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贴心用心 践行责任使命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走转改”,就是要回答好、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闻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才能更深切地体会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才能自觉地肩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和使命。
  今年,在我社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我觉得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结合汉文报地方新闻部的“走转改”实践,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走基层,身到还要心到
  从事地方新闻报道的这支队伍常年工作在基层,按理说写回来的稿子最接“地气”、最冒“热气”才对,可我的感觉则是这样的稿子少得可怜。
  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记者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规划;二是理论素养差、分析能力差、文字表达差;三是对下基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一次看一个稿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给记者打电话,我问他下去了吗,稿子咋写成这样!那位记者挺委屈,说我下去了呀,我到现场了呀。我问他呆了几天,他说他上午去的,中午回来,下午赶紧写稿子。我说稿子又不急着要,你那么急干嘛?他说我们下基层都这样。我无语,后来明白:我俩理解下基层的概念有偏差,他认为下村里走一圈儿就是下基层了,我则认为到了地方仔细看、详细唠、深入想,這才是下基层。
  这不是一个个例,而是目前走基层普遍存在的状态——身到心不到。表面看起来是走基层了,但实际上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写出来的稿子没有思想,没有厚度,没有高度,没有宽度。你真正地了解基层了吗?基层存在哪些问题?你深入地思考了吗?你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了吗?如果见不到走基层的实际效果,那我们走基层还有什么意义?
  二、转作风,贴近还要贴心
  党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那么,编辑记者的作风,就关系报业的发展,关系报纸的生死存亡。
  审看地方新闻稿件多少年了,我总是为眼前这些稿子纠结:发吧,实在是意思不大、看点不多;毙吧,一半以上的稿子都是这样,难道说都退回去重写?实际上,稿子内容粗糙,轻浮浅薄,其主要原因还是采访作风不扎实。
  一个是客观原因,各分社记者站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而分社记者站承担的报道任务很重,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另一个是主观原因,身子沉不下去,心思静不下来。有的根本不下去,打打电话,摘摘网上,办公室里找“灵气”;有的虽然下去了,看了、问了、记了,也写了,但是没有用心去体验,没有用脑去思考,写出来的东西还是隔着一层,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改文风,精心还要用心
  回顾本报前两年的“走转改”实践,觉得有收获、有亮点,有出彩的稿件,但是特别撼动人心、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东西没有。分析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有策划,但是策划不到位。走之前也做了方案,分了任务,可是到了地方,进入采访写作阶段,还是觉得缺这少那、不顺畅,归根结底,还是事前对采访地点了解不足,对采访题目理解不透。
  二是基层走了,但是没有带着思考走基层。走基层是要带着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只有手眼并用、心脑并用,蹲下来、沉进去,挖掘典型、调查研究,才能推动报道向纵深延伸,才能产生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的“走转改”作品。
  三是稿子写了,但是没有改文风,依旧是大话、空话、套话,就是不说实话、新话、老百姓的话。改文风,精心、用心很重要。下基层采访时,要时时观察、处处留意,捕捉并活用采访对象特别是老百姓的语言。我有一个体会:采编人员,除了要加强政治学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还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字的鉴赏能力和驾驭能力,对于我们精心用心改文风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转改”身到心不到、不贴近不贴心、不精心不用心的问题呢?我觉得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十分重要。
  20多年前,我的一位老乡,大学毕业分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当时听他说新华社有一种制度,就是一个记者每年下基层蹲点累计不少于3个月。是真下村儿蹲,带着题目,要有蹲点日记、调研报告,年底要考核的,绝对不能应付差事。当时他觉得挺苦,但多少年之后,他觉得受益匪浅。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长效制度作为保障,“走转改”很容易流于形式。
  我以为可以先在年轻人身上尝试建立这样的制度,这对于年轻人作风的锤炼、习惯的养成、职业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还有,进人要设高门槛,还要建立退出机制。
  这里,还有一个“走转改”稿件的认定问题:你说我的稿子没达到“走转改”要求,我说就达到了,而且自己认为还挺好。这就是有的记者经常抱怨,他辛辛苦苦下了基层,连明赶昼写了稿子,可是主任或者夜班还给毙了,挺委屈。“走转改”不能光要求记者,真要人家“走转改”的精品稿件来了,你这里编辑不识货或者稿件发不好,还是挺影响记者积极性的。
  关于“走转改”稿件的认定,我认为还有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必要。文无定法,萝卜咸菜各有所好。你说好,我就不喜欢,这很正常,关键是完善一套经得起推敲的采编评估系统,每个人都放下自己的喜好,与这套机制比对,看看到底够不够“走转改”的要求。
  对稿件从选题、采访、写作、影响力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大的遵循。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但是我们还可以再把选题的评估标准细分为:时间性、来源、质量;采访的评估标准细分为:困难度、专业性、采访源;写作的评估标准细分为:逻辑、文字、平衡性;影响力的评估标准细分为:转载率、美誉度、认同度。
  在稿件评估人员,也就是评委们的意见权重上,是不是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一下,比如说,一篇稿件,社长、总编辑的肯定占比多少,副总编辑的肯定占比多少,专家的肯定占比多少,总值班的肯定占比多少,部主任的肯定占比多少。除此而外,还可以增设读者评委。最后相加各部分的权重比分,就是这篇稿件获评好稿的总得分。
  还有,考评办法当中要成倍量地增加“走转改”稿件、精品稿件的分值,倍量大到足够产生激励效应、足够让人艳羡、收入上足够拉开差距才好。
  当然,相应的处罚措施也要跟上。一年没有一篇达到标准的“走转改”稿件,给予取消评优资格或者什么样的处罚。实在还不行,考虑合理地退出。
      责任编辑:赵萱瑞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媒介融合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闻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本文分析探讨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途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人才 培养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
根据2019年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显示,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新闻消费市场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除了图文类资讯外,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传播形式已被受众接受。
<正>继十八大党章写入"生态文明建设"后,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明晰可操作的部署,这意味着生态文
近些年,随着人类科学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加工制造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加工成型技术开始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在生物医学、建筑、工业设计、美
一、明确方向——目标适切的科学性研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选取,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教学设
报纸版面语言是标题大小、文字图片编排、版式设计的综合体现,是版面编辑对稿件内容与思想的理解及自身编辑思想或意图的反映,是每篇稿件体现的主题及整个版面展现出的舆论导
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文艺作品有了新的发展,对电视文艺导演的经营与策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文艺导演能力的高低是电视文艺节目收视率和衍生品市场接受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对第三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国际研讨会相关主旨发言、专题讲座和亮点等进行综述,对各位专家和学者在语言辅助、学习者情感、应试体验、探究式学习、大数据时代、MOOCs和在线
随着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迅速及时、声情并茂、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优势不再凸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从某种程度上讲,广播电视已经失去了时间优势,难以靠第一新闻抓住受众。而上星节目的增多和频率、频道的多样化,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广播、电视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地市级广播、电视在竞争中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吸引受