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m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证就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也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然而各相关学说又混乱不清,加之在形形色色的疑难案件面前,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工作人员对此原则无所适从。为此,民事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一直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被各国学者讨论和研究。本文拟对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存在的一些弊端作简要的分析,并试图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一、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原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发展的需要
  
  “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原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后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按“谁主张、谁举证”原则难以解决:其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两条规定均未涉及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仅揭示了主张和举证的关系。事实上,关键的问题是,当事人究竟对案件中的何种事实应当主张以及是否负举证责任?这就无法解决举证责任所工解决的实质问题;其二,该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没有对法律事先预先在事实真伪不明时,由谁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规定。如根据统计资料或人们的生活经验,该事实发生的概然性高,主张该事实发生的一方当事人不负举证责任,由对方当事人对该事实未发生负举证责任。
  如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就不能完全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双方主体是特定的,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二是劳动关系除了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所具有的平等性外,还具有隶属性、财产性、人身依附性的特征。由于劳动关系具有上述特征,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一律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一方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有失偏颇。
  
  二、对我国的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几点建议
  
  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最早见于古罗马法初期,法学家当时提出:“举证责任由提出主张的人承担,而不是由否定该主张的人承担。”这一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最初表述。近现代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都可以溯及到古罗马时代的上述两条原则。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形成了较有影响的三大学说:待证事实分类说、法律要件分类说和法规分类说。以上关于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各类学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不足,不能以为只有用其中某一个学说,就可以确定举证责任分配的标准。因此,我国的举证责任原则应当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吸取各家理论之合理性,摒弃其自身的缺陷。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从实体法上对法律事实作具体的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来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
  依据其法律事实和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根据不同之诉,可对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作不同的规定:
  1、确认之诉的举证责任。在积极确认之诉中原告主张权利发生者,原告京应其请求权利发生之原因事实负举证责任,在消极的确认之诉中,原告如主张权利是自始未发生的,那么其举证责任应与积极确认之诉相反,应当由主张权利发生的被告负举证责任。在消极的确认之诉中,原告是确认已发生权利消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2、给付之诉的举证责任。在此种诉讼中原告系主张请求权利发生之人,因此,原告就应就其请求权利发生之原因事实负举证责任。诺被告主张行为能力欠缺,法律行为违反公共利益,原告有默许、通谋欺诈、虚假表示,则为权利障碍,应由被告负举证责任。如果原告诉请被告近还不当得利或诉请损害赔偿,原告应就不当得利或损害赔偿事实负举证责任。若被告主张已发生权利消灭或被排除的,此如主张清偿、提存、免除或有民法上规定的各种抗辨权利者,均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3、形成之诉的举证责任。形成之诉中原告主张有形成权存在。请求法院来判决以形成法律上的效果,对开始形成权存在的事实,即权利发生的事实,应当由原告举证说明,对该形成权并无障碍及未消灭的事实,原告无须承担举证责任。被告主张原告形成权的行使有障碍的或消灭的,应当由被告负举证责任,如果原告主张债务人的无偿行为是有害的或者主张债权无效,诉请法院撤销,则对此形成权发生的事实负举证,若被告主张的形成权因法定的事由而归于消灭的,那么此事实应当由被 告负举证责任。
  (二)建立合理公平的举证分配机制。切实维护各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平等地位
  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公害、事故、医疗纠纷、环境污染等纠纷中,若依一般原则划分举证责任的界限,则对无业务知识的当事人或彼此经济地位严重失衡的当事人之间,难免会有失公平。因此,必须在诉讼活动中建立调节机制以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鉴于法官在诉讼中的特殊地位,由法官来决定举证责任分配比较合理,也可以比较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的地位平等。要求法官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合理而公平地对举证责任用出分配。但这种分配并不是由法官自由意识决定的,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其必须考虑以下各因素:
  1、特殊政策的要求。在法律未能规定的领域或因 立法与现实之间时代差异情况下,法官应考虑某些特殊政策,具体掌握当事人负举证的范围。当然这种政策并非一般地方的行政命令,界定为特殊即认为与法律具有同等的权威。
  2、公平、公正合理的理念要求。有些案件如果只依实体法的某些原则规定,则会造成双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分担严重失衡,导致程序上的不公平,不正义,比如在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原告提出侵权主张并提出赔偿请求,依法律规定,对这部分事实应当由原告举证,而原告由于专业知识的缺陷或经济上困难而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原告属于弱势一方。因此,为了达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公正、合理,法官应当对此类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作倒置的规定,即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3、盖然性要求。所谓盖然性要求就是指证据力强大可信,足以使法官对于事实认定其存在。该学说将人类生活经验与统计学上的概率,适用于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提高诉讼效率。例如,某天傍晚在某地段发生了交通事故,受害人只知道是公共汽车而不知道是哪个汽车公司的汽车,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有数据表明,傍晚该路段有80%的公共汽车都是某某公司的,基于此种情意。受害人可以状告该汽车公司,并由该汽车公司证明肇事汽车不属于本公司所有,如果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够充分即可推定该汽车是肇事汽车,由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我国立法上应对无须举证的情形作出规定,以建立完整的举证体系
  “有原则,就有例外”,在建立举证责任分配一般原则的同时。还须对一些特殊情形作出规定。以体现此原则的完备性,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使上述规定之原则能广乏地适用于各种案件中,因此,除规定举证责任分配一般原则外,我国立法上应当对无须举证的内容作出规定,以建立完整的举证责任体系。结合各国的立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当事人无须承担举证责任;(1)事实曾被法院认定或为其职务上所已知的。所谓法院曾认定的事实,指这一事实曾经为法院依法确认,能够证明当事人的主张是否合法,所谓为其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指此事应当为一般人所周知或公知的事实,法官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应当知道。(2)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当事人一方主张不利他方的事实,他方当事人以明示的方式表示承认且未作任何辨解的,则主张事实的当事人无须再为此事实继续举证,当然这种承认与败诉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综上所述,司法实践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在奉行“谁主管,谁举证”的一般举证责任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特殊举证规则,尤其是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作为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澄清事实,从而使司法真实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真实。
其他文献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新形势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解放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前提,也是如皋近年来持续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目前我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弯道中能不能超越、敢不敢超越、会不会超越、实现什么样的超越”等问题,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全市开展了以“弯道超越勇争先,持续腾
期刊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实现对司法警察的科学管理,提高司法警察的素质,保障司法警察依法行使职权,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  当前,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已进入了实质性攻坚阶段,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就目前形势来看,处理
期刊
摘 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诉部门应当正确理解并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高指控犯罪水平,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化公诉改革,努力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为检察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诉部门处在法律监督工作的最前沿,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公诉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一个时期公诉工作面临的一个新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公正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曹建明检察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进一步提高监督水平,努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作为检察机关的技术部门该如何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呢?笔者认为:作为检察机关的检察技术部门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
期刊
2007年10月28日,新修改的《律师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获得了通过,并将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旧《律师法》相比而言,这部全新的法律拓展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性,增强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与司法机关的对抗性,维护了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能中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控辩双方的关系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这些无疑对检察机关履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外黑社会组织的不断渗透,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实践中正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对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立法和司法解释中黑社会性质组织法律特征的分析,提出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标准。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概述    根据刑法典的明文规定,一般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监所检察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的监所检察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监所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监所检察工
期刊
罚金刑执行难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罚金刑执结率低于1%,判决罚金的案件中止执行率达到90%左右,有的人民法院甚至对罚金刑不移送执行机关执行。①正如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所言,“对于犯罪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②罚金刑如此普遍的“空判”现象,必然使刑罚效果打折,司法权威受损。笔者试从
期刊
检察引导侦查作为推进检察改革的一项检察实践,是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引导的一种工作机制。引导侦查取证的核心内容是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固定证据、完善证据,对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对侦查监督部门正确履行职责,规范侦查活动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开展引导侦查取证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侦查取证的必要性、迫切性    要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检警双
期刊
关于人民检察院是否有权对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问题,目前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反对和赞成。笔者认为这涉及有关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以及检察权的完善等问题,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主要局限在事后监督,其监督范围相当狭窄,并非是对民事诉讼实施的全过程监督,而仅仅是依审判监督程序对“确有错误”的民事判决或裁定进行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并且实现这一监督的手段也极其单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