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區均祥,港澳地區的粵劇、曲藝界應該無人不曉。人人皆知他精通曲藝,吹拉彈唱無所不能,他總是在一唱一詠間,訴說曲詞中的悲歡離合,講述喜怒哀樂的故事。在如今傳統文化日漸與現代文明融合之際,區均祥依舊堅持演唱著原汁原味的“地水南音”,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就曾這樣評價:“講到唱南音,環顧現在粵港澳曲壇,最地道的還是區均祥。”今期人物訪談,本刊記者有幸邀請到了這位南音名家,來聽聽這位民間藝人的故事和他與南音這樣的傳統文化有何淵源,今後又該如何傳承與發揚……
技藝精湛得以“御前獻唱”
和區均祥老師傅的訪談約在了下午,記者前往位於連勝馬路的富麗華大廈一樓的區均祥粵劇曲藝社里,見到了鼎鼎有名的區師傅,雖然年過七十,但是依然精神奕奕,一旁陪伴的區太太更是容光煥發,在他們的熱情招呼下,記者參觀了小小的粵劇曲藝社,兩室一廳的屋子,被改造成了教學的課室,墻壁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客廳墻壁上掛上了區師傅的演出以及與名人的合照。其中,最吸引人的一組照片,便是剛剛過去不久的,國家主席來澳門慶祝澳門回歸15周年訪問期間,主席夫人彭麗媛在崔世安夫人霍慧芬的陪同下,在鄭家大屋欣賞了區師傅的南音說唱的合照,是次訪問,便從這張合照的故事講起。
當記者問及區師傅為主席夫人表演時的心情時,區師傅欣喜地說:“我很榮幸可以為主席夫人表演,她坐在那裡,靜靜的聆聽我的南音說唱,讓我非常開心。更難能可貴的是,主席夫人是個音樂人,她懂我的唱曲,可以稱之為‘知音人’。”言語間,記者依然能感受到區師傅對這次的演出,記憶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在一旁的區太太告訴記者,當時接到文化局的邀請為主席夫人表演,推介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個莫大的鼓勵,是政府對“地水南音”的重視。那麼,區師傅是否為這次表演做了特別的安排和準備呢?區師傅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很重視這個表演,但依然想將演出原汁原味的呈現給主席夫人欣賞,所以並未作出特別的表演安排,倒是進行了多次的綵排,保證演出的質量。“我覺得很開心,可以得到政府的肯定,認同南音這種傳統藝術是值得保留的。”區師傅還透露說,那天演出之後,主席夫人再三叮囑“老師你要用心的將文化傳承下去。”“我盡力”三個字是區師傅給主席夫人的回應,鏗鏘有力的言辭中,記者感受到了這是一種承諾和鼓勵。
目前在港澳地區仍然演唱“地水南音”的區均祥師傅,是如何走上曲藝之路的呢?一技傍身,是區均祥從6歲開始學習曲藝的初衷。區師傅天生弱視,從小就是舅父帶大的,當時舅父擔憂他將來的生活維持,須有一技傍身,就讓他跟一個瞽師學習。區均祥解釋道:“舊時要通曉三樣技藝才能被稱為是瞽師,第一就是占卦算命、第二是按摩、第三是曲藝。”他的師父劉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老師,樣樣精通。家人本來想讓他學占卜,但他自小流露出對曲藝的喜愛和天賦。區師傅笑著說:“小時候我就喜歡聽各種類型的曲藝,特別是那時候電台有南音說唱。我就跟著咿咿呀呀的學唱。”正是在這兒童學語般的模仿中,區師傅走上了曲藝家的這條道路。雖然南音是後來跟黃德森、杜煥、何臣、朱仲平及葉航等人學習的。區師傅一生中跟隨過幾十個老師,他介紹到:“我跟隨過好多音樂的名師。當時漂洋過海,學習中西音樂,西洋樂器,我舅父也請過幾個樂師來教我,有上海人、菲律賓人等等。”相信正是這種多元化的學習讓區師傅融會貫通,音樂讓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跟過歌舞團、戲班、夜總會等等,雖不是家財萬貫,卻也衣食無憂,而區師傅也在彈唱中,傳承著“地水南音”這一傳統的古樂文化。
雙管齊下 一心保育“非遺”
“地水”一詞來自五行八卦,是斯文人給失明人的文雅稱呼,而由盲人演唱的南音,就稱為“地水南音”。傳統的“地水南音”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已幾乎成為絕唱,而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至今仍為撰曲家所樂用。“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或“粵曲南音”,區均祥是南音說唱的代表性藝術家,由清末至今,唱南音的人愈來愈少,真真正正唱“地水南音”的就只剩下他一人。在南音被列為國家及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他扛起了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的重任,記者欽佩之餘問區師傅是否會覺得擔此重任壓力大?區師傅微微一笑,回應道:“我不覺得是壓力,我只是在盡我所能去做能做的事情,有多大能力就承擔多少。”
其實,在南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區均祥一直以南音為業餘愛好,只是工作之餘的一種消遣方式。但當“南音說唱”於2009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11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這一文化得到大家的認可,身為傳人的區師傅,責無旁貸。那麼,區均祥為了傳承“南音說唱”,都做出來哪些努力呢?大大小小的演出是他最直接的推廣和宣傳方式。
如今的區師傅,各種演出邀約很多,很多人覺得如此有名氣的曲藝家,定會場場演出一票難求,其實不然,區師傅現下的演出多為公開的表演,例如在文化局的支持和邀請下,每個月他都會在鄭家大屋進行表演,那就是為主席夫人彭麗媛表演的場地。遊客在欣賞遊樂之餘,可以聽區師傅吟唱一曲南音,品一杯香氣濃郁的茗茶,在起承轉合的歌聲中,感受南音這一傳統藝術的魅力,認識並了解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讓區師傅心滿意足了,因為他想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南音說唱”。當然,也有一些團體會邀請區均祥去做大大小小的演出,區師傅並不是每一場活動都接受,聽眾能靜心去欣賞南音,是他選擇演出的標準。他說:“有些團體只是一種湊熱鬧的活動,來參加的人,可以領到禮物或者利是,這種演出,我是不願意去的。”的確,若只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來聽曲藝,記者私下以為,任何一位藝術家都不願意參與這樣的表演,畢竟,藝術是無價的。
除了演出,區師傅也於早些年,開辦了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在澳門文化局的支持下,區師傅將該社作為保育單位,向國家成功申請把“地水南音”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的劇社,聚集了十來個音樂愛好者,空閒時一起合練。以前區師傅也是有收學生的,但並不在南音這個方面,他會教授曲藝和樂器,如弦樂、管樂、號子等等,學生更是來自五湖四海,區師傅從事曲藝音樂的生涯超過六十多年,學生不計其數。現下的曲藝社分為兩個階段的班級,一個是初級班,只要對南音有興趣的,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另外有個進修班,就會教授一些有難度的曲藝,供學生自由選擇。當記者問及區師傅選擇學生的標準時,他告訴記者說:“一來要好聲音,先天條件必不可少。二來最重要的是有心有興趣去學習南音。不要浪費學費,浪費了時間卻一無所獲。”好在這十來個學生都很用心的去學習,甚至有的徒弟身在外地,都會帶個曲子練習。區師傅對學生也是有嚴格的要求,學生來上課,他都有條件的,毋需學生每天來上課,因為南音不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每一堂課,學生都應該自己有所收穫,在下一堂課的時候,要唱給老師聽,有所反饋才能學有所成。“我對學生不是很苛刻,”他解釋到,“嚴格才會讓學生有困難和挑戰,去克服學習中的問題。如果學生認為我紀律太過嚴格了,學不到東西就不要學了,不用勉強。”雖然學生眾多,但是區師傅並沒有一個稱的上“徒弟”的人。想起舊時的“徒弟”,一杯茶,一聲“師父”,就注定此生要以此師為尊,用心學習技藝。而現在社會與生活都大大改變,去哪裡物色真正對南音有興趣,視音樂為生命的年輕人來傳承呢? 心懷感恩 政府扶植不遺餘力
相較從前,“南音說唱”已經越來越受到政府和部分人的重視。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在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是也並沒有忽略傳統藝術文化的保育。區均祥又是如何看待澳門當下的文化藝術氛圍的呢?
“澳門現在的文化氛圍真的很好,但是傳統文化,始終都不會有這麼多人知道和感興趣。”區師傅頗為惋惜地說,“現在年輕人比較追逐洋化的文化,南音就似乎成為古老的文明,不夠新潮,年輕人也就不大鍾意。”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區師傅也嘗試了新式的宣傳方式,將當下的潮流元素融合到南音表演之中,去年大受好評的《詠舞南音》演出,就是其中之一。《詠舞南音》採用新舊結合的方式,一邊跳舞,一邊配上南音的唱詞曲調,區均祥於現場演唱《客途秋恨》,展示南音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魅力,舞蹈演員則聞樂起舞。在去年的三場演出中,場場爆滿,觀眾中不少年輕人都對南音有了興趣,新鮮元素的加入給南音帶來了新的活力。不過很可惜,今年的《詠舞南音》由於區師傅的其他演出安排,無法參與,但是這並不阻礙區師傅發掘其他的新式方法去宣傳和推廣南音。
在採訪過程中,區均祥也對記者多次提到了特區政府的支持,他表示,南音傳承的最佳方式便是招收學員,讓學生繼續去詠唱,代代相傳,而招生,就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廣。據了解,區師傅的粵劇曲藝班一直都受到文化局的資助,雖然不多,但也足矣應付曲藝班的日常運作、樂器保養等。而政府經常在大大小小的活動、節日慶典上,安排有關南音的表演,讓大眾都看到了南音的重要,區師傅非常的感謝政府所作出的努力。“全部靠政府又要不得,我需要做的不僅是配合他們的支持,更要自己用心去教授和傳承南音。”區師傅指著客廳中掛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牌匾,接著說,“當從政府手中接過這個牌匾,就知道自己註定要為此付出和努力。”那麼,今後區師傅還有什麼其他的發展計劃呢?他表示會一如既往地演出和教學,但是會刻意培養些年輕人,畢竟,年輕人接受了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藝術傳承下去,區師傅並不求將南音發揚光大,只求保留這一脈古樂技藝。
“我本人很低調,一把年紀,名利權貴都無所謂的,功名利祿我看得很淡泊。”隨著採訪接近尾聲,區均祥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自己一把年紀幾十歲,僅僅希望能將藝術傳承,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要浪費先人的心血。”的確,區師傅的一言一行中,都在傳達著這個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演出的閒暇之餘,區師傅也正如平常老人家一般,會與朋友相聚,會去鍛煉,保持身體健康,他得意地告訴記者,如今他幾乎每天早晨都會去游泳,那輕松自在的神情間,讓記者感受到了他的生活充滿活力及多姿多彩。
南音悠悠,情深長長,寫稿之時,記者想起訪問過程中,曾問及區師傅南音最吸引他的地方在哪裡,他說南音最吸引人的是有它的表達,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均在一唱一和間淋漓盡致的展達。如今區均祥唱曲,每一首曲情中都有他此生的人情感悟,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憶,也許這些,才是他能唱出最純正“地水南音”的緣由吧。在此,我們惟願他能早日尋到“得意門徒”,將“地水南音”一直這麼傳唱下去。
技藝精湛得以“御前獻唱”
和區均祥老師傅的訪談約在了下午,記者前往位於連勝馬路的富麗華大廈一樓的區均祥粵劇曲藝社里,見到了鼎鼎有名的區師傅,雖然年過七十,但是依然精神奕奕,一旁陪伴的區太太更是容光煥發,在他們的熱情招呼下,記者參觀了小小的粵劇曲藝社,兩室一廳的屋子,被改造成了教學的課室,墻壁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客廳墻壁上掛上了區師傅的演出以及與名人的合照。其中,最吸引人的一組照片,便是剛剛過去不久的,國家主席來澳門慶祝澳門回歸15周年訪問期間,主席夫人彭麗媛在崔世安夫人霍慧芬的陪同下,在鄭家大屋欣賞了區師傅的南音說唱的合照,是次訪問,便從這張合照的故事講起。
當記者問及區師傅為主席夫人表演時的心情時,區師傅欣喜地說:“我很榮幸可以為主席夫人表演,她坐在那裡,靜靜的聆聽我的南音說唱,讓我非常開心。更難能可貴的是,主席夫人是個音樂人,她懂我的唱曲,可以稱之為‘知音人’。”言語間,記者依然能感受到區師傅對這次的演出,記憶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在一旁的區太太告訴記者,當時接到文化局的邀請為主席夫人表演,推介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個莫大的鼓勵,是政府對“地水南音”的重視。那麼,區師傅是否為這次表演做了特別的安排和準備呢?區師傅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很重視這個表演,但依然想將演出原汁原味的呈現給主席夫人欣賞,所以並未作出特別的表演安排,倒是進行了多次的綵排,保證演出的質量。“我覺得很開心,可以得到政府的肯定,認同南音這種傳統藝術是值得保留的。”區師傅還透露說,那天演出之後,主席夫人再三叮囑“老師你要用心的將文化傳承下去。”“我盡力”三個字是區師傅給主席夫人的回應,鏗鏘有力的言辭中,記者感受到了這是一種承諾和鼓勵。
目前在港澳地區仍然演唱“地水南音”的區均祥師傅,是如何走上曲藝之路的呢?一技傍身,是區均祥從6歲開始學習曲藝的初衷。區師傅天生弱視,從小就是舅父帶大的,當時舅父擔憂他將來的生活維持,須有一技傍身,就讓他跟一個瞽師學習。區均祥解釋道:“舊時要通曉三樣技藝才能被稱為是瞽師,第一就是占卦算命、第二是按摩、第三是曲藝。”他的師父劉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老師,樣樣精通。家人本來想讓他學占卜,但他自小流露出對曲藝的喜愛和天賦。區師傅笑著說:“小時候我就喜歡聽各種類型的曲藝,特別是那時候電台有南音說唱。我就跟著咿咿呀呀的學唱。”正是在這兒童學語般的模仿中,區師傅走上了曲藝家的這條道路。雖然南音是後來跟黃德森、杜煥、何臣、朱仲平及葉航等人學習的。區師傅一生中跟隨過幾十個老師,他介紹到:“我跟隨過好多音樂的名師。當時漂洋過海,學習中西音樂,西洋樂器,我舅父也請過幾個樂師來教我,有上海人、菲律賓人等等。”相信正是這種多元化的學習讓區師傅融會貫通,音樂讓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跟過歌舞團、戲班、夜總會等等,雖不是家財萬貫,卻也衣食無憂,而區師傅也在彈唱中,傳承著“地水南音”這一傳統的古樂文化。
雙管齊下 一心保育“非遺”
“地水”一詞來自五行八卦,是斯文人給失明人的文雅稱呼,而由盲人演唱的南音,就稱為“地水南音”。傳統的“地水南音”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已幾乎成為絕唱,而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至今仍為撰曲家所樂用。“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或“粵曲南音”,區均祥是南音說唱的代表性藝術家,由清末至今,唱南音的人愈來愈少,真真正正唱“地水南音”的就只剩下他一人。在南音被列為國家及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他扛起了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的重任,記者欽佩之餘問區師傅是否會覺得擔此重任壓力大?區師傅微微一笑,回應道:“我不覺得是壓力,我只是在盡我所能去做能做的事情,有多大能力就承擔多少。”
其實,在南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區均祥一直以南音為業餘愛好,只是工作之餘的一種消遣方式。但當“南音說唱”於2009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11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這一文化得到大家的認可,身為傳人的區師傅,責無旁貸。那麼,區均祥為了傳承“南音說唱”,都做出來哪些努力呢?大大小小的演出是他最直接的推廣和宣傳方式。
如今的區師傅,各種演出邀約很多,很多人覺得如此有名氣的曲藝家,定會場場演出一票難求,其實不然,區師傅現下的演出多為公開的表演,例如在文化局的支持和邀請下,每個月他都會在鄭家大屋進行表演,那就是為主席夫人彭麗媛表演的場地。遊客在欣賞遊樂之餘,可以聽區師傅吟唱一曲南音,品一杯香氣濃郁的茗茶,在起承轉合的歌聲中,感受南音這一傳統藝術的魅力,認識並了解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讓區師傅心滿意足了,因為他想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南音說唱”。當然,也有一些團體會邀請區均祥去做大大小小的演出,區師傅並不是每一場活動都接受,聽眾能靜心去欣賞南音,是他選擇演出的標準。他說:“有些團體只是一種湊熱鬧的活動,來參加的人,可以領到禮物或者利是,這種演出,我是不願意去的。”的確,若只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來聽曲藝,記者私下以為,任何一位藝術家都不願意參與這樣的表演,畢竟,藝術是無價的。
除了演出,區師傅也於早些年,開辦了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在澳門文化局的支持下,區師傅將該社作為保育單位,向國家成功申請把“地水南音”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的劇社,聚集了十來個音樂愛好者,空閒時一起合練。以前區師傅也是有收學生的,但並不在南音這個方面,他會教授曲藝和樂器,如弦樂、管樂、號子等等,學生更是來自五湖四海,區師傅從事曲藝音樂的生涯超過六十多年,學生不計其數。現下的曲藝社分為兩個階段的班級,一個是初級班,只要對南音有興趣的,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另外有個進修班,就會教授一些有難度的曲藝,供學生自由選擇。當記者問及區師傅選擇學生的標準時,他告訴記者說:“一來要好聲音,先天條件必不可少。二來最重要的是有心有興趣去學習南音。不要浪費學費,浪費了時間卻一無所獲。”好在這十來個學生都很用心的去學習,甚至有的徒弟身在外地,都會帶個曲子練習。區師傅對學生也是有嚴格的要求,學生來上課,他都有條件的,毋需學生每天來上課,因為南音不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每一堂課,學生都應該自己有所收穫,在下一堂課的時候,要唱給老師聽,有所反饋才能學有所成。“我對學生不是很苛刻,”他解釋到,“嚴格才會讓學生有困難和挑戰,去克服學習中的問題。如果學生認為我紀律太過嚴格了,學不到東西就不要學了,不用勉強。”雖然學生眾多,但是區師傅並沒有一個稱的上“徒弟”的人。想起舊時的“徒弟”,一杯茶,一聲“師父”,就注定此生要以此師為尊,用心學習技藝。而現在社會與生活都大大改變,去哪裡物色真正對南音有興趣,視音樂為生命的年輕人來傳承呢? 心懷感恩 政府扶植不遺餘力
相較從前,“南音說唱”已經越來越受到政府和部分人的重視。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在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是也並沒有忽略傳統藝術文化的保育。區均祥又是如何看待澳門當下的文化藝術氛圍的呢?
“澳門現在的文化氛圍真的很好,但是傳統文化,始終都不會有這麼多人知道和感興趣。”區師傅頗為惋惜地說,“現在年輕人比較追逐洋化的文化,南音就似乎成為古老的文明,不夠新潮,年輕人也就不大鍾意。”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區師傅也嘗試了新式的宣傳方式,將當下的潮流元素融合到南音表演之中,去年大受好評的《詠舞南音》演出,就是其中之一。《詠舞南音》採用新舊結合的方式,一邊跳舞,一邊配上南音的唱詞曲調,區均祥於現場演唱《客途秋恨》,展示南音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魅力,舞蹈演員則聞樂起舞。在去年的三場演出中,場場爆滿,觀眾中不少年輕人都對南音有了興趣,新鮮元素的加入給南音帶來了新的活力。不過很可惜,今年的《詠舞南音》由於區師傅的其他演出安排,無法參與,但是這並不阻礙區師傅發掘其他的新式方法去宣傳和推廣南音。
在採訪過程中,區均祥也對記者多次提到了特區政府的支持,他表示,南音傳承的最佳方式便是招收學員,讓學生繼續去詠唱,代代相傳,而招生,就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廣。據了解,區師傅的粵劇曲藝班一直都受到文化局的資助,雖然不多,但也足矣應付曲藝班的日常運作、樂器保養等。而政府經常在大大小小的活動、節日慶典上,安排有關南音的表演,讓大眾都看到了南音的重要,區師傅非常的感謝政府所作出的努力。“全部靠政府又要不得,我需要做的不僅是配合他們的支持,更要自己用心去教授和傳承南音。”區師傅指著客廳中掛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牌匾,接著說,“當從政府手中接過這個牌匾,就知道自己註定要為此付出和努力。”那麼,今後區師傅還有什麼其他的發展計劃呢?他表示會一如既往地演出和教學,但是會刻意培養些年輕人,畢竟,年輕人接受了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藝術傳承下去,區師傅並不求將南音發揚光大,只求保留這一脈古樂技藝。
“我本人很低調,一把年紀,名利權貴都無所謂的,功名利祿我看得很淡泊。”隨著採訪接近尾聲,區均祥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自己一把年紀幾十歲,僅僅希望能將藝術傳承,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要浪費先人的心血。”的確,區師傅的一言一行中,都在傳達著這個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演出的閒暇之餘,區師傅也正如平常老人家一般,會與朋友相聚,會去鍛煉,保持身體健康,他得意地告訴記者,如今他幾乎每天早晨都會去游泳,那輕松自在的神情間,讓記者感受到了他的生活充滿活力及多姿多彩。
南音悠悠,情深長長,寫稿之時,記者想起訪問過程中,曾問及區師傅南音最吸引他的地方在哪裡,他說南音最吸引人的是有它的表達,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均在一唱一和間淋漓盡致的展達。如今區均祥唱曲,每一首曲情中都有他此生的人情感悟,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憶,也許這些,才是他能唱出最純正“地水南音”的緣由吧。在此,我們惟願他能早日尋到“得意門徒”,將“地水南音”一直這麼傳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