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研究性学习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5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是表现人间至情——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也是文采熠熠的美文。但由于文章距离时代较远,这篇教师屡次教授屡次催人泪下的文章却不见得能感动得了现代年少不更事的初中生,教师在教学中也常有隔靴搔痒之叹。为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研读提炼
  
  研读环节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学生对文本的知情权。对学生文本知情权的剥夺与干涉是目前语文教学浮躁、虚幻、形式主义的极端表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轻视或者忽视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知晓和思考,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教材的基础上就提出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生吞活剥,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研读包含两个内容,既指对文本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包括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疏通文句,掌握有关文化文学信息等;也指借助教材的背景性提示、文本前后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与思考”或与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阅读主体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独特的个性作初步的感知,对体现文本个性较为明显的语段作一定的思考,以形成阅读主体对文本一定的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背影》一文特点在于表现父子之情的切入点与感情渲染上。如果教师强行将此观点灌输,往往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有时甚至出现“拒收”反应,效果定会不佳。鉴于以往尴尬,在课前预习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背影》如何能体现父子之情?叙述祖母的去世与父亲赋闲对突出背影有什么作用?事实证明,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与文本提示,能感知到对人物极富表现力的瞬间行为抓拍是本文命题立意的最佳角度,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人与事进行描写更能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
  要确保这一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后续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需要充分的时间,要舍得花时间。如果课外阅读不可能,课内也要挤时间。对文本感知的仓促和肤浅会导致学习全过程的低效。
  
  二、品读发现
  
  研读这一环节理想的结果便是阅读者对文本有所发现、有所感悟。通过研读发现文本与众不同的个性,发现阅读时的疑点、难点,发现阅读者本身阅读时产生的兴奋点。
  发现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深度把握。尽管会受到阅读者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生活经历、情感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对文本的个性、阅读的疑点、难点及兴奋点的把握和认识水平会有差异,但他们经阅读、思考产生的发现对教学具有无可估量的推进意义和精神价值。首先是激发了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自觉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相对集中又有个性特征的发现是教学流程的真正源头,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找到了切合实际的起点。学生研读《背影》时经教师的精心提示,发现一个疑点,也是难点,分析理解后还是本文的特点,就是作者极力刻画父亲,如何表现父亲特点的,是动作?是神态?还是语言?动作是感人至深的,神态就一处,语言呢?几句话管用吗?该文教学重点、难点都可以定在这点上。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决定者是谁是区分传统语文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分水岭。语文教师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凭教参对文本的图解来确定教学的内容,都会使教学陷入主观独裁、主体奴化的泥淖。
  当然对相当数量的相对集中又各有个性的发现还需要有个整合的工作,对众多发现中有共同趋向的问题,能扣住文本独特个性的问题,对文本有独到新颖的见解都可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如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发现水平有限或文本自身的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的牵引和补充。问题的提出顺序及内在的关联,教师都应有个梯度的设计。
  
  三、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在整合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确定了教学的内容、方向后,对问题的自我探究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探究需要自我思索和借助外力。带着问题,借托教师提供的指导性提示,再回到文本中去作有针对性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有助于问题的自我解决。但往往个体的思维有很大局限,善于借鉴外力成了善于探究的一个标志。
  参与小组交流,与他人争辩正误,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开启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能把探究导向深入。将目光迁向课外,或将课堂迁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触类旁通,获取有针对性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用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便捷的服务。
  散文《背影》的教学在确定了方向和重点(上文已提及)后,学生再一次细读文本,定向思考。教师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再次自主查阅自备的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与电子资料,然后可分小组交流,思维碰撞,去伪存真,存同求异。真正起到主体活动的作用。
  
  四、解读交流
  
  解读是对发现的分析和阐释,也包含对问题的解决。学生是解读的主角,而且应该是成功的主角,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有了准确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入广泛的探究作铺垫,解读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为教学的一环,解读要充分体现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像握有阅读权一样,学生也拥有对问题的解释权和解决权。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发现作分析和阐释,对提出的问题给予力所能及的解答。教师所要把握的是解读的广度与准确度,既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同时也要注意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对解答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缺陷作调解与弥补。
  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广泛的收集,激烈的交锋,基本都会形成自己的见解,交流后基本达成共识: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亲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学生捕捉到文章另外几处对背影虚与实的描写都独具匠心。总而言之,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的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写人物的语言有时只需寥寥几笔就入木三分……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交流中既悟出了真情,又对写法有了清晰的认识,既品尝了自己跳着摘下的果子,又分享了大家的成果,收获匪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五、留疑拓展
  
  解读只是模式中的一个环节,不是模式的终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滋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教师要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留疑而拓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即兴表达,可以留作课后作业,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的研究课题。但它的开放、独立的特点必须坚持,对文本新的发现和思索不必再作重新整合和设定,可以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也不必提供标准的答案。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和自由,并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继续指引探究的方向,提供探究的资料。
  在完成《背影》重难点学习过程中,有学生留疑:“文中‘我’的语言不多,‘我’的感动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这是个可喜的发现,学生按教师的提示,对文本在解读研究并写出如《我的眼泪,我的感动》等研究类文章;“父亲的穿着与我的穿着的区别”“父亲做了许多大事”指的是什么呢?“《背影》在当时就脱颖而出了吗?个中原因是什么?”“朱自清的父亲看过《背影》吗?他是怎样想的?”这些问题的出现,相信不要教师的交代,学生会自觉在课外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友情提示:“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望父买橘这个场面父子情深意切,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如果你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下来,将终生受益。请注意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的外貌、语言、行动,在笔记本中记下来。”……此时又有谁关得住情感的闸门,不被生活细节的感动而一吐为快呢?谁还感觉作文那么难做呢?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次研究尝试,整个下来,两个课时完成,学生解读了文本,练习了写作,情绪倍受感染,教师愈加感动,师生情感共鸣,美文共欣赏。这些应该得益于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的运用。当然,在这个策略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并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研究文本及相关资料,研究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研究教学整体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再研究、再发展、再提高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最终达到师生双赢,师生双发展的最理想的结果,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凸现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
  
  陈月容,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大冶。
其他文献
钱谷融,著名学者,1919年9月生于江苏武进。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长期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著有《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获上海市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艺术·人·真诚》(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书。负责主编的有:《中国
摩根大通亚洲上市衍生产品销售部  受惠减税规模大过预期,内地股市本周持续向上,上证指数录得5连升兼突破3100点水平,再创8个月新高。港股未能紧随A股升势,周初虽曾升至29200点水平,创去年6月以来新高,但于高位缺乏承接,29000点水平未能企稳。轮证资金流显示,投资者倾向在高位部署淡仓,截至周四的过去5个交易日,恒指熊证及认沽证累计净流入达9700万港元:看好的投资者则于29000点附近逐步减
2008年高考作文,不仅注重了对考生作文综合素质的考查,更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多种理念。如全国1卷、陕西卷提供了包括汶川地震后政府反应、民众捐款、救援队等抗震救灾的有关素材,引导考生关注重大社会事件,挺立民族脊梁;天津卷、重庆卷、湖北卷、辽宁卷则将“生活在自然中”的考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的平凡生活,体验“人之常情”;湖南卷、福建卷、北京卷则让考生在具体而微的情境体验中,挖掘个性视角,感悟人生哲理;江苏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写作教学批判与争鸣的土壤中,一线教师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但总体来说,中学写作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学生的写作能力仍令人担忧。有教师曾这样描述孩子们作文的现状:“词与词之间,看不出想象的足迹;句子之外,感受不到诗意的延伸和飞扬。以前是统一的口气和调子,现在是单调的热闹和平庸。归结起来说,就是语言的贫乏,集体的失语,叙述主体的缺席。”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反思我们
新的课程标准对个性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而目前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即使偶有一些佼佼者的“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感觉。老师评改学生的作文,习惯于凭自己主观的感受和文化批评的标准,用成人处世的哲学和经验,从原则
很多学生作文写不好,写作文往往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他们很是希望能有高明的老师点石成金,祈望着茅塞顿开,好使自己也能达到古人“下笔如流水”的境界。但是囿于自身的文字积累和阅历体验不够,往往造成闭门造车的尴尬局面。高中生的学业负担重,要想在繁杂的学习之余打开生活的“窗口”,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假如我们能从课文中汲取作家的写作经验,就可以为学生找到一条写作的“捷径”。笔者想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简析这个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
海能实业300787  近期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38%-4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36%-43%。公司上半年客户订单充足,1-6月接收订单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3%。但是,受芯片紧缺及越南海能因疫情临时停工等影响,2021年1-6月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2,664.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
内地股市本周显著造好,上证指数重上3000水平,升至近1个月高位;创业板指数更创出3年新高,截至2月20日,本月以来累积升幅已达13%。投资者预期中央会推出更多措施刺激经济,加上中国证监会放宽上市公司再融资规定,均利好整体市场气氛。至于港股周初曾回升至1个月高位,上试28000点水平,但大蓝筹业绩不及预期,恒指反复回吐,回试20天线支持。轮证资金流反映,早前部署淡仓的投资者开始趁指数回落平仓离场,
2008年高考虽然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歌鉴赏并没有呈现“突变”的趋势,而是“承传有序,稳中有变”。18套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用加首诗歌,出现35道题目。研究题料、题目和答案,对2009年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2008年诗歌鉴赏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设题非常规范,严格围绕“语言”“形象”“技巧”设题,少有“旁逸斜出”的情况。同时,2008年高考诗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