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沿着高线剪开,然后将其拼接起来,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安排剪纸拼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用同一方法探究梯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小学数学“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课改倡导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列举了几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创新思维的方法,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启发,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学习效率,促进数学教学效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浅论数学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思想[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110,120.
[2]楚长锦.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对数学学习“懂而不会”现象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4):184-185.
[3]曾智峰.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3):68-69.
【关键词】“举一反三”;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知识迁移能力;想象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发展成果显著.教育事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也需要创新和改革,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进步的社会现状.通过新课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举一反三”的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数学学科“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日后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提升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较生硬.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像学习其他学科那样容易,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没有用变通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考试时,卷子换一种题型和表达方式,学生们就不会答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思考模式受限,思维固化.而目前教师们使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材中限定的几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仅仅掌握这些学习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举一反三”策略及思想概述
“举一反三”策略及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根据一件事或某一客观规律进行推理,进而推算出与之具有相同原理的事情或规律.从教育实践情况来看,“举一反三”思想满足现代化课堂建设需求,属于一种学习过程的知识迁移,可以表现为学习某一知识会对学习另一知识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感悟.由此来看,“举一反三”思想及策略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知识迁移效率,通过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探究其客观发展规律,从而找到迁移学习捷径.掌握“举一反三”思想的深刻内涵后,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高效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对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见方法及其思想内涵都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举一反三”不仅是一种创新思维,还是一种学习迁移能力.教师与学校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指导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思想的作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是学习其他理科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学生们有发散和创新的思维模式,通过“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手段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快处理相似问题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学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学习数学,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运用“举一反三”的思想去解决更多、更抽象的难题.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举一反三”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模拟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制性教学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都是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教师们如果想提升学生们“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们需要创设一些学生理解和熟悉的情境,不要超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否则将会失去模拟情境的实际意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举例来说,在针对“分数减法”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几本受学生群体欢迎的书籍,然后利用演示文档引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动漫人物,为学生描述该动漫人物正在阅读某一书籍的情景:他利用一天时间读完了1/3,第二天他又读完了全书的1/2,那么他还剩下全书的1-1/3-1/2=1/6未阅读.請学生类比推理,如果该动漫人物开始阅读第二本书,第一天阅读了全书的1/4,第二天阅读了全书的1/2,那么他还剩多少没有读呢?请同学们列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模拟了动漫人物阅读书籍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够让学生进行类比学习.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询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老师是如何快速计算出结果的,
进而引出课堂的教学重点——分数减法,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培养发散思维,拓宽解题思路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提倡学生们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固有的思维模式严重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们要让学生们学会运用“举一反三”的方式给自己出题并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够启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解题思路,将题型引申到更深的层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介绍一题多解的相关内容.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的联系较为紧密,而数学问题则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题多解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写出1、2、3、4、5、6、7、8、9、10这十个数字,并对其进行单行排列,让学生用正方形将数字框出,每次可分别框出2~4个数字,接下来带领学生对数字进行平移处理,让学生探究移动次数和个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一次框出5个数或6个数,进一步探究其客观规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客观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师生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其“联想思维”
客观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其想象力是无限的.合理的想象也是催生知识的关键,它使知识不断更新.由此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往往比主导其思想、灌输知识的教学更有意义、更有效果.“联想思维”也是“举一反三”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联想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才能寻找到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旁引导,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之窗”.教师可以借助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通过设疑布障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为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举例来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演示文档为学生展示正方形的桃树林和长方形的苹果树林,并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树林周边长度求出两个果树林的面积.在学生顺利求出两片不同图形的果树林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档为学生展示三角形枇杷林的图片.这个三角形果树林的边长与正方形的桃树林的边长相同,方便学生做出对比分析.教学开始前,学生只学习过三角形的概念和周长的相关知识,并未了解其面积的求法.一些学生可能会结合前面提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展开思考,这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一画,以图形拼凑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规律.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猜想.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和正方形相同,但图中的三角形和正方形虽然具有相同的边长,但面积显然不同.这些学生的结论会被其他学生推翻.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巡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类比其他图形,提出合理猜想.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总结,带领学生猜想验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或黑板为学生演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大胆猜想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索欲望.
(四)注重安排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考维度
数学不仅是一个学科,还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的思考维度得以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直观的材料往往能够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清晰的认知.教师需要借助直观的材料,为学生布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中分析其本质特征.举例来说,在为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演示文档为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分解图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草稿纸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沿着高线剪开,然后将其拼接起来,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安排剪纸拼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用同一方法探究梯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小学数学“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课改倡导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列举了几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创新思维的方法,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启发,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学习效率,促进数学教学效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浅论数学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思想[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110,120.
[2]楚长锦.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对数学学习“懂而不会”现象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4):184-185.
[3]曾智峰.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