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麟 中国“隐形第一人”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穿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衣,穿梭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有人说他插上了隐形的翅膀,飞行至铁道边、广告牌上、废旧的工厂里;
  他就是“隐形人”——刘勃麟。
  2005年11月之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艺术家,和大多数艺术工作者一样,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天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埋头苦干。
  当他第一次推出自己的“隐形人”作品“城市迷彩”系列,一张张隐藏于任何背景下而不显形的照片,让大家认识了“隐形人”刘勃麟。第一次做“隐形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委实出乎了刘勃麟的意料。“我做‘隐形人’不是为了‘红’,最初,它只是我释放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刘勃麟说。
  
  国产“隐形人”
  其实早在做隐形人之前,刘勃麟就已经开始考虑“隐形人”的构想。“当时,我感觉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没有感情,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作为一个30来岁的人,什么都没有,非常的失败。之后我才开始觉得做这个‘都市隐形人’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算是我个人情感的积淀。”
  第一次“隐形人”的尝试,刘勃麟买到了几米便宜的遮光布,做了3套衣服。“当这个衣服做完之后,我的工作室就拆了,这是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要把‘都市隐形人’做出来的一个原因”,刘勃麟笑着说。出于对这种不文明的强拆行为的抗议,刘勃麟的“隐形人”应运而生。“第一幅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命题创作,我想表达艺术家对这种拆迁行为的愤慨,因为‘隐形人’的创作时间短,周期短,不像雕塑作品,通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出炉,于是就在2005年11月18日这天,在刚刚拆完的满目疮痍的现场,做出了第一张“隐形人”作品。很多人都说我是‘一拆出名’,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最开始的想法只是抗议。”
  每一幅“隐形人”作品的出炉,都要经历前期准备,中期构图和美术,后期拍摄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背景的选材。“因为我的‘隐形人’是要表达出我的思想,我必须要能融入到这个背景里去,所以我都会选择一些比较有现实意义、象征意义的背景,要展现我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文革’时期的一些大字、标语等等,让人一看就明白我是在表达对‘文革’的反思。”
  选好了背景,“隐形人”的制作同样不能含糊。制作的关键在于构图和美术,“我大学和研究生学的都是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说,雕塑的构图、美术和‘隐形人’是相通的,不管是雕塑还是照片,这都是一个媒介。”
  每一次做完“隐形人”,刘勃麟都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缓过劲来。“长时间的站立,对人的体力是很大的考验,通常我站了一天下来,手脚都是肿的,腿酸的根本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躺一会;夏天要忍受酷热,冬天要饱经严寒,这些都是要克服的困难。最难的是清洗颜料,每次我都会在澡堂里洗很长时间,脸上的颜料还稍微好洗一点,头发上的颜料清洗是最痛苦的。我先用那种间隔最宽的梳子去梳,梳开了之后再洗,为了让颜料软化,需要温度很高的水去清洗,一不小心就会烫到头,而且颜料会渗透到脑子里,会感觉头晕,恶心。通常洗一次我都会掉很多眉毛和头发。”
  “可能我的行为会带给一些人快乐,大家会觉得‘都市隐形人’很有趣,很好玩,但是这些有趣的事情都是大众眼里所看到的,在我的眼里,远远不止这些。我就是想通过我的方式,来唤醒更多的人对过去反思,唤醒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弱势群体。”
  “可能会有一些人说我这样做是哗众取宠之类的话,但是别人怎么说和我没有关系,他不会为我而活,我也不会为他而活。”
  
  “隐形人”不是行为艺术
  有人将刘勃麟的“都市隐形人”归为行为艺术,但对此他并不认同。
  “我不认为‘都市隐形人’是行为艺术,虽然在作品中运用了我的身体。行为艺术一般来讲是你的身体参与你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界定是不是行为艺术。但是我的行为本身并没有美的感觉,我的作品准确来说应该叫摆拍,摆拍形容的更贴切一些,如果把我的‘都市隐形人’定义为行为艺术,我觉得会把行为艺术的概念泛化。行为艺术是很崇高的一件事情,我还到不了那个高度。”
  刘勃麟说,任何一个艺术品都有它的中心思想,行为艺术也不例外。行为艺术最终是靠身体来传达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而且行为艺术是用了艺术的形式来传递美,而自己的行为就不是,“我站在一个背景前,本身是不产生美感的。我拍的这些作品,照片更能说清楚这是什么,而不是靠我的身体。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能让这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让大家接受行为艺术,改变一直以来行为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半疯狂行为的形象,行为艺术家们并不是都是青面獠牙,他们还是有自己的人生观,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真能让大众换一种眼光去看行为艺术,我也会很高兴。”
  而对于自己的“出名”,刘勃麟也很清醒。“我的作品从出现到被大家接受,这是有一个时间段的。这个接受过程或许是社会在进步,或许是靠我自己的推广。艺术家的创作最终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大家可以通过方法来看出我刘勃麟的作品,但是人的情感是没法总结的。”
  
  “都市隐形人”是我的终生目标
  2007年2月,刘勃麟作品展(巴黎)。
  2008年2月,罗马国际当代艺术展。
  2008年5月,刘勃麟个展(上海)。
  面对接连而来的荣誉,刘勃麟表现的很淡然。“我不是为了金钱、为了名誉而做‘都市隐形人’,钱是次要的,没有钱,没有名我也要做艺术。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不要考虑太多,这就是一条不归路。我有我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且正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为了钱和权迷失自己,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想。但是一个人最需要明白的就是你需要什么,然后为了这个去奋斗。”
  每当看到有人在网上关注“都市隐形人”,他既无奈又欣慰,无奈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都市隐形人”就像一个猜谜游戏一样,开心,有趣,好玩。欣慰是因为“都市隐形人”起码还有人在看,在想,在思考,有一些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会产生共鸣。“如果我做的‘都市隐形人’没有人关注了,那就说明它是一个失败的艺术品,一个缺乏艺术内涵的艺术品。”
   2006年5月13日,在798艺术区“兵临城下”的展览上,刘勃麟展示了他的“隐形人”作品“下岗”。“这个展览号称2006年6大艺术展览之一,属于密集创作类型,我是作为一个新面孔参加这个展览,我很想把我“隐身”的作品展示出来。为了这一副作品,刘勃麟颇费苦功。“我想找到几位曾经在这个环境里工作的工人来参与这幅作品,现在看到的画面中的6个人,是曾经在这里参加工作,后来下岗的人。他们都有50多岁了,从开始工作就在这个空间,经历了分流,改制,下岗,他们这一批人,文化程度不高,学的技术也落后了,他们遇到了下岗,孩子上学自费,买房,一年200、300元的医疗费,所有的问题,他们这一代人全赶上了。为了找这些人,我通过798艺术区的离退休下岗办公室,找到了一份下岗人员的名册,一连半个月,我都在外面找,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我一共找到了十几个人,但是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参与,有的是因为无法接受在他身上写写画画这种方式;有的是因为不愿意再次提起这件事情,怕影响到自己已经平静的生活。只有这6个人,我通过和他们聊天、沟通,把我的想法、我的思考说给他们听,让他们接受我的观点并支持我的创作,最后他们全都参与了,我非常感谢他们。这部作品很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素材的真实性,它并不华丽,但能引起人的反思,对社会的思考。”
  刘勃麟希望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唤醒一些人,唤醒人们去反思,为什么人作为社会主体,在当前的情况下反而被弱化,为什么人不是在主导社会,而是社会在主导人,为什么会在社会中“隐形”。
  “国外的‘隐形人’都属于艺术家个体的,大多数可能只是为了好玩,为了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而我的‘隐形人’和国外的不一样,它不是我单纯的为了好玩、有趣,不是我为了寄托自己梦想的产物,它有我对我们中国特殊国情的思考。我们既有儒家文化,也有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潮的传承,还有新中国目前的繁荣景象,我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处在一个变异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在精神上都不是独立的,都不自知,看到钱就要钱,都不知道这个钱是不是该赚,是不是可以赚。我就是想通过我的方式,来唤醒人的独立思考意识,让更多的人去反思过去,反思不公平现象,反思为什么会对这些现象麻木不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或许会做的非常好。”
  责任编辑 陈晰
其他文献
我国的教育研究,包括课程研究,近三十年来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成绩。我国课程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有所拓展,课程文化的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
会议
患儿,男,8岁,因住时乙型脑炎疫苗引起皮疙,意识丧失Zh入院。1年前曾皮下注射乙脑疫苗0.sn。l,lh后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本次用量、用法与第1次相同,注射smin后全身出现红色皮疹,搔痒,
当代科学课程是在“两种文化”的张力之下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受科学知识社会学和STS运动等思潮的影响,当代科学课程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价值的辨证统一,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
本文针对网络课程设置现状,在研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作为网络课程,除了学习内容以外,必须设置内置的支持材料,加强师生、生生、学生与其他学习资源等之间的交互,监督整个学习
广告催眠效应是广告传播过程中对广告受众的一种广告传播效果,作为类催眠现象的典型代表,广告的催眠效果在诸多场合被不断提及,但有关它的伦理问题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在梳
2009年12月18日,《人物》杂志创刊30周年庆典暨研讨会。会场朴素,却掩不住星光熠熠;并不喧闹,却满溢着编、作、读及研究者之间深厚的情谊。因着对这本杂志共同的热爱,这更像
国外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已步入成熟阶段。对有效提问功能、有效提问的策略、有效提问评价标准和有效提问状况等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和反思,把握发展趋势,可为我国推进有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