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写给孩子和恋人的世界史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36年《世界小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没过多久便被翻译成5种语言。时至今日,这本书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畅销全球,并广获好评。
  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提姆·布莱尼说:“全书39篇短章,每一章都生动活泼,充满睿智的见识和让人久久回味的图景。”
  英国历史学家丽萨·贾丁认为:“因为《世界小史》的出现,未来会有更多人想要成为历史学家,将自己的毕生热情投注于历史和真理。”
  《每日电讯报》评价这本书:“人类历史的全部进程,从史前一直到‘二战’,都浓缩在流畅的故事里……让人手不释卷。”
  最新版的《世界小史》共有40篇短章,第40章是1985年新加入的,描写的是作者20世纪所经历的。在书的目录部分每一章标题的后面,都有许多关键词。比如第14章“历史的敌人”下面标注了:秦始皇帝、焚书、中国的长城等关键词,让人对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方便读者检索阅读。
  二
  贡布里希1909年3月30日出生于维也纳。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艺术史和古典考古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移居英国。他是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和学会的成员,拥有13个荣誉博士头衔。1972年,他受封为爵士;1975年,被奥地利授予科学与艺术领域一等荣誉十字勋章,并获得荷兰“伊拉斯谟奖”;1977年,被联邦德国授予功勋勋章;1984年,获得奥地利“科学与艺术荣誉象征”的称号……贡布里希爵士于2001年11月3日在伦敦辞世,享年92岁。
  贡布里希善于用简明晓畅的语言讲述严肃的主题。他既有写给学者阅读的专业著作,也有写给很多普通读者阅读的入门书籍。因此,他深受学者的尊敬与普通读者的喜爱。
  一个艺术史家怎么会去写世界史?这的确让人有些出乎意料,而且这本书还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本《世界小史》的诞生相当有趣。
  当时,一位编辑找到贡布里希,希望他将一本英语版的历史类童书翻译成德语。他看了书后,觉得根本不值得翻译,并且认为自己能写一本更好的。于是编辑要求他试写一章看看。在写博士论文的那段时间里,贡布里希正好在与一个朋友的女儿通信。小姑娘好奇地问他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他就用小姑娘能够理解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论文内容。久而久之,他发现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将绝大多数事情给孩子解释清楚。
  试写的那一章,得到编辑的肯定,编辑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全书。某一次约会,他给恋人伊尔泽读了书稿,没想到她十分喜欢。此后,每次见面他就给伊尔泽念书稿,直到这本书全部写完。
  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有这样一段话:
  献给伊尔泽
  因为是你一直在聆听
  所以这本书也会一直属于你
  可見,这是一本充满爱的历史书,是一本写给孩子和恋人的世界史。
  三
  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贡布里希先是按照世界文明诞生的时间,分地域讲述各个地方的历史;然后又从思想萌芽的角度入手,写希腊的法制、印度的佛陀、中国的孔子;接着再讲每个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亚历山大、秦始皇、恺撒等等。
  比如本书的第二章,讲述了史前史,即人类产生并在劳动中逐渐进化成现代人的时期。这一章节的标题很有趣:“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在海德堡发现的下颌骨
  尼安德特人、史前史、火
  工具、洞穴人、说话、绘画、魔法
  冰河时代和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的木桩建筑
  像你我一样的人
  在讲到什么是史前史时,贡布里希就像在给孩子讲故事一样,从“人们在海德堡发现的原始人下颌骨与现代人的很不一样”开始,说到人们判断出他们大约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个所谓的‘大约’,没有名字、没有准确的年代,这可不是历史”。自然而然地,作者引入“史前史”这个概念,他解释道:“这些事情发生在历史之前,因此也被称为史前史。人们只是大概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当真正的历史开始时,那时的人已经有了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衣服、房子和工具等。”
  知道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山洞里凿刻各种动物吗?面包又是怎么来的呢?贡布里希解释道,因为那些都是原始人梦寐以求的好猎物,他们觉得将它们画在墙上会使猎物更容易出现;至于面包,冰河时期结束后,气候慢慢变暖,原始人也学会如何种植物。他们将植物的果实搓开,调成面糊,再放到火上烤,就成了面包。
  取火、语言、工具、房子、图画等等都是原始人发现和发明的。以前还没有哪本书把原始人描述成发明家的,也不曾发现,原来原始人和我们是如此亲近,感觉并不遥远。
  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在你吃着如今觉得再平凡不过的面包时,在你轻而易举地使用火时,也能够想起那些原始人,那些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
  四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十分新颖,而且内容环环相扣,可读性很强。不了解历史的人可以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的人可以看看作者用何种方式看历史,是如何把严肃的话题讲得那么轻松有趣。
  正像这位可爱的绅士自己所说:“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放松,能够追踪历史,不必去写笔记,不必记住人名和年代。我也答应你们,我肯定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考你们!”
  (摘自微信公众号“精读”)
其他文献
一位老人牵着驴,看到路旁有块地,上面长满了繁茂的花草。老人就松开驴子的笼头,毛驴一路飞跑着朝嫩草地奔去。它在那儿打滚,蹭痒,活蹦乱跳,边喊边吃。这时,敌人将至。  “咱们快跑吧!”老人急忙说。  “为什么要跑呢?”正在草地上打滚的驴子问道,“敵人会给我架两副鞍子,让我驮两倍的货物吗?”  “不,这倒不会。”老人说完,拔腿便逃之夭夭了。  “我归谁所有,对我来说不都一样吗?”驴子自言自语地说,“你尽
期刊
事实未必有看起来那么光鲜  一般而言,无论海内外,华人父母大都简单地认为,上美国顶尖大学对子女很有好处。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也许发生得更频繁——那就是对大多数华人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其造成持续一生的负面影响。  这种说法并不流行,原因是绝大多数华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  什么是顶尖大学?  首先定义“顶尖”。顶尖意味着在全美大学排名中至少排在前10名,特别是指那些排在前5
期刊
讲一些马桩子的事情。    我们才搬到深山夏牧场沙依横布拉克时,生意极惨淡。那一年,七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设在了库委沟那边,人就全都往那边跑了。于是我们这片夏牧场上的毡房少了两百多个,原先珍珠一般撒遍山野,如今空寂得让人看了心寒。  一起做生意的伙伴一家一家地搬走了。不久后,这片草甸上只剩下我们家和另外两三个帐篷,寂寞地面对着更寂寞的山谷。  我们实在没有能力搬家,我们雇不起车。没办法,生意太惨淡了
期刊
电影很糟糕。1个小时后我对妻子耳语:“走吧,我们回家吧。”她回答:“肯定不行,我们不能白花30欧元买电影票。”“这算不上什么理由。”我抗议说,“30欧元已经花掉了,你在纠结于沉没成本。”  第二天召开营销会议。广告宣传的影响已经连续4个月远远低于预期了,我主张立即停止此事。广告部负责人用下列理由反驳我:“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钱做宣传,要是现在停下来,那些钱就全都打水漂了。”他也是抓住沉没成本不放手
期刊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与近》  很显然,这首诗和距离无关,写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无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虽只有6个短句,承载的内容可不轻,也许可以借它来讨论远方和我们之间的关联。  对眼下的各种不堪忍受和对苟且的难以容忍,让缥缈的“诗”和“远方”被黏合成一个新词组。忽然间,大家都愛说“诗和远方”,可见我们多么渴望超凡脱俗。
期刊
许多艺术家回避社交,是为了借由想象力重新投入到世界当中。  独处是创作必需的状態。独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恐惧和喜悦的地方,充满痛苦的自我贬低和狂喜的自我膨胀,而人类的创造就发生在这里。  有一次,卡夫卡的未婚妻问他,他写作的时候她能否坐在他身边。  卡夫卡回答说:“听着,那样我根本就写不了。因为写作意味着大量的自我暴露,写作是极端的自我暴露,是卸下自我防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跟他人卷在一起,他
期刊
我給提亚蕾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在圣托马斯医院认识的。他是个犹太人,名叫亚伯拉罕,是个体格健壮、满头金发的年轻小伙。他个性腼腆,为人非常谦逊,天资也很出众,不仅考取了医学院的奖学金,念书的五年里还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奖项。他身兼内科和外科住院医师,才华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后来他被选入管理层,仕途一片光明。按一般人的经验,他毫无疑问会晋升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名利双收的未来就在前方等着他呢。就
期刊
【编者按】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第12本书,是一部因“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文化修养”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小说——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是林语堂先生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与它的续篇《风声鹤唳》,以及后来的《朱门》,合称“林语堂三部曲”。  这本书是1938年至1939年间,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创作的,最初是用英文写就。彼时,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林语堂先生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
期刊
老爸走了,我赶去机场,回北京。  老爸10天前还能吃能喝,半盘卤肘子吃光,还能喝光一碗粥。两天前还在做饭炒蘑菇,今天上午还吃了半碗面条。今天下午5点,他就毫无痛苦地去了。他过完83岁生日还没多久。今天还是老妈的生日。  我忽然想到,每次见到老爸,他都不太说话,都给我倒一杯热茶。眼泪流下来,止不住。我知道,走得这么快、这么安详,像睡着了一样,这是老爸的福德,也是他一生修行的见证。可是,我还是觉得心里
期刊
1  45岁以前,肿瘤科大夫秦苑的生活里填满了各种恶性肿瘤病历。她闷着头救,大多数时候却跑不过死神。最终,病历又变成一张又一张死亡通知单。  “住进你们科的病人,钱花完了,罪遭够了,人就走了。”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家属曾这样抱怨。  这让秦苑越来越焦虑,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她每天都在怀疑:“我这个职业有什么价值?”  秦苑职业状态的转变发生在2012年。她在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的组织下去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